《邏輯思維》:最終決定孩子優異程度的是思維方式

佐心家長家庭教育課程第226課

在這個商業時代,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最終決定人與人差異的是思維方式!

比如別人家的孩子學得比你家孩子好,是因為他們家孩子思維方式好。

我們經常拿思維說事,但什麼是思維?應該怎樣提高孩子的思維方式呢?

《邏輯思維》:最終決定孩子優異程度的是思維方式

邏輯思維

主講老師|蔡琳

臨床心理測量博士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獲得者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解構思維

思維的構成、特性及軌跡

定義思維

思維的構成元素

  • 具體定義

思維是藉助語言、表象或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概括的和間接地認識,是認識的高級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部聯繫,並主要表現在概念得形成和問題解決的活動中,是對輸入的刺激更深層次的加工。

思維具有概括性、間接性,是對經驗的改組。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

  • 獨特性

思維不同於感覺、知覺以及記憶。

感覺是直接的去接受外界的聲音以及圖像的刺激輸入,以及對這些輸入的信息進行一個初步的加工。比如視覺、聽覺。

記憶是對輸入的刺激進行編碼存儲以及提取的過程。

而思維是對輸入的刺激進行更深層次的加工,它揭示了事物之間的關係,形成概念,並且利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解決人們面臨的各種問題。

但是,思維離不開我們的感覺、知覺以及記憶活動所提供的信息,它是以填充信息為基礎。

只有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並在記憶的作用下,我們才可以進行推理,做出各種假設,並且去驗證我們的假設,進而去揭示我們從感覺知覺記憶中所獲取信息的內在聯繫與規律。

所以,思維是以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視覺聽覺等等各個方面的信息為基礎,對於這些信息進行的更高層次的加工和認知的過程。

這就是我們俗語中所說的:我們做事要去透過現象去看到它的本質。

具體特徵

思維的不同之處

思維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徵。

第一是概括性,第二是間接性,第三是思維對經驗的改組。

  • 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把一定是一類事物共同的特徵和規律抽取出來,加以概括。

比如: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他是一個兩歲的小男孩。之前一歲多到兩歲的時候,一直都是很喜歡看動畫片啊,所以衣服褲子都是很喜歡的卡通形象的衣褲。

但是到兩歲以後,他突然開始喜歡踢足球,有一天就非要鬧著說要穿那個守門員的衣服和褲子。

這時家長就很頭疼,因為之前的所有衣服跟褲子全部都是卡通形象的,但是孩子完全都抗拒,全都不要穿。

最後,家長好不容易給翻出來一條褲子,雖然有卡通形象,但上面還有一個數字。

他媽媽就哄他說:這個就是守門員褲子。小朋友看到這個褲子上的動畫形象就非常生氣,說這個不是守門員褲子。

媽媽就跟他講:這個上面有數字,凡是有數字的衣服和褲子,就都是守門員的衣服褲子。

小孩都想了半天覺得無力反駁,最後就勉強穿上了這個褲子。

所以,這位媽媽所定義的:所有有數字的衣服和褲子都是守門員的衣服褲子,其實就是一個概括。

概括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現思維的水平。比如我們會覺得孩子小時候比較容易說服他,或者比較容易哄騙小孩子,但小朋友稍大一點很難去哄了,因為他們的概括能力會更獨立且細化。

  • 間接性

思維特性的第二個方面,是間接性。

間接性是指我們藉助於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識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間接的認識。

比如說我們還沒有真正的搞清楚過宇宙形成的奧秘,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宇宙中存在的種種現象以及相關的知識經驗來推測它的行程。

所以,因為思維有這種間接性,我們才可以去超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看到聽到的信息,可以跨越有限的外界知識的刺激,去認識那些沒有直接作用於我們感官的事物和屬性,從而去接受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所以,思維認識的領域,其實要比我們的感覺認識的領域更寬廣更深刻。

  • 對經驗的改組

思維的第三個特性是對經驗的改組。

思維是一種探索和發現新事物的心理過程,它常常指向的是我的新特徵及核心關係。

因此,我們需要對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組,也就是說我們需要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建改組,持續更新。

就比如說之上例子中,小男孩在兩歲的時候,所接收到信息的概括性,是有數字的褲子是守門員的。

而到3-5歲的時候,他會更新一些概念,比如會認為說:守門員褲子不僅僅是上面有數字,而且有特定的材質、款式、顏色、風格。

這就是一個對原有經驗的改組過程。

思維過程

如何體現思維的軌跡

思維的過程是什麼樣的?

我們的思維主要是通過一系列比較複雜的操作來實現的。

我們先在頭腦中運用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經驗,對於外界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概括的過程,就是我們思維的過程。

對於思維的過程來說,我們大體上可以分成三個方面。

第一:分析與綜合。

第二:比較。

第三:抽象與概括。

  • 分析與綜合

分析與綜合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析的具體過程是:將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部分或者是各個屬性。

比如在小學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會引導大家去分析課文。

這個分析的過程是:老師先帶領著大家一段一段的朗讀,之後逐字逐句的去進行分析,比如說在第一段作者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一個開頭?他為什麼會用這個形容詞?或者是有那些特定的寫作手法?表現了作者一些什麼樣的內心......

在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後,老師會在把這篇文章進行一個綜合的探討。

綜合就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特徵、各種屬性結合起來。依據瞭解他們之間的聯繫,形成一個整體。

比如用了總分總的方法,站在一個大的角度,去看待整篇文章,屬於綜合法之一。

所以對於一些課文,對於這些比較經典的文學材料的分析,它提示引導小孩子卻模仿和學習,坐著的那些比較比較好的思維的一個過程。

  • 比較

比較:是把各種事物和現象加以對比,以確定它們的相同點、不同點,以及之間的關係。

小朋友在小的時候,他會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逐步的去嘗試比較、分析事物。

比如,第一次見到一個阿姨她帶著眼鏡,第二次見到的時候發現阿姨沒有戴眼鏡,可能他就會問媽媽。

在媽媽解釋後,孩子會逐步認識到:戴不戴眼鏡都是同一個阿姨。

所以,比較其實也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有比較才能有鑑別,才可以做出恰當的結論。

  • 抽象和概括

抽象和概括,像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種共同的特徵和屬性,捨棄他個別的特徵和屬性的這樣一個過程。

我們通過抽象的基礎工作,就可以得到對事物的概括性的認識。

在小朋友小的時候,他們使用的是一種初級的概括。

初級概括主要表現在事物的表面,也就是我們的認知侷限於我們所看的、聽到的。

比如說:在小朋友小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培養他們去收拾自己物品的習慣。現在的小朋友家裡都會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在玩結束之後,可能會把房間裡玩具堆得很亂。

在這個時候,你可以多給他幾個籃子,讓他去進行分類。你就可以觀察小朋友是根據這個玩具那些性質進行分類。

有的孩子會根據材質分類,比如說把布偶類娃娃放在一堆,把金屬或者其他的物件歸成一堆,有的孩子根據顏色決定行分類,還有的孩子可能根據大小去進行分類。

高級的概括,是根據事物內在的聯繫和本質的特徵去進行概括。

比如說我們在學校裡學的定義、概念等等,其實都是一種高級概括的產物。

思維類別

不同維度的思維體現方式

對於思維來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思維進行分類。

比較常用的是根據思維任務的性質內容、解決問題的方法來進行分類。通過這樣的分類,我們可以把思維分成直觀動作思維、形象思維以及邏輯思維。

  • 實踐思維

直觀動作思維,我們又可以把它稱為實踐思維。它們所面臨的思維任務是以直觀的形式,解決問題的方式依賴於實際的動作,當一個動作停止以後,思維也就停止了。

比如小朋友常用的思維就是直觀的動作思維。

小朋友小的時候他很喜歡去拆一些東西,比如玩具車等等,他會試著把它們都拆開,然後再試著把它們組合起來。

當這個動作停止的時候,於此相關的思維也就停止。

  • 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指我們利用頭腦中的具體形象,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

比如說我們想去上海看迪斯尼樂園,這個時候,我們會先在頭腦中想象出可能到達的路線,然後通過分析和比較,最後選擇一條比較方便快捷的路徑。

包括選擇交通工具、住酒店等等,都需要通過形象思維,把整個路線的行程規劃好。

形象思維在問題解決中有重要的意義。對於藝術家、作家、導演、設計師等等,他們會更多地運用到形象思維。

  • 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是當人們面對理性性質的任務,並且要運用概念理論知識來解決問題時,這種思維就成為邏輯思維。

很多家長朋友都希望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邏輯思維的確非常重要,因為當小孩子開始到了讀書的年紀,在讀小學的時候,它會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需要進行各種推理判斷,都需要運用到邏輯思維。

本文根據蔡琳老師在“佐心家長”的課程《思維與記憶系列課——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整理而成。點擊文章末尾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收聽此次直播。

關注“佐心家長”,點擊正在直播,即可收聽“佐心家長”課程,每週四晚20:30開課。

更多文字稿內容,關注“佐心家長”,點擊“文字稿”,即可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