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最终决定孩子优异程度的是思维方式

佐心家长家庭教育课程第226课

在这个商业时代,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最终决定人与人差异的是思维方式!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学得比你家孩子好,是因为他们家孩子思维方式好。

我们经常拿思维说事,但什么是思维?应该怎样提高孩子的思维方式呢?

《逻辑思维》:最终决定孩子优异程度的是思维方式

逻辑思维

主讲老师|蔡琳

临床心理测量博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解构思维

思维的构成、特性及轨迹

定义思维

思维的构成元素

  • 具体定义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地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得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是对输入的刺激更深层次的加工。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是对经验的改组。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 独特性

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以及记忆。

感觉是直接的去接受外界的声音以及图像的刺激输入,以及对这些输入的信息进行一个初步的加工。比如视觉、听觉。

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编码存储以及提取的过程。

而思维是对输入的刺激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概念,并且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但是,思维离不开我们的感觉、知觉以及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它是以填充信息为基础。

只有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并在记忆的作用下,我们才可以进行推理,做出各种假设,并且去验证我们的假设,进而去揭示我们从感觉知觉记忆中所获取信息的内在联系与规律。

所以,思维是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视觉听觉等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基础,对于这些信息进行的更高层次的加工和认知的过程。

这就是我们俗语中所说的:我们做事要去透过现象去看到它的本质。

具体特征

思维的不同之处

思维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是概括性,第二是间接性,第三是思维对经验的改组。

  • 概括性

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定是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比如: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他是一个两岁的小男孩。之前一岁多到两岁的时候,一直都是很喜欢看动画片啊,所以衣服裤子都是很喜欢的卡通形象的衣裤。

但是到两岁以后,他突然开始喜欢踢足球,有一天就非要闹着说要穿那个守门员的衣服和裤子。

这时家长就很头疼,因为之前的所有衣服跟裤子全部都是卡通形象的,但是孩子完全都抗拒,全都不要穿。

最后,家长好不容易给翻出来一条裤子,虽然有卡通形象,但上面还有一个数字。

他妈妈就哄他说:这个就是守门员裤子。小朋友看到这个裤子上的动画形象就非常生气,说这个不是守门员裤子。

妈妈就跟他讲:这个上面有数字,凡是有数字的衣服和裤子,就都是守门员的衣服裤子。

小孩都想了半天觉得无力反驳,最后就勉强穿上了这个裤子。

所以,这位妈妈所定义的:所有有数字的衣服和裤子都是守门员的衣服裤子,其实就是一个概括。

概括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思维的水平。比如我们会觉得孩子小时候比较容易说服他,或者比较容易哄骗小孩子,但小朋友稍大一点很难去哄了,因为他们的概括能力会更独立且细化。

  • 间接性

思维特性的第二个方面,是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我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比如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的搞清楚过宇宙形成的奥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宇宙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以及相关的知识经验来推测它的行程。

所以,因为思维有这种间接性,我们才可以去超越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到听到的信息,可以跨越有限的外界知识的刺激,去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去接受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思维认识的领域,其实要比我们的感觉认识的领域更宽广更深刻。

  • 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第三个特性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的是我的新特征及核心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持续更新。

就比如说之上例子中,小男孩在两岁的时候,所接收到信息的概括性,是有数字的裤子是守门员的。

而到3-5岁的时候,他会更新一些概念,比如会认为说:守门员裤子不仅仅是上面有数字,而且有特定的材质、款式、颜色、风格。

这就是一个对原有经验的改组过程。

思维过程

如何体现思维的轨迹

思维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思维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

我们先在头脑中运用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于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我们思维的过程。

对于思维的过程来说,我们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分析与综合。

第二:比较。

第三:抽象与概括。

  • 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的具体过程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是各个属性。

比如在小学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引导大家去分析课文。

这个分析的过程是:老师先带领着大家一段一段的朗读,之后逐字逐句的去进行分析,比如说在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开头?他为什么会用这个形容词?或者是有那些特定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一些什么样的内心......

在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后,老师会在把这篇文章进行一个综合的探讨。

综合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依据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用了总分总的方法,站在一个大的角度,去看待整篇文章,属于综合法之一。

所以对于一些课文,对于这些比较经典的文学材料的分析,它提示引导小孩子却模仿和学习,坐着的那些比较比较好的思维的一个过程。

  • 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在小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逐步的去尝试比较、分析事物。

比如,第一次见到一个阿姨她带着眼镜,第二次见到的时候发现阿姨没有戴眼镜,可能他就会问妈妈。

在妈妈解释后,孩子会逐步认识到:戴不戴眼镜都是同一个阿姨。

所以,比较其实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可以做出恰当的结论。

  • 抽象和概括

抽象和概括,像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共同的特征和属性,舍弃他个别的特征和属性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通过抽象的基础工作,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性的认识。

在小朋友小的时候,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初级的概括。

初级概括主要表现在事物的表面,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局限于我们所看的、听到的。

比如说:在小朋友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培养他们去收拾自己物品的习惯。现在的小朋友家里都会有很多很多的玩具,在玩结束之后,可能会把房间里玩具堆得很乱。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多给他几个篮子,让他去进行分类。你就可以观察小朋友是根据这个玩具那些性质进行分类。

有的孩子会根据材质分类,比如说把布偶类娃娃放在一堆,把金属或者其他的物件归成一堆,有的孩子根据颜色决定行分类,还有的孩子可能根据大小去进行分类。

高级的概括,是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特征去进行概括。

比如说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定义、概念等等,其实都是一种高级概括的产物。

思维类别

不同维度的思维体现方式

对于思维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思维进行分类。

比较常用的是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分类。通过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把思维分成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及逻辑思维。

  • 实践思维

直观动作思维,我们又可以把它称为实践思维。它们所面临的思维任务是以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停止以后,思维也就停止了。

比如小朋友常用的思维就是直观的动作思维。

小朋友小的时候他很喜欢去拆一些东西,比如玩具车等等,他会试着把它们都拆开,然后再试着把它们组合起来。

当这个动作停止的时候,于此相关的思维也就停止。

  •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指我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想去上海看迪斯尼乐园,这个时候,我们会先在头脑中想象出可能到达的路线,然后通过分析和比较,最后选择一条比较方便快捷的路径。

包括选择交通工具、住酒店等等,都需要通过形象思维,把整个路线的行程规划好。

形象思维在问题解决中有重要的意义。对于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等,他们会更多地运用到形象思维。

  •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当人们面对理性性质的任务,并且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就成为逻辑思维。

很多家长朋友都希望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的确非常重要,因为当小孩子开始到了读书的年纪,在读小学的时候,它会学习各种学科的知识,需要进行各种推理判断,都需要运用到逻辑思维。

本文根据蔡琳老师在“佐心家长”的课程《思维与记忆系列课——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整理而成。点击文章末尾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收听此次直播。

关注“佐心家长”,点击正在直播,即可收听“佐心家长”课程,每周四晚20:30开课。

更多文字稿内容,关注“佐心家长”,点击“文字稿”,即可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