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周平王只是遷了一下都,周天子就開始被諸侯吊打?

蕭曉四姑娘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就要搞清楚周平王為什麼一定要東遷。通過史料分析,周平王的東遷並不像《史記》中所載的“闢戎寇”那麼簡單,其中更是牽扯了諸侯們之間的博弈,周平王東遷不過是諸侯分裂的標誌罷了。因此,周平王東遷後,再也不能對諸侯們如臂使指。

犬戎為何能構成嚴重威脅

犬戎是周人對分佈在周朝以西民族的稱呼,北方的則被稱為狄。我們知道,周朝在滅商之前,周文王就是靠著征伐西戎起家的,而周朝建立之後,建都於豐鎬的周王室也經常和犬戎交戰,且都是勝多敗少。那麼為何突然間犬戎就形成了巨大威脅呢?

犬戎在西周初期就已被周王朝打怕了,於是形成了“犬戎氏以其職來王”的局面,可以說這一時期犬戎是臣服於周王朝的。但很快犬戎就不再來朝了,於是便有了西征犬戎之戰,這一次戰爭周王室再次大獲全勝,“至穆王時,戎狄不貢,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遷戎於太原”(《後漢書·西羌傳》)。可見,此時的西戎對周王室根本構成不了威脅。

甚至到周宣王時期,周王室再次多次出擊,仍然多次取勝。但到了宣王后期,周王朝再次出兵太原,卻落下了“不克”的結局,自此之後周王室多次出征竟然變成了敗多勝少。但即使如此,犬戎仍然沒有形成巨大威脅,史載晉侯就曾大敗犬戎於汾水。

由此可見,犬戎是否能夠構成威脅,完全取決於諸侯對周王室的支持程度,如果周王朝能夠團結起來,犬戎根本構成不了威脅;反之,一旦周王室再也指揮不動諸侯,那麼犬戎的威脅就變得極大了。

周平王東遷的根本原因

這件事還得從周幽王被殺說起,周幽王為何被殺,如今看起來完全不是“烽火戲諸侯”那麼簡單,而極有可能是權力博弈的結果,周幽王寵信褒姒不過是誘因罷了。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5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申後的王后之位,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姬宜臼便與母親申後暗中逃到申國,投奔申侯。

《史記·周本紀》).

周幽王的所作所為引起了申侯的惱怒,於是他聯合鄫國(河南方城)、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不久,犬戎攻陷鎬京,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取走周朝的全部財物離去。申、魯、許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

由此可見,周幽王被殺是申侯與犬戎合謀所致,實際上就是申侯為了外甥弒君奪位而已。

而申侯的所作所為卻並沒有獲得所有諸侯的支持,這種情況下諸侯們自然不會團結在平王周圍,於是諸侯的分裂已然成為必然。更重要的是,犬戎“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犬戎雖說幫助申侯殺死了周幽王,可曾經的朋友也會變為敵人,在諸侯分裂之後,周平王根本無力對抗犬戎,這導致犬戎對周王室構成了嚴重威脅。

所以說,《史記》所記載的“平王避犬戎東遷”不過是結果罷了,根本原因是諸侯分裂導致平王無法有力對抗犬戎,這才不得不用遷都來避禍。

諸侯分裂致使周王室權威盡失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的帶兵護送下東遷洛邑(現在的洛陽)。前文說過,周平王的繼位並未獲得所有諸侯的支持,誰讓幽王死的不明不白呢。於是周幽王遷都後不久,攜王在虢公的支持下也稱王,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這樣一來,周平王東遷後被諸侯“吊打”的問題就很好理解了,根本原因有三點:

1、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諸侯們分裂之後,一部分諸侯出於自身利益選擇了支持周平王,例如秦穆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等諸侯。另一部分諸侯對幽王之死和平王的即位與東遷心有懷疑,甚至不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幽王罪不當死,平王繼位不正,周平王的合法性受到諸侯的質疑。

2、反對者脫離周王室控制。隨著各諸侯的逐漸做大,原本就已經對周王室的統治不再順從,但由於禮制的原因,加上諸侯之間相互牽制,沒有人敢明目張膽的脫離控制。如今周平王的合法性遭到質疑,更使得他們脫離控制變得名正言順起來。如此一來,周王室的權威大失,反對的諸侯已經完全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

3、周王室受制於支持者。周王室東遷之後,遠離根基之地,處於諸侯們的包圍之下,雖然脫離了犬戎的威脅,卻又置於了諸侯們的威脅之下。導致周王室東遷後,即公元前770年至前707年長達六十多年的時間裡,周王室不得不依靠晉、鄭兩國的支持和保護,正如《左傳》所說“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然而,與其說晉、鄭等國支持周平王,不如說周平王受制於晉、鄭等國。


綜上所述,周平王的遷都雖然是無奈之舉,奈何也著實是一著臭棋,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都已經完全脫離了周王室的控制,周王室權威盡失,衰落已成必然。而隨著諸侯的不斷強大和周王室的衰落,豈有不被“吊打”之理。


香茗史館


周平王東遷,如果放在正常的周王室本來就沒什麼大不了。

王室東遷,早在西周初就在籌劃中了。周人第一次東征倒商之後,就想著東遷中原。但是,由於商人和天下其它方國大多對周人沒有心服,因此周人東遷的心願在周武王生前一直沒能達成。

成周洛邑,是周武王親自規劃選址,周公旦親自營建起來的一座都城。按照周公旦的說法:“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洛邑在伊水和洛水之間,東邊有嵩山作為屏障來抵禦商人,北有黃河,西有秦嶺餘脈崤山,西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嵩山等等環繞,形成了一個極佳的防禦型的盆地——洛陽平原。

但是,西周初雖然營建好了成周,但是由於南方淮夷的強大威脅,周王室始終未能放棄鎬京而遷都洛邑。成周大多數時候,都被當作周王國的陪都。

雖然是陪都性質,但是哪位周王如果能解除淮夷威脅,正式遷都洛邑,就是實現了周武王、周公旦等人的遺願,周王國內的各諸侯國應該要普天同慶才是,絕不敢出現所謂的“吊打”周天子事件。


然而,周平王的東遷,卻事實上意味著周王室的衰落,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周平王雖然是周幽王之子,但是他被西申國立為天子與周幽王對抗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被天下諸侯視為叛逆了。雖然周王室此時因為周宣王改革的後遺症,得不到天下諸侯的鼎力相助,但是周平王政權的合法性顯然得不到天下諸侯國的公認。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申國聯合犬戎、鄫國攻殺於驪山腳下,鎬京被徹底焚燬,犬戎從此能自由進出渭河平原。這一事件,意味著叛逆的平王政權戰勝了合法的幽王政權,西周正式覆滅。

為維繫周王室的存在,周王國諸侯在中原擁立周幽王弟姬餘臣為王,是為攜惠王,與平王“偽”政權對抗。這意味著,平王政權根本得不到天下諸侯的公認。

後來,因為攜王政權失去人心,兩個重要的諸侯國先後投靠了平王政權,這就是鄭國和晉國。在這兩大諸侯國的扶持下,洛陽平原周邊滎陽-新密-新鄭-長葛-郾城一線西北,成為周平王勢力範圍;這一線東南,則成為

傳統周王室政權勢力範圍。之所以說“傳統周王室”而不說攜王,是因為攜王政權得不到天下諸侯的真心擁戴。

但是,叛逆的平王政權也得不到天下諸侯的普遍認同。


這樣的前提下,平王政權雖然能夠東遷,但所謂的“周王室”實力卻已是大大地削弱:渭河平原被戎人佔領;中原諸侯國大多不認可平王政權;認可平王政權的晉國、鄭國雖然土地大大增加,但是利益卻是歸這兩個國家所有,王室沾不了半點光。

因而,平王於公元前759年東遷後,即便後來攜王政權被晉文侯徹底摧毀,周王室的實際控制土地也不過是洛陽周邊及黃河北岸的河內地區,只比鄭國東遷以後的國土稍大一些。

如此羸弱的周王室,怎麼能不被諸侯“吊打”?


欲雲談史論今


西周打仗,一般都是周天子領著一幫小弟去打另一幫小弟,主要靠得是威信

周平王剛剛遷都那會,還是有點可以的,雖說實力遠不如從前,但依然是名義上的老大,各諸侯國還是會極力和周天子搞好關係,但是……

其實周平王遷一下都就被吊打只是個表現,話說周宣王時期來了個“宣王中興”,讓剛剛經歷了“國人暴動”的周朝得以繼續下去,周宣王時候,周朝國力徹底走下坡路了,到周幽王時期,完全把權力我在自己手上,大家都知道周幽王喜歡褒姒的吧,最後居然不顧眾人反對廢黜原來的王后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為後,結果遭來滅頂之災,幽王死了。

在幽王時期,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嚴重下降,其自身已無什麼實力,就是土地多一點而已,都是帶一幫小弟打另一幫小弟,老大沒落水,小弟還是要聽他的話的,結果西邊的犬戎一來,侵佔了大量土地。

周平王這個新老大是被一眾小弟扶到洛邑的,然後周平王把原本不多的土地還要分給功臣,這樣一來就剩下國都及周圍一點國土了,其中有一個小弟:鄭國,原本和周天子走的最近,但是後來周平王又寵信了他人,鄭國不幹了,說“我對你一心一意,結果你卻變了心”,於是便發生了“周鄭交質”事件,老大居然要和小弟來交換質子,並且鄭國還會偶爾欺負一下週朝,他們互相開戰,周天子居然輸了,東周出現了鄭莊公“小霸”的局面,從此周王室威信大失,連鄭國這樣不大的諸侯都敢公然挑戰周天子,還贏了,讓大家覺得這位老大不行了。

周天子威信大失,實力大損,要打人,叫諸侯國,都沒人理他,徹底稱為諸侯國的“掌中玩物”


林夢佳期


國都在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國防等方面佔據重要地位,無論哪個時代,遷都都涉及到大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的再分配,說成是一次政治改革也不為過。歷史上有名的遷都有秦國遷都咸陽、北魏遷都洛陽,是在社會經濟改革後的和平年代,為避免改革受到在舊都盤根錯節的守舊勢力,力推新政而遷都的。

周平王東遷洛陽的情況卻有不同,是周王室遭遇了慘重的失敗後被迫遷都的。

周王朝是一個聯邦共主制的國家,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親親善恩”使得周人的勢力在200年的時間裡得到快速發展,各地的封國逐漸從一個個孤立的城池發展為連片的領土。雖然周王室也在發展,但是由於周王室作為聯邦共主,需要不停地率兵攻打四周的蠻夷,並且巡邊,以示周王威儀,使得周王室的實力在戰爭中受到很大損耗。

此消彼長之下,發展到周懿王時,已有很多諸侯國逐漸不朝宗周,漸成尾大不掉之勢。周厲王即位後,淮夷和東夷交相攻打成周,兵鋒到達伊、洛之間,周厲王調來西六師,並且從北方調來殷八師,這才擊敗了戎族發起的攻勢。

(改革失敗的周厲王:周王室已經受制於貴族勢力)

深感於周王室勢力衰弱的周厲王,最終決定在經濟和軍事方面進行改革。然而,經濟領域的改革並不成功,周厲王的“山林專賣”政策使得很多百姓沒有了生路,“賣官鬻爵”的做法使得“世為卿士”的貴族失去了把持朝政的權柄,周厲王的統治基礎動搖了,於是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命令調兵鎮壓,卻被告知“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過上了流亡生活。

十四年後,周厲王去世,周宣王即位,在前期尚能舉賢任能,國勢復振。然而周宣王窮兵黷武,屢次為恢復逐漸沒落的王權發動戰爭,極大損耗了國力。在公元前817年魯國“廢長立幼”的事件中,沒有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祖法維持周制,使得周王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威望大損。

在周宣王後期,周王朝已經已經開始衰敗了。繼承周宣王事業的,是“性暴戾,少思維,耽聲色”的周幽王。關於這位周王,歷史上有“千金買笑”、“烽火戲諸侯”的典故,成為昏君的代名詞。

(烽火戲諸侯:周幽王愛美人不愛江山)

周幽王當政時,周王室力量已大不如前,正當勵精圖治,然而此君卻喜好美色,親近佞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這些佞臣逢迎周幽王,獻上了一個絕色美女,唇紅齒白,發挽烏雲,儀容嬌媚,周幽王喜不自勝,賜名褒姒。周幽王不理大臣女色禍國的勸諫,當夜便與之同寢,在後來的日子裡,更是坐則疊股,食則同器,如膠似漆。

申後認為褒姒受寵,自身地位難保,在太子宜臼的設計下,教訓了褒姒。美人受辱,周幽王自然憤怒,於是將申後囚入冷宮,並派人追鋪在逃的太子宜臼,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

太子逃到了孃舅那裡,將實情告知舅公,申候大怒。不久就聽說周幽王將派兵來攻打申國,申候是弱國,抵禦周軍力有不逮,因此申候歷數周幽王的罪過,號召諸侯共討,並聯絡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三川多次地震,民眾生活艱難,城牆多有坍塌,宗周勢力處於歷史最低點,為了防備異族攻擊,周幽王決定遷都於向地。然而還未成行,犬戎五萬大軍攻來。宗周重臣安排抵禦,結果失敗城破,周幽王被殺,褒姒不知所蹤。此即西周版本的“靖康之恥”。

(西周版靖康之變:平王東遷)

西周在異族攻破都城的情況下亡國,犬戎在鎬京大肆搶掠數月之久。諸侯見到鎬京城破,發兵勤王,在眾多諸侯的合力下,擊退了犬戎。

外患平靖後,申侯等諸侯在申國共尊廢太子姬宜臼為王,即周平王。但姬宜臼太子位早已被廢,其交通敵國犬戎、弒父殺弟、滅亡西周王朝的惡行,已經喪失繼承王位資格,所以九年之內諸侯們都不來朝貢他。以虢公翰為首的十多家諸侯共同擁立周宣王次子、周幽王之弟姬望為周王,史稱周攜王。從此二週並立,時間長達10年。在東周剛剛開始,周王室就因王位之爭發生了動亂,最後要靠著晉文侯襲殺了周攜王才使得二週統一。

此時的周王室,雖然失去了宗周的關中平原,但是在伊、洛地區尚有方圓600裡土地,在春秋初年也堪為一流大國。然而由於周平王王位的合法性得不到諸侯的一致認可,周平王不得不分封土地的手段來鞏固他的王位。在西周時周王室能夠獲得單邊霸權,是因為其具有碾壓的實力。如今的周王室被異族擊敗,同時自身內部發生的分裂和動亂,也需藉助其他諸侯國才能擺平,這動搖了周王室“宗法制”、“禮儀制”的政治基礎。人心思亂,各地諸侯從此打破了周王室王權神聖的心理迷信,理解了實力代表話語權的政治語境。

(周王室最後的救亡之舉:繻葛之戰)

因此就爆發了周桓王在位時的繻葛之戰。

鄭武公、鄭莊公父子因為鄭國在護送平王東遷時立下大功,因此被周平王任為“卿士”,以諸侯國的身份掌管全國政事。為避免鄭國利用職權變得更為強大,周桓王在鄭莊公回國時,罷免了鄭莊公的職位,將國事委任給另一個諸侯。鄭莊公氣憤地質問周桓王何敢有貳心,氣的周桓王牙癢癢。隨後又發生了鄭莊公搶收周國的麥子的事件,周桓王被鄭莊公欺負到頭上,不得不有所表示。

因此周桓王拉上了幾個小諸侯國以壯聲勢,帶領周師興兵問罪於鄭莊公。鄭莊公倒也不怵,雙方在繻葛發生了戰鬥。此戰周桓王失利,胳膊上還中了一箭,狼狽逃回洛陽。此戰後,周王室連維護自己的威信都已做不到,諸侯自此輕之。由此,拉開了春秋五霸的序幕,也開啟了周王室被各種吊打的歷史。

(王子克之亂:周王室的沉淪不可挽回)

此時的周王室,如果能夠振作,也未必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畢竟後世統一六國的秦國此時還在宗主秦開的帶領下在關中平原上與戎人打游擊戰呢。然而,正當有所作為時,往往容易出問題。周桓王之後,由於嫡長子繼承製早已被破壞,周王室內部爭權奪利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最終又爆發了嚴重的三次內亂。這些內亂嚴重損害了周王室的國力,同時讓周王室原本不多的威望再次降到谷底。由於這些內亂都是在各個諸侯國的幫助下才得以平定,因此周王室還不得不繼續分封本已不多的土地用以酬謝。結果,到了戰國後期,周王室已經泯然眾人,以至於最後分封的兩個封國因國土面積太過狹小,自降封國爵位為侯爵——東周君、西周君。


而知而行


因為平王東遷的原因不是因為犬戎,而是秦國。當時申猴帶領犬戎滅掉周幽王後,他所立的太子因為他的所作所為也沒有得到諸侯承認。諸侯因為他滅掉周幽王而聯合滅掉西申。後來出現兩個繼承人。一個是平王,一個是攜王。幽王死後,他原來的太子宜臼在申侯的擁戴下繼天子位,他就是周平王。另一派勢力以虢公翰為代表擁立王子餘臣在攜地繼天子位,史稱攜王。周攜王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承認。秦國不斷攻擊周平王,周平王不得已離開西周鎬京。而攜王因為離晉國太近,阻擋住了晉國的擴張路線,於是晉國冒天下之大不韙襲殺了周攜王,擁立一個不得諸侯承認的周平王,開啟了禮崩樂壞的時代。由於繼位不合禮志,各國諸侯對於周平王十分鄙視,大多都是持抵制態度。周平王及其後代微信一落千丈。


得法的很


首先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知道周平王為什麼會遷都,公元前771年,中國西部的遊牧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王朝的都城鎬京,次年,周平王將周王朝的都城由渭水流域的鎬京遷到了黃河南岸的洛邑,史稱“平王東遷”。周平王之所以遷都是因為周王室已經沒有實力和西部的遊牧民族抗衡了所以不得已而遷都的。

而此時東方強大的諸侯國也都在日益崛起,這次遷都使得周王朝對各諸侯國的駕馭能力明顯削弱,並且在西周末期出現了很多昏君還出現了“烽火戲諸侯”這樣的事情導致周天子在諸侯國中的威信一落千丈所以就導致了後來遊牧民族攻進鎬京周幽王點亮烽火臺卻無諸侯國前來營救。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周天子手下並沒有多少兵打仗的時候還是要倚仗諸侯國的兵馬。

當週天子不能保護諸侯國,失去征伐天下的能力了,可以說是自己的責任沒辦法實施了,那麼諸侯國拱衛王朝的義務也因所當然的大為減弱,甚至可以不履行了。

周平王弒父奪位,使得賴以統治的周禮開始崩潰,周平王和祖父申候串通西戎殺父奪位帶頭與周禮反其道而行之,天子都可以違反周禮那諸侯國也是可以的了,歷史之間息息相關周幽王要是不立褒姒為後不立她的兒子為太子也不會有西戎人進攻鎬京也不會慘死。

其實周平王東遷以後洛邑那塊地方還是比較大的和當時的宋國和衛國的等諸侯國的面積差不多大,如果東遷以後周平王勵精圖治也不會在已有的地盤上好好經營說不定會慢慢好起來可是東遷以後周平王只顧日日享樂,皇室之間也為了王位折騰的不可開交本來還算不小的洛邑被折騰的越來越小。

什麼事情都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下子突然沒落的西周末期出現了昏君所以導致西戎人進攻鎬京無諸侯國來救自己也沒有士兵,剛開始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如果勵精圖治說不定還可以有所作為,但是周平王只顧享樂導致了後來的春秋時期的周天子空有其名,戰國時期的周天子如同空氣。


漫畫說歷史


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

西周約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朝起至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申侯和犬戎所殺為止,共經歷11代12王,歷經275年左右。公元前770年,申侯和犬戎立周平王為天子,周平王將京都從鎬京(今陝西西安),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歷史上把遷都後的周王朝為東周。

天子之國,距京城外五百里為甸服,甸服外五百里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為綏服,綏服外五百里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為荒服。

周王朝興盛時的狀況,百獸率舞,百鳥朝陽,諸侯環拱,一派欣欣向榮,千里之外,款塞朝貢。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周成王時,周公召公輔政。成王召見召公於豐鎬,使營新都洛邑,以副周武王遺願。周公考查調研又卜筮,大吉,於是營造建築,使其能容納重寶國器——九鼎。並誥命:"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這佈局公正公平公開,無高下之分,無親疏遠近,國門大開,來的都是友,君民同一家。作,以記之。

盛世訖於成康。周康王死後,周宣王繼位,南巡不返,卒於江上。王道開始凋謝,其子周穆王即位己是五十餘的老人了,王道衰微。及其不聽忠言,執意攻伐犬戎,征伐無所虜獲,倒抓了四狼四白鹿回朝。而惡果是"荒服不至",荒服乃蠻夷戎翟之主所管轄的廣大地區,他們開始不聽周天子號令了。

至周厲王之時,國人不服,道路以目。終於在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把周厲王打跑了。周朝廷不得己而"周召共和″,周天子的勢力嚴重削弱,威德受到嚴重挑戰。

周宣王同姜氏之戎因為"千畝″的事情打了一場惡仗,結果把王朝最精銳的力三大主力之一的"南國之師"打了個乾淨。王朝的威信越來越衰弱,而齊,楚,秦,晉開始越來越強,國內的他們幾個不聽招呼了。

遷都的導火線🔥又是誰點燃的呢?是周幽王因愛廢申後母子(王后和王太子),而立褒姒母子(王后和王太子)這事引發的。申後的孃家申侯不服,就帶兵攻破鎬京,搶光了裡面的一切,破壞了裡面的宮室殿宇。把周幽王殺了扔在驪山下。把美人褒搶了。再把財物運走了。使鎬京成了一座空城。申後子宜臼立為太子,繼位後為周平王。

周平王一看鎬京這空城己無法辦公居住,就決定向東去陪都洛邑。周成王的營造真地派上了用場。

後來的劉敬勸劉邦遷都長安時說過這樣的話:及周之衰也,分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

所以,在於形勢強弱。不在於德行有無。能力一弱,不管你是誰,你都可以成為被吊打的對象。積威所劫,不在於結果,於"漸″,逐漸衰弱,然後,積重難返。春秋五霸,政由諸侯出,己經亂了。所以,當時聖人孔子大聲疾呼"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可沒一個人聽他的,可見,這呼喚得越急的東西,淪喪得越快。周王朝衰弱,眾諸侯崛起,此起彼伏,這王朝就逐漸被壓服得沒脾氣了,東,西二週被春秋五伯,戰國七雄輪番"吊打"後,為秦國所滅。





劉一千五


周平王,即太子宜臼,他的父親可能更有名,就是周幽王,幽王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戲諸侯,以此招來殺身之禍,最後亡國而死。周幽王死後,國都鎬京一片廢墟,而且時刻處在西方軍事力量強悍的戎人部落的威脅下,而此時的西周因連年征戰生產凋敝,國力也早已大不如前了,再加上幽王剛剛惹出的這麼一場災禍,更加無力抵禦西方少數民族的隨時入侵,所以周平王即位後,不得不向東遷都洛邑。

注意,是“不得不”遷都!

而且在遷都之後,周王室以及周平王本人也不得不接受一系列已成既定事實的現實情況:

1、東遷洛邑後,國土面積大為削減

之前在西周時,有所謂“千里宗周之地”,說的就是從鎬京到洛邑這一大片肥沃的土地,其實這也就是之前商朝的故土,極為肥沃繁榮,尤其是鎬京,但隨著犬戎的入侵,鎬京整個被掠奪一空。遷都洛邑後,又

相當於直接放棄了將近一半的宗周之地,這還不算,幫助驅逐戎狄的各路諸侯總得表示一下感謝、分封一下吧?這一下又分封出去了大片國土。

所以在東周初期(平王東遷代表了東周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開啟),周王室所有擁有的,也僅僅只剩下洛邑周邊的一兩百里土地,這樣的國土面積,又如何能夠威服諸侯呢?

2、失去了控制、威懾諸侯的軍事力量

有人說,有人不服,那就出兵去打唄,討伐唄,但當時的情況是連護衛中央權威與尊嚴的精銳部隊也在之前連年的征戰與鎬京之亂中徹底喪失了,中央無兵可派、無兵可用,而反觀此時的各路諸侯,卻在自己的封地國土上軍事力量日益強大。

3、財政困難,經濟上要尋求諸侯的幫助

前面說過了,鎬京之亂是對周王室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尤其都城裡的大量珍寶都被戎狄部落搶奪一空,遷都之後,隨著國土面積的削減、軍事力量的減弱,諸侯對周王室也越來越不放在心上,對周天子朝見的次數以及進貢的數量也大大減少,反而周王室在經濟上還要時常向諸侯開口求助。

這樣的王室,各路強大的諸侯怎麼可能會誠心悅服呢?

所以,那個時候的周王室,已經僅僅只剩下一個“共主”的名義來壓制諸侯了。

4、道義上本已站不住腳

要說真就有這麼個“共主”的名義,周天子所行所為也的確非常符合道義,那天下諸侯國也都會誠心尊奉之,至少不會讓周王室太難堪不是?但事實恰恰又並非如此,因為周平王這個王位,其實等於是殺了自己的親生父親周幽王而得來的!

當時周幽王因為寵愛褒姒,所以直接廢掉了太子宜臼的太子位,而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這下不但寒了天下人的心,更惹惱了原太子宜臼,在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他聯合自己的外公以及犬戎部落攻破鎬京,逼得自己父親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要知道,周朝從開國之始那便是以什麼立國的啊?那是以宗法禮教立國啊!子弒父(儘管可能本意並非這樣,但後果已然造就),這種事情竟然發生在天下共同“尊奉”的“共主”身上,又如何能服天下之人心呢!?

所以可以說,周平王最後不得不遷都,以及周王室不得不面對以上所有無力迴天的局面,不得不從此看各路諸侯國的臉色行事,實在是咎由自取。


一騎凌崖


周平王遷都與周王朝衰微並沒有因果關係,周王朝的衰微是其制度的負面性所造成的,而並非遷都導致。

首先,周朝的衰亡原因:

第一,周朝施行大規模的分封制度,諸侯國擁有相當巨大的獨立性與自主權力,隨著周王室分封的廣泛進行,王畿的土地越來越小,力量越來越微弱。


第二,隨著青銅、鐵農具、牛耕的出現與廣泛推廣,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不斷提升,新興的地主階級不斷崛起,奴隸主階級與舊貴族不斷被削弱,井田制被破壞。

第三,周王室力量衰微的同時,不斷有外敵入侵,犬戎等不斷侵入關中等地

周幽王時代,周幽王姬宮涅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同時廢長立幼,引起了申王后的母國申國的強烈不滿,最終聯合犬戎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覆滅。

太子姬宜臼被自己的外祖父申侯擁立為王,遷都洛邑為君,然而始終揹負了弒父殺弟的罪名,周王室在諸侯中的名聲威望一落千丈。而諸侯們也分裂成不同派別進行攻伐,弱小的周王室為了生存,只有不斷依附不同諸侯,如同飲鴆止渴,最終走向滅亡。


澹奕


周平王遷都是東西周的分界點。周王室達到權利的重新分配。

平王東遷這個歷史事件造成了幾方面的影響:

一、周王室實力衰減

二、周王室持續內耗

三、各諸侯國在這個鬥爭的過程中逐步強大

四、周天子的威信降低。

不過這個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都是有因果關係的。而平王遷都是客觀必須的形式所迫。而不是平王一東遷就造成了周天子的沒落。而是周天子的沒落造成了平王東遷。

經濟決定政治,政治決定軍事,反過來軍事促進政治,政治促進經濟。歸根結底是周天子的實力下降了,而同時有些諸侯國的實力大幅度上升了。感謝閱讀,有緣關注,多情轉發,真誠點贊,手有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