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農村人口十萬人爲一個區域,聚集在一起蓋高樓,是否能創造經濟的發展?

繽匯


一般情況下聚集十萬人口在一個區域是可以創造經濟發展的。

但是位置不能太偏僻..要選擇一個四通八達的好位置。

其次就是一定要有足夠的就業空間,要是沒有提供就業人也留不住的。

沒有就業人們拿什麼創造經濟?

之前一到個小村莊一共不50戶人家,突然有一天某世界500強看中了這裡的位置,於是建了工業區在這裡,周邊的村啊鎮啊都像這裡聚攏..短短几年時間這裡人數就超過了10萬人。

世界500強落根於此不光周邊的村鎮都來這裡打工,還有很多小廠也聚集在這裡。

慢慢的酒店、飯店、商業街全都出現了,原來那個小村莊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小城鎮。

當人一多需求必定會增多,需求多了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經。

這也是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城鎮化的原因。


大熊叨叨叨


答案是不能,如果不能很好的安排就業,這樣的十萬人大社區,十年後只會變成貧民區。

農村與城市,經濟上有著巨大的鴻溝。僅以養老金來看,城市最低往往也有2000元左右的退休金,而農村,現在普遍只有一百元左右,這是幾十倍的差距。

那麼,把農村十萬人聚集在一起,其中老弱兒童佔了多數,住進高樓,能讓他們收入增加嗎?

顯然不能,只會增加生活成本,畢竟高樓就會有物業費,電梯也需要維護保養。住進高樓後,再想養點牲畜家禽換錢不可能了,再想種點菜自己吃也做不到了。

住進龐大的社區,衣食住行到處都是花錢的地方,老年人又失去了賺錢的能力,哪裡有那麼多門衛的工作崗位!難道指望他們用一百元的養老金維持一個月的生活?每天只吃饅頭喝涼水?

這個問題很簡單,蓋起高樓,把農民都送上樓。簡單的一句話,道盡了當前城鎮化的核心目標。

但是,在我看來,完全是本末倒置了。

真正的城鎮化,是先讓城鎮有了良好的發展空間,有了完善的基礎建設,有了充足的就業機會,吸引農民主動進入城市就業,然後安居樂業。最終實現城鎮化。

在城市中生活,工作是基礎,收入是根本。富人聚集起來可以形成富人區,可以帶動周邊服務業的發展,會有很多賺錢的機會。但是本來就沒有錢的一群人聚集起來,只會形成貧民區,貧者益貧。

你見過哪個貧民區的經濟會很好的發展嗎?不管是電影還是現實!

真要把十萬農民送上樓,那一定會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也許最多三兩年的時間,很多農民會捨棄樓房,哪怕返回已經成為廢墟的故居搭建一個帳篷生活,也不會在樓房一直居住下去。


財智成功


我來說我們的鄉情況,我們鄉總面積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36畝,山地面積72570畝,林地面積39559畝,水面3萬餘畝,可養水面近萬畝,總人口4-5萬人。我們的集鎮基本上屬於全鄉中心的位置,當然這不是絕對的,還算偏中心。即使這樣從集鎮到南部最遠的村莊需要十多公里到二十公里,到北部最遠的村莊也基本上是這個距離。

而且我們所在的江西省人口密度不算太低,所以我們鄉是湊不出十萬人來的,至少需要兩個我們這樣的鄉。那是什麼概念,假設這個十萬人的定居點是在這個區域的中心位置,那麼如果有的村民的田地在偏遠地區,那麼他們每天早上吃過早飯至少要開車或者騎車三四十公里去自己家裡的田裡勞動,三四十公里在農村不寬的路一個小時的行程要吧?假如他中午還得回到定居點吃午飯,這又要一個小時,難道這不耽誤時間嗎?本來一天你可以幹活八小時,路上去三小時,只有五小時勞動,而且你還要一刻也不能耽誤。而且耽誤的車馬費和其他費用不算,所以我覺得你的這一想法脫離實際。

當然集中安置肯定有很多好處,但是弊端不見得比好處少,我覺得在農業社會里像城鎮那樣大規模人口定居暫時還無法實現,一到兩萬人集中安置在有的地方也許可行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城市或集鎮是商品交換的一個地方,這在古代,有可能只是一個小驛站發展起來的。雛形如同一個人體的基那麼小,但這個基因之種是本來就很大的,那麼遲早會發育而成。

我們那邊有一個唐家閘,靠近城市,為通水源,挖了河,建了閘。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城市用來埋葬死人的地方。看閘的人姓唐,在那邊為方便市民祭祖,開了個小賣店。實業家相中了該地便宜,買下來辦紡織人,招女工。機器紡紗,很快一個小店變成了一條大街。解放時,已成城市的工業規劃的工業區,將城市產業全部轉移至工業區,城市變成了生活商貨,文化,旅遊,辦公的商業中心。生活與上班分開,但路不多,十公里左右。

紡紗廠需要原棉花,號召農民種棉,種棉賣棉,紡紗織布,經水路賣給大廠。各地自發建成了買賣的集轉之地小鎮。解放時,一鎮一個鄉,那種分佈,均勻得如豆腐塊齊整。原料不夠,圍墾造田,移民種棉,一興全興。主業興旺,三產跟上。

不是空建樓房,而是招商。產業來了,為產業服務的及時跟上。集市沒有產業,我們那邊解放後七十年,改革開放中建了條新街,卻把老街廢棄了。哪來的人居住?老街已無人,新街也換人。原先有一中學,中學關閉,三分之一的街面倒閉了。因為農村人口越來越少了。沒人不可唱空城計。躲得過一時,躲不了一世。


李198588733


能發展經濟。但前提是,居住不能讓農民掏錢包,還必須有產業支撐,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也必須妥善安排,當前,困擾農村發展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就業增收,老人養老及其他生活配套設施的建設,諸如:道路交通,綠化,亮化,給排水,教育,醫療,北方還有集中供暖的問題。今年,很多大城市對大學生和專業人才留在城市出臺了優惠政策,說明了一個問題,不管哪裡,人,首先是起決定性的,人多需求旺,才能帶動經濟的循環發展吧。




山東齊河人


我作為廣西大石山區的農村人說兩句。

我很反對這一做法。



蓋幾座高樓大廈,就想奴隸10萬農村人,你想得倒是很好!

農村人本就是窮苦出身,一輩子的積蓄寥寥無幾。

我想這高樓大夏您不會是白送的吧?

這10萬農村人,大多數是老弱病殘的,我想您不會免費提供服務吧?



提供10萬農村人的就業收入來源是沒錯,但是10萬人區域,建成運作成本也很高。恐怕您消受不起。

對了中國農村人口大概在8億人以上,安頓好一個人需要的建設成本需要10萬,

一個10萬人的區域就需要投資100億,敢問您拿得出手這筆錢嗎?

8億農村人需要的也不多80萬億而已,敢問閣下您能拿得出80萬億嗎?

想法很好!但是您有錢嗎?


第一大魔王


從古到今,從基層到地域,,都是這麼發展起來的,,按照你的設想規模,,最起碼也是一個全新的縣級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光聚集起來還是不夠的,還要解決相應的配套設施以及就業條件才行!,譬如,醫院,學校,工廠等等!,,想法是好的,實施起來會困難重重,,但是一旦實施方案落地,那就不是農村聚集區了,就是一個全新的中型規模的縣級市!,,所以不大可能會實現,,


三哥40126911


農民集中上樓,首先要有就業出路,農民一家一戶的居住,是和農業生產方式分不開的。這種農家居住環境,和農民田間作業,養殖牲畜是配套的,如果不能解決農民的收入問題,直接改變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民的生活將成為無源之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