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擊敗了匈奴,到底是因爲漢朝國力強盛了,還是因爲匈奴衰落了?

碣石樵子


這個問題,如果精確地回答,那麼答案肯定是兩方面都有,此消彼長之下,所以有了漢朝的大勝。但是,如果說是主要原因,還是漢朝的國力強盛了,且漢朝國力變強的速率遠大於匈奴衰落的速率。

換言之,匈奴與六十年前的匈奴相比,並沒有衰落多少,但是漢朝與六十多年前的漢朝相比,的確進步了不止一個檔次。

匈奴真正強盛起來,是在冒頓單于時期,當時的中原大地正值秦末漢初。在冒頓單于之前,匈奴只是漠北三個強盛少數民族中的一個,其餘兩個分別為東胡和大月氏,匈奴的實力可以說是弱於其他兩個;而匈奴的南方,當時是如日中天的大秦帝國,秦始皇派領大將軍蒙恬追擊匈奴,奪取了河套地區。但是,在冒頓單于即位後,匈奴先後大敗了大東胡和大月氏(大月氏徹底被擊敗是在冒頓單于之子老上單于之時),統一了漠北。

而在秦末漢初之際,中原王朝因為久歷戰亂,所以民生凋敝,經濟破敗,而軍隊也沒有像樣的戰馬,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圍”。之後的六十年中,漢朝和匈奴兩國的發展軌跡大體如下;

匈奴

匈奴依舊長期稱霸漠北,同時其勢力已經擴展到了西域,通過扶持王位繼承人控制了西域第一大國烏孫國;老上單于徹底滅掉了大月氏,奪取了河西走廊,然而,老上單于在率領鐵騎攻打漢朝時,見漢軍強大(漢文帝時期),所以沒有敢於與漢軍正面交鋒,可見此時漢朝與匈奴的國力已經是不分勝負;匈奴在退兵後,時常發兵南下,騷擾漢朝邊境,擄走漢朝的人民,因為此時漢朝尚無力反擊,所以繼續和匈奴講和,一直到馬邑之圍,漢匈兩國正式鬧翻。

漢朝

首先,漢朝在劉邦時期,就開始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輕徭薄賦,政府不去打擾老百姓,讓經濟自由發展。在古代中國,由於是自然經濟,其容易受到天災人禍的影響,而天災不常有,人禍常有。沉重的徭役,賦稅,往往導致經濟的崩潰,而漢初的政策,無疑使得小農經濟得到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

同時,漢高祖解決了異姓王的問題,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解決了同姓諸侯王的問題,使得中央的權力進一步擴大,鞏固了國家的統一,消除了內部的潛在分裂因素。漢武帝時,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購置良馬。

事實上,匈奴的衰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過以上列舉,難以看出其明顯的衰落;而漢朝的強大,卻是肉眼可見的,當時記載的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就說明了漢朝經濟發展的迅速。

所以,漢武帝在北伐匈奴之時,有了經濟,兵源,良馬等方面的支持,所以一度大敗匈奴,奪去了對匈奴的主動權。。但是,農耕文明發動戰爭的成本,要遠大於遊牧文明,所以戰爭進行到後期,漢朝的國力已然被戰爭所拖累 ,所以漢匈之間又恢復了相對的和平。

就漢朝擊敗匈奴的原因來看,漢朝的國力變強所佔比重遠大於匈奴衰落。


庭州行者


漢朝的國力到漢武帝時期肯定是強大的多了。

漢初的時候,漢朝人口才1000多萬,到漢武帝時期人口已經達到了5000多萬。而且這5000多萬人的生活水準也要比漢初高得多。司馬遷到外地出差就發現各地老百姓生活安定,就連老人也不會為生活發愁“嘻嘻如小兒狀”。可以說,在漢武帝對外大規模用兵之前,整個漢朝上下除了邊境經常會遭到匈奴人洗劫之外,總體上是過著富足祥和的生活。可見,當時的國力已經遠超漢初。而且,經歷了七國之亂之後,各封國的實力下降,大片以前封國土地被漢朝政府收回,有利於對國內資源的調配,也對未來爆發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匈奴國力也比漢初強大。


漢初的時候,冒頓單于就可以集中40萬大軍南下。漢朝和親政策之後,雖然匈奴此後並沒有集中這麼大規模的軍隊與漢朝作戰,但也不止一次發動過10萬人以上級別的戰爭。在漢武帝對匈奴開戰後,共取得了兩次對匈奴人的大勝。第一次是霍去病的河西之戰,共斬首、俘獲(包括投降)8萬匈奴人。第二次是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共斬首匈奴9萬多人。兩次相加就已經超過了17萬人。不要忘了,在此之前,漢朝已經和匈奴人多次大戰。如果加上之前的斬獲,輕鬆超過20萬人。這僅僅是斬首所獲,考慮到古代戰爭士兵受傷後死亡率較高,暫且將傷亡比定為1:1,可以得出,截止到漠北之戰,匈奴人共傷亡40多萬人。這已經超過了漢初匈奴人的全部兵力!可見,漢武帝時期匈奴的人口數量已經遠超漢初,國力自然也強於漢初!

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打擊太及時了!

最後要說的是,漢武帝對匈奴人的打擊太及時了。草原民族在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大規模南下衝擊農耕區,因為農耕區人口承載遠超草原地區。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5000多年前國家的更替,春秋時中原建立的大量西戎和北狄國家,羅馬時期北方蠻族的南遷等,都是如此。

所以,假如漢武帝不反擊匈奴,匈奴人也會因為人口增加主動發起對漢朝的攻擊。


歷史風暴


在中國古代,中原農耕王朝與北部遊牧民族不停交戰,遊牧民族仗著騎兵快不斷南下搶奪漢人財產,中原軍隊一進攻,遊牧民族消失打無影無蹤。秦朝時,秦始皇修萬里長城防止匈奴騎兵,秦始皇並派大兒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括幾十萬軍隊才算鎮住北部匈奴進犯。

秦朝滅亡後,劉邦建立了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漢朝初年,匈奴又來侵犯漢朝邊疆,漢高祖劉邦因為剛剛打敗了匈奴,兵強馬壯,漢高祖劉邦親率十幾萬大軍,結果被匈奴兵圍困山六天,後施計才退了匈奴兵,劉邦率殘兵逃回長安,漢高祖劉邦知道匈奴兵厲害,決定厲經圖治,發展騎兵,壯大力量,如是漢高祖後歷代皇帝,重視騎兵建設。

到了漢武帝劉徹當皇帝,漢朝經濟發展,國富民強,強大財力支持漢王朝軍隊發展,漢武帝劉徹買了大量汗血主馬,僱用少量匈奴人幫漢軍養馬。漢武帝劉徹看時機成熟時,派大將衛青,霍去病率領騎兵部隊,徹底打敗了匈奴。漢武帝劉徹領導下擊敗匈奴獲勝主要原因。

一,漢武帝劉徹時國力強盛,組織了強大騎兵軍隊,開始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

二,漢武帝劉徹培養了衛青,霍去病,李廣一批優秀軍事統帥和將軍,讓他們帶領騎兵消滅匈奴軍隊。

三,漢武帝時,移民實邊,在河套地區設郡縣,作為漢朝軍隊後勤保障。

四,漢武帝劉徹還派外交官張騫出使西域,說服他們共同攻擊匈奴。

五,漢武帝劉徹時,匈奴帝國分裂成兩個國家,為漢朝軍各個擊敗提供了良機。

漢武帝劉徹發展經濟,增強國力,積極淮備發展軍備,培養軍事人才,恰好的時機對匈奴一擊,徹底打敗了匈奴。使漢朝有了和平外部環境。


蔡哥談


沒有永遠的強盛,也沒有永遠的衰落。

匈奴最強大的時期是冒頓單于在位時,首次統一北方草原,佔領河套以南,控制西域大部分國家,成為北方草原最強大的國家,自冒頓單于死後,其子老上單于,其孫軍臣單于執政時期,匈奴依然強大,軍臣單于死後,匈奴內部開始分裂,逐漸走下坡路,但依然強大。



反觀漢朝,自高祖劉邦立國後,多年戰爭導致國力空虛,人口下降,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漢朝國力正處於上升期,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至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國力已超匈奴。

漢武帝擊敗匈奴至少有三個原因:

1、當時的漢朝綜合國力強於匈奴。無論是人口、經濟、科技、軍事力量,漢朝都不輸匈奴,戰爭拼的就是綜合國力,在基礎上保證了漢朝戰勝匈奴。



2、漢武帝千古一帝,雄才大略,開疆拓土,皇帝的英明導致漢朝無往不利,武帝決心打擊匈奴並且確實做到了,漢武帝為首功,在戰略上保證了漢朝戰勝匈奴。

3、漢朝人才輩出。衛青、霍去病等傑出漢軍將領,馬踏匈奴,收復河西,封狼居胥,以臨翰海,而這一切皆出自漢武帝的識人與用人。



大漢之所以為大漢,是漢武帝一生為漢民族創下的豐功偉績,平定四海,揚我漢威。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你說的兩方面原因都有。那時匈奴各部互相對立,一盤散沙,各自為戰,沒有形成國家或大集團,怎麼會是漢朝的對手呢?但是議朝對兇奴也無奈何,只能軀趕•追殺,並不能盡滅之,因為他們太分散了,看看現在的中亞•蒙古•西域,合起來比漢朝大得多,你追得了嗎?


鄧海燕20


漢武時期和後世中原對遊牧民族的戰役都不同,簡單一句後世是中原最強勢時期對遊牧民族弱勢,漢武時期雙方都強,結果漢實際是用國力,甚至濫用國力拖死匈奴,故此有亡國之兆,罪己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