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間詞鼻祖:晉中市祁縣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年-約866年),本名岐,藝名庭筠,字飛卿,男,漢族,唐代幷州祁縣(今山西省晉中市祁縣)人,晚唐時期詩人、詞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富有天賦,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

花間詞鼻祖:晉中市祁縣溫庭筠

溫庭筠多次考進士均落榜,一生恨不得志,行為放浪。曾任隨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監助教。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濃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少數作品對時政有所反映。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有《花間集》遺存。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其詞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詞的文采和聲情。被尊為“花間詞派”之鼻祖。

花間詞鼻祖:晉中市祁縣溫庭筠

蘇武廟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定西番

漢使昔年離別。攀弱柳,折寒梅,上高臺。

千里玉關春雪,雁來人不來。羌笛一聲愁絕,月徘徊

過陳琳墓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花間詞鼻祖:晉中市祁縣溫庭筠

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更漏子

相見稀,相憶久,眉淺澹煙如柳。垂翠幕,結同心,待郎燻繡衾。

城上月,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宮樹暗,鵲橋橫,玉籤初報明。

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

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相傳唐宣宗愛聽〈菩薩蠻〉詞,溫庭筠為宰相令狐綯代寫了好多首,這是其中的一首。他在詞裡把婦女的服飾寫得如此華貴,容貌寫得如此豔麗,體態寫得如此嬌弱,是為了適應那些唱詞的宮妓的聲口,也為了點綴當時沒落王朝醉生夢死的生活。它上承南朝宮體的詩風,下替花間詞人開了道路。從敦煌詞裡的十五首〈菩薩蠻〉看,題材相當廣泛;可是在溫庭筠以後,晚唐五代詞人填這個調子的不少,風格上就一脈相傳,離不了紅香翠軟那一套,可想見他影響的深遠。

花間詞鼻祖:晉中市祁縣溫庭筠

前三首則借古說今,懷古明志,和後詞完全是不一樣的風格。後三首詞是典型的花間詞風,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侷限於男女燕婉之私。中國的讀書仕子,都擺脫不了特有的家國情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即使如飛卿,流傳下來的盡是香歌豔曲,又何嘗能放得下廟堂之事。只不過更像是兩晉的竹林七賢一樣,在政治不清,仕途不順的情況下,或借山水,或借香閨,麻痺自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