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長期以來,殲-20的隱形能力一直都是未解之謎,美國以及一些看低它的人士認為殲-20隱形性能不佳,其中一大“罪魁禍首”就是因為殲-20採用了鴨式佈局,鴨翼真的會導致飛機隱形性能差,事實可能並非如此!6月21日,《中國航空報》刊登的《成都所勞動模範彭濤:鑄敬業魂 追空天夢》一文,罕見披露了殲-20戰鬥機鴨翼設計的部分細節,這篇報道首度證實,殲-20的鴨翼在隱形方面是絕對過關的。

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這篇文章中提到了航空工業成都所(611所)彭濤率領團隊提升軍機鴨翼結構設計水平的攻關過程。內文提到:“從殲10系列飛機鴨翼結構完善的一筆一劃,到帶領團隊在研製中創新性地實現了某複合材料整體結構在鴨翼上的裝機應用,彭濤始終堅守著那份對完美的執著,始終結合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推動著鴨翼結構的設計進化。”這意味著,“某複合材料整體結構在鴨翼上的裝機應用”很有可能是在殲-20上實現的。

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這篇報道中指出:從2002年參與某項結構設計的預研工作到最終將其成功應用到飛機翼面結構上,彭濤用了整整8年時間。這段時間裡,為了尋找最佳的材料組合,為了獲得最佳的結構方案,為了確定最佳的電磁匹配參數,開展過多少輪方案優化迭代和試驗工作,和小夥伴們一起為此付出了多少時間與心血,彭濤早已記不清了,但在聽到經驗證證明其結構能顯著改善飛機性能那一刻,那份巨大的喜悅讓彭濤“一輩子也忘不了”。

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從2002年開始攻關到2010年,恰好是殲-20首飛前夕,“為了確定最佳的電磁匹配參數”和“顯著改善飛機性能”這兩點結合來看,殲-20鴨翼的設計難點絕對不在於氣動性能方面,而在於隱形性能,電磁匹配參數實際上很有可能就是“雷達反截面”(RCS)指標,而非電磁兼容性指標,原因在於殲-20的雖然傳聞也有L波段機翼雷達,但是在主翼上,鴨翼電磁兼容性能的考慮可以少一些,而傳統鴨翼在改變方向時,的確會導致戰機正面方向RCS值增大,成都所在選擇殲-20總體氣動佈局方面,不可能不加以考慮。

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從這篇文章披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來看,殲-20的鴨翼創新性使用了復材整體結構,還很有可能採用了超材料來吸收或折射雷達電磁波,達到隱形的目標。今年3月,殲-20總師楊偉院士首度證實殲-20採用了隱形性能極佳的超材料,利用材料方面的提升來縮小戰機的RCS值,而這一超材料是由民企開發的。

楊偉院士的說法引發了軍迷和軍事觀察者們的高度關注。進而發現深圳一家研發超材料的著名民企——光啟集團,是亞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超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光啟集團也曾展示過軍用飛機的超材料機翼結構部件,楊偉院士也和光啟研發團隊有過深入合作,殲-20的鴨翼採用超材料和復材整體結構來規避傳統鴨翼隱形性能差的“絕招”,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殲20的鴨翼導致隱形性能不佳?全復材和超材料完美解決這一難題

事實上,楊偉院士在採訪時不止一次提到殲-20在研發時用了很多“絕招”,美國人曾認為“最好的鴨翼是長在敵機身上”的說法太過絕對,也沒有讓楊偉院士和成都所的殲-20研發團隊望而卻步,而是另闢蹊徑攻克難關,鑄就國之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