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做讀書筆記,深度開發所學知識

俗話說:“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通過做讀書筆記,實現了極有價值的輸出。

馬克思為寫《資本論》,閱讀了超過1500種書,並寫下札記。寫出《朱元璋傳》的歷史學家吳晗,研究明史幾十年,積累了一萬多張、三大抽屜的資料卡片。

而2017年出版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就是毛姆的讀書筆記。

學會做筆記,不但能記錄讀書的收穫,還能深度開發我們從書中學來的知識,為輸出打下基礎。

然而,像我這樣的閱讀初學者面臨的問題是,明知要做筆記,卻無從下手。

我們應當在筆記中寫什麼?哪些詞句段落值得摘抄?如何根據摘抄內容,寫出自己的評價和思考?怎樣讓筆記在輸出中發揮作用?

這些問題,在奧野宣之所著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都有非常細緻的解答。

學會做讀書筆記,深度開發所學知識

奧野宣之被稱為“筆記本作家”,也是筆記法的受益者。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活用筆記,將繁雜的瑣事梳理得井井有條,並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寫了多本與筆記有關的書籍,是當之無愧的筆記專家。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指導人們用做筆記的方式,規劃、梳理整個讀書生活的實用手冊。

書中詳細介紹了只用一本筆記,結構化管理選書、購書、讀書、活用四個步驟的方法和技巧。

學會做讀書筆記,深度開發所學知識

01 選書和購書:掌握主動權

如果在買書前沒有計劃,走進書店才開始挑選,面對海量的圖書和醒目的廣告,常常一時衝動,買回自己並不想看的書。而用筆記管理選書和購書的過程,能充分調動主動性,買到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奧野宣之介紹的選書購書方法,總共分為五步:

1.收集書籍線索。在日常生活中,記錄感興趣的書評書摘中提到的書、喜歡的書裡提到的書、需要解決實際問題的書等。

2.積攢到一定數量後,在網上搜索是否有這些書在出售。

4.製作購書清單,寫下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5.把書買回家。

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們能更清晰地瞭解自己為什麼想讀這本書,再根據讀書的目的選擇恰當的讀書方法和時間,徹底掌握主動權。

02 讀書:與書交流,重在體驗

做讀書筆記的前提是熟悉書本。作者建議讀書分為三步:

1.通讀。把有價值的書頁折起一角。

2.重讀。把折角的書頁重新讀一遍,如果仍然很有啟發,再多折一個角。

3.標記。重讀折了兩個角的書頁,在有價值的內容下面,用筆做標記。

標記的方法是:在一般重要的內容下畫直線,在非常重要的內容下畫波浪線,在關鍵詞、關鍵句等上面畫圓圈。

標記完成後,先寫下日期、書名、作者名,再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完成讀書筆記。

“蔥鮪火鍋式”筆記法包含兩個要素:摘抄和評論。

摘抄的是能讓自己心動的語句,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評論就是讀書時的主觀感想,沒有太多想法時,寫下一句“真棒”也可以。

每句摘抄前畫○,每句評論前畫☆,以此來區分書中內容和自己的感想,方便日後使用。

這種做筆記的方法,能讓我們習慣輸出自己的觀點,留下與書交流的證據。最初可能無法寫出精彩的評論,但長期堅持下去,就會看到改變。因為“讀書體驗比書本身更重要”。

03 活用:輸出促進思想內化

利用讀書筆記輸出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以下三個。

1.輸出讀書筆記的筆記

定期養成重讀的習慣,在重讀中,將新的感想和評論記錄在筆記中,與從前的筆記相對照,就能看到時間和經驗為自己帶來的變化。

2.寫書評

如果說讀書是做菜,買書就是購買食材,寫讀書筆記就是備料,利用筆記寫書評,考驗的就是廚師炒菜的功夫了。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邊參考讀書筆記,一邊整理思路,用新的語言和結構重述內容,就能形成一篇全新的書評。

這樣的輸出功夫做多了,在讀書時,就會更清楚哪些內容應當摘抄,摘抄之後應當如何評論了。

3.解決實際困惑

如果你在猶豫要不要跳槽,會去和誰討論?找朋友不如找專家,而書就是我們身邊的專家。

在“職場規劃”“職場選擇”等主題下,找到三本有代表性的書,熟讀並做筆記,然後分別就跳槽的問題,列出三位作者的觀點和你的評論。

讓三位專家和你一起討論問題,直到困惑解決,得出結論。

學會做讀書筆記,深度開發所學知識

跟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學會筆記法,與讀書相關的事項都被有序串聯,人和書的關係變得更緊密,從書中得到的知識,也能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

正如奧野宣之所說:“讀書筆記是一種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

筆記中所記下的,是我們讀書生活的具體的場景和細微體會,是深度開發所學知識的思維軌跡。

沒有一天建成的羅馬,沒有一天長成的大咖。雕塑自我、不懈精進的所有經歷,都藏在你的筆記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