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盤托出」《系統思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大禾諮詢會定期推出【“禾”盤托出】系列文章,重點針對企業戰略、商業模式、運營管理及相關熱點概念做專家解讀和分析,大禾諮詢誠意全盤托出,為幫忙您理解這個紛繁世界添上些許智慧!

「“禾”盤托出」《系統思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思考出發點】

1、什麼是第五項修煉,什麼叫“槓桿解”?

2、為什麼說經濟、社會、企業管理都是基於系統思維來運作的?

3、為什麼說傳統中醫就是一種系統思維方式,它對企業管理又有哪些啟示?

【“禾”盤托出專家顧問的分享】

一個悲劇引發的啟示

以前,都是講笑話開頭,今天改變一下風格,就先給大家講一個悲劇:

“多年前一個初春,有一個喝了酒的年輕人,在美國緬因州泛獨木舟經過大壩時,他因一意孤行,決定以橡皮筏衝下水壩,不料皮筏翻了,他掉進冰冷的水中。但由於距離安全地點的人群很遠,大家無法去救他,只能驚恐地看著他為抗拒壩下的迴流沒命地向下遊划動。他掙扎了好幾分鐘,最後精疲力竭,在水中被活活凍死。他的軀體隨即被吸進漩渦中,幾秒過後,在下游十碼的地方浮了出來。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嘗試去做而徒勞無功的,水流卻在他死亡之後幾秒之內就為他完成了。諷刺的是,害死他自己的正是他的奮力對抗。如果他順著迴流潛下,應該可以保住生命。”

這是世界級管理學大師彼德.聖吉在一本的著作中講述作者親身經歷過的一個真實故事,這本書叫《第五項修煉》。

那麼,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這本書將幫助人們重建一種新的看問題的方式,從習慣看世界、看環境、看別人,改變到向裡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內心;從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統。從而能看到存在與內的智障,尋求到克服它們的可能。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麻省理工大學資深教授、國際組織學習協會創始人&主席彼得·聖吉博士,在總結以往理論的基礎上,並通過對4000多家企業的調研而創立的一種具有巨大創新意義的理論,出版了他的這本研究著作:《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由於該書的創新價值,且已在無數美國企業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引起理論界及企業的濃厚興趣,在短短几年中,該書被譯成二三十種文字風行全世界,它不僅帶動了美國經濟近十年的高速發展,並在全世界範圍內引發了一場創建學習型組織的管理浪潮。被《哈佛商業評論》評為75年來最有影響力的管理學圖書之一。作者本人也被稱為繼彼得·杜洛克之後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

值得一提的是,彼得·聖吉是一位極度推崇中國國學思想的西方管理學大師,特別是對老子的《道德經》頗有見底。他曾經與我國已故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有過一場關於“關於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並出版成書(關於此書,且留作後話再談)。

什麼是“第五項修煉”

《第五項修煉》是彼得·聖吉在其老師富瑞斯特創立的系統動力學和混沌理論基礎上總結、提升出來的闡述管理學的新的思維方式的著作,是管理哲學的一次創新。他將古老的東方智慧與西方先進的管理技術結合起來,預備開創一條新的管理思想之路。準確的講,它不是一部管理技術層面或者理論高度的著作,它更側重於操作和實踐,其中和中國傳統的一些倫理理念相吻合,強調用系統的觀點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並且將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提到重要地位,要將繼續學習作為企業發展的終身目標。

那麼,為什麼叫“第五項修煉”呢?聽上去像是中國那些隱居山野中的隱士,在練一種什麼功夫似的。實際上,這是彼得·聖吉針對當今企業出現的“短命經營”的狀態,提出了他自己的辦法,即進行的五項修煉。它們分別是: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就像一個個細胞,作為個體,都具有自我成長、發展的良性驅動力。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找出固有的、概括性的想法,並不斷反思、修正,傾聽、包容他人的想法,保持與外界的互動。就像一個個細胞,作個體,保持著與外界的聯繫,具有開放的姿態和可融合性。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我們想創造什麼?”願景讓所有的努力和行動成為自然。就像一個生命體,有著將各個部分有機組合的凝聚力,即精神價值的核心。

第四項修煉【打造學習型組織】:用開放與共享的精神,探討共同的話題。就像一個生命體,可以良性地可持續發展。

第五項修煉,就是【系統思考】:尊重複雜性,還原完整的圖像,將自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進行全局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去解讀從個人到組織,一個整體是如何形成、運作和發展的。

單從這一本書中來全面闡述管理的哲學,在這裡用幾頁片幅也不可能說清楚,因此,我就其提到的核心內容——系統思維來與大家分享。在該書的前部分,以一個啤酒遊戲來詳細地講解了系統思維下的運營方式和邏輯。

系統思維下的經濟、社會與管理

說到“系統思維”,不得不先要說一說“系統動力學”這樣一個看似枯燥卻非常有趣的概念。“系統動力學”的出現正是由彼得·聖吉的老師福瑞斯特教授,於1958年為分析生產管理及庫存管理等企業問題而提出的系統仿真方法。這是一門分析研究信息反饋系統的學科,也是一門認識系統問題和解決系統問題的交叉綜合學科。其實,系統存在於我們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你去買菜做飯,大到中國的神舟飛船登月。東南亞的一場風暴,可能究源頭,真的可能是不久前南美洲的一隻蝴蝶震動了一下翅膀。

在這裡,我們不從宏觀層面或學術角度來說系統是什麼,而從系統的一些特徵和大家聊聊。首先,有一個概念叫“時間延遲效應”。不知你有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如圖1):大冬天洗澡,你打開水龍頭,花灑噴下來熱水,這時你感覺到水不夠熱,於是就去調節熱水控制龍頭,調了一下,發覺不行,再調試,這樣調試過幾次,一會兒出來的熱水把你燙的不行;這時你又想把水溫調低一些,於是也是邊調邊試,經過了幾次調試後,發覺出來的熱水又是冰的,如此反覆……如果你是一個有經驗的人,你知道要先慢慢地調節一點,等上一小會兒,再試試,然後再決定是否再調整。這樣一個小小的生活場景中就蘊藏著“系統”的一個主要特徵,這便是“時間延遲效應”。時間延遲是在一個變數對另一變數的影響,需要一段時間才看得出的情形下發生的。時間延遲常未被察覺或充分了解,而使得企圖改善的行動矯枉過正,超過了預定的目標。

「“禾”盤托出」《系統思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圖1)

系統問題中還有一個叫“雪球效應”,顧名思義,雪球會越滾越大,直到大到你不敢想象。拿企業管理來講(如圖2),比如一家傳統的製造型企業,如果該企業的產品交付週期很長的話,就會出現這樣的惡性循環:因為產品的供應週期長,所以市場博弈的結果會產生很多加急訂單,急單多起來後,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會拖延其他產品交付,從而導致整個公司供應不穩定,主管公司訂單和計劃的部門就會在增大內部的加工批量,這樣會更加佔用資源和產能,造成更多的待制訂單的排隊、等待,從而導致更多的急單,加劇產品間、客戶間、供應商的需求博弈,從而形成下一輪惡性循環。如此反覆,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

「“禾”盤托出」《系統思考——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圖2)

企業自身就是一個系統,需要協調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利益衝突;企業作為個體又與大的社會、與其他企業構成一個行業系統。單個的企業需要依託大的社會背景和與其他企業的相互合作、互動來發展自己。當今世界,大融合趨勢越來越迅猛,單獨發展是不可能的。在現在企業的日常管理中,問題總是不可避免的,有趣的是各個企業管理者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在日益忙碌的今天,企業組織出現問題以後,人們往往急躁易怒,急於找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以避免耽誤日常工作,造成更大的損失。

在企業部門內部的問題一般比較好解決,但在部門與部門之間需要進行協調的時候,卻總是很難解決。社會化分工日益精細,各部門獨立運作、獨立進行成本核算的當下,整個公司的整體利益和發展目標恰恰最容易被忽視,爭功奪權,急功近利造成各自為政、只考慮將自己部門蛋糕爭到最大,以實現自己部門的利益最大化,而沒有聯繫到整體的佈局去考慮問題,提出更好的、更適合長遠發展的解決方案。很多管理者都沒有考慮到,或者給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短視行為,他們並沒有意識到眼下出現的問題或許是一個重要的信號,表明企業中已有不合理的因素在警告,並需要改進了。他們於匆忙之中做出來的那個解決問題的決策,也許正是下一個更糟糕問題的起因。

彼得·聖吉認為,在更糟之前會有變好的些許時候——許多決策者對自己所做出的決策可能導致的後果預計不足,這些短期決策解決不了長期的問題,反而會變成一個又一個的死結,很有可能會導致更為嚴重的連鎖反應,造成更加惡劣的影響。正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傳統的方法收效甚微,必須要用系統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從全局上統觀,進行全盤的考慮之後再下決策。這種系統的觀點也是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一部分,它不僅在企業管理中適用,在我們的人生生活中,在國家大事的處理上,也處處體現出這種古老智慧的精妙。

所以,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從系統的角度上去思考和分析問題的根本原因,然後針對這個根因找到系統的“槓桿解”。彼得·聖吉提出的這個“槓桿解”,就是在實際工作系統中,小而專注的行動,如果用對了地方,能夠產生重大、持久的改善。

傳統中醫與系統思維

最後,我想引申出來講一講中醫的系統思維。

已故的歷史學家錢穆曾說過,“天人合一”不僅是中國哲學最突出的特點,也是中國文化對類的最大貢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曲黎敏在解讀《內經》時也曾說過:自古以來,中醫思維下的人們相信價值之源內在於一己之心,而外通於他人及天地萬物,所以人自我修養的目的不是“獨善其身”的自私,而是使自我求得在人倫秩序與宇宙中的和諧。而這也是中醫學的最終目的,即中醫關注的是人生命過程的自我實踐,自我發展與發展的和諧,它的行為的重要作用是發展中的生命運動過程,是人的醫學,而不像西醫是單純的“治病”的醫學。

針對企業管理中,系統思維還有一個重要性就是它給我們帶來的整體觀。以往以及在管理改善中,不論分析問題還是解決問題,都習慣於將問題獨立來看,對其各組成部分進行解析。就相當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雖然,這種局部觀的思維模式有利於思維深入到問題的內部進行細緻的分析,但卻忽視了一點,就是在整體以及全流程的宏觀角度去系統性思維。哲學觀點中講到,事物都是以整體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對局部的細緻研究並不能完全解決事物的整體問題。要想系統性改善工作,就要整體把握,就要將各個局部點的工作按照某種結構模式統一起來進行分析,只有這樣才能輸出正確的改善成果。

中醫鉅著《黃帝內經》一書中運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中醫的系統性思維理論結合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進行比對和聯繫,總結出了一個簡單的整體平衡理論,值得我們在推行精益改善的過程認真思考和借鑑。

最後,我想說:這本書可讓我們看到,原來這個世界在你我這部分,還有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值得去做。它提醒我們:不要只做自己得心應手而立竿見影的事,而應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大禾諮詢官網:www.greseed.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