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的故事(咱村的故事)

□ 李孝賢(甘肅 古浪)

1964年的那個春天,對於甘肅古浪縣下條村民來說是一個不平凡的春天,也是一個難忘的春天,剛剛結束春種的村民們,便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前所未有的壯舉--打井,而這場全民動員的打井熱潮卻是從一個相傳的故事而引發的......

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像一條遊動的巨龍橫穿於這個坐落在大靖峽上游的下條村,村子四面環山,其中南可遙望祁連雪峰,北靠遲尺巍峨的秦家大山,這兒早在四千多年前,四周的山上遍佈著鬱鬱蔥蔥的松柏林木,到處都是“雲樹蒼茫迷客路”的自然景觀,溝壑山泉潺潺流淌,山中獾豬、野鹿等動物到處竄動。數百年前下條村民的先輩遷徙至此被如此仙境般的自然奇觀驚歎,故此伐木建房以射獵伐木為生繁衍生息,村中央安臥著一隻唯妙唯肖形似烏龜的小山丘,山丘上的松柏在微風吹拂下綠波粼粼,相傳這隻烏龜正是馱著唐僧師徒取經過河的那條烏龜,自從它一氣之下把唐僧師徒摔在河裡後,便遊動於此被眼前山清水秀的美景所吸引,依戀不捨在此安居......

村東邊的那座山(現叫魚兒頭)形似一條遊動的大魚,魚頭俯視整個村子,魚嘴常年流著汩汩清水滿於山下,甚是壯觀!

“打井”的故事(咱村的故事)

村裡的澇壩

由於人口的增多和村人濫砍濫伐,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據說修建於大靖的各種樓臺廟宇殿堂所用木材都是咱下條村山上所伐。久而久之山上的樹木少了,魚嘴裡的水乾了,溝壑的水也少了,那隻身上佈滿樹木的烏龜也被脫得“精精光光”,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軀體,它耐不住如此的“欺凌”和乾渴慢慢向下遊動尋找水源,遊至於現在的大靖峽水庫中間時,發現自己龐大地身軀根本過不了這條峽谷,於是乎安臥至今......

“打井”的故事(咱村的故事)

大靖峽水庫

一天晚上,生產隊的那間房屋內聚集了村民代表,在一場旱菸卷著的嘈雜聲中,終於決定了這次本村的重大事項——打井修池。宋家河上游的河床邊,用三根粗大的木棒支起三腳架上的滑輪晝夜轉動,掘石吊沙,白天黑夜輪流倒班,魚兒頭山常年遙望的幾畝地裡車拉人挑興建澇壩,公社、縣上有關領導看到下條村民“戰天鬥地”的精神為之感動,慷慨地解決了引水水泥管,十幾丈的井下終於冒出了清澈地水,當時水泥管接頭封堵只能用黃膠泥,可下條村根本就不見哪地方有黃膠泥,祁會說就在魚兒頭山根裡找,派了幾個青壯年小夥子,拿著鐵鍬、钁頭就在山下一處掘挖,他們掀起表面厚厚的白土發現了蘊藏在山裡面豐富的黃膠泥。那個年代雖說有車,也就是生產隊裡有四五輛皮車和幾輛架子車,村民勞作中背糞土等都是用笈笈編制的背篼,而將黃膠泥運到施工現場只能用背篼背,隊裡成立了二三十人的“背篼”運輸隊,都是十來歲的年輕小夥子,每人一次背四到五鍬的黃膠泥來回奔波,而婦女們則在現場,每人面前放一塊石板,將黃膠泥放於石板上,稍滴水後用木頭製作的小榔頭砸成糊膠狀,男人們則將這些膠泥塞入水泥管接頭處,真是滴水不漏!

井打成了澇壩修成了,下條村近千畝土地終於澆上水了,村裡的田地邊、水溝旁栽植了大量的白楊、柳樹、榆樹、狗刺等,每逢夏季樹木婆娑,各種叫不上名兒的鮮花到處盛開令人陶醉,生機盎然!從此後下條村民的生活在那個年代已成為全公社最好的生產隊,村民的公糧有原來的每人8斤變成了40斤,是全公社繳納公糧最多的生產隊,一個神話般的傳說確在下條村民的艱苦奮鬥中變成了現實,一次縣上召開勞模表彰大會,祁會隊長和大隊書記李奮武被評為全縣“勞動模範”,也給村裡帶來了最高的榮譽和獎勵:四輛架子車、八把鐵鍬......。

為了感謝黨的恩惠和那個不可思議的神話傳奇,下條村民便在“魚兒頭”山上用石子鑲嵌了“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

“打井”的故事(咱村的故事)

鑲嵌在“魚兒頭”山的“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