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互联网时代,一本好的旅行杂志还有怎样的可能?《旅行家》特邀媒体观察人爱米,每月介绍一本旅行杂志,并与出版人对话。旅行看世界,永远都有新角度。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旅行家》专栏作者 爱米

欧美日小众杂志及自出版的研究人

资深媒体人、策展人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 Be Water Journal(简称BWJ)由一众热爱纸质阅读、数字艺术的媒体人、创意人,创立于2017年,以小体量、精工细作的工作方式,创造优质的视觉与文字内容。

这些年,“都市化”几乎席卷了中国大部分的城市。我们城市人,欢呼庆祝着都市主义(Urbanism), 目睹着农田荒地上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里,无数商场、咖啡馆、食肆新开张。

当都市里的中产阶级成为了新的消费主力,媒体们要么失语,要么一窝蜂地以快餐式的制作方式,为新中产们奉上吃喝玩乐指南,却鲜少去报道表象背后的文化含义乃至社会变迁,更忽略了人身处城市之中、变化之中的切身感受——一切变得太快而带来的挫败感,还来不及消化,又有新的事物出现。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在若干年前,我曾任职的杂志,其作为城市生活的推手,制作过相当多的中国城市乃至国外的城市专题,从文化的层面去解读一座城市,敏感地捕捉到不同城市在那些当下的鲜活姿态。如今,随着纸媒的衰落,派出杂志自有团队去深入一个城市采访、拍摄的机制几乎已经消失。而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媒体人,对于城市及创作人的兴趣一直未减,加上身处巨大变化中的城市所带来的挫败感,决意要做一本能记录和反映当下中国的杂志书,并将其命名为《Be Water Journal水象》。

创刊号里,一众来自全球的创作人,通过摄影、设计、艺术以及生活实践等,关注文化议题,并身体力行地去为社会作出积极、正向改变,我们称这个群体为“文化创造者”。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城市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同的城市,它的特性是如何?设计师、摄影师如何应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变化?在国外创作人眼中的中国城市及生活是怎样的?带着很多的问题,在《Be Water Journal 水象》的筹备期,我联系了众多的创作人进行采访。

从关注我所居住的城市——广州开始:青年艺术家卢珊画了一组关于“小北”的系列,这里是亚洲最大的非洲人聚居区,卢珊希望通过她的画来探讨族群的共存性;来自西班牙的造型师、时尚趋势分析师Raquel Sanchez Montes, 她曾经在纽约、巴塞罗那等地居住,在广州居住两年的时间,她拍摄了南方街头的中老年人,她认为这才是真实的时尚,在有限预算下激发出的无限创意。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美国摄影师Rian Dundon曾经在十年前于湖南长沙居住,他持续记录了当地朋友们的休闲生活,包括喝酒划拳、挤在酒吧看演出、看足球赛等等,如今他搬回到美国加州的老家,开始了新的城市记录系列。我将他的“长沙”与“加州”两组城市系列并置在杂志书中:长沙人民生猛的娱乐生活,正在拆迁的城市,与加州硅谷新科技带来的城市与生活的改变相对应, 以此探讨城市化与科技议题。

十年过去,2007年废墟般拆建中的长沙,成了珍贵的历史档案,摄影的记录意义凸显出来。另外一组有关城市的作品篇幅更大:旅居日本7年的美籍华裔摄影师Patrick Tsai,在东京及关东地区地震、海啸后,持续一年,以摄影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了震后的生活,并命名为“Talking Barnacles”。在他的作品里面,没有特别戏剧化的城市变迁,更多的是一些平淡无奇的城市生活片段,比如在地铁楼层仓促地吃着盒饭的青年(这在注重公共空间礼仪的日本极为少见)、在街头摔倒后被人扶起来的老头、在公园里追逐着鸽子的儿童……他将个人的生活与城市里那些看不见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事无巨细地写下来,形成了一个私人化的城市史诗。

这些源自创作人个人的长期记录,没有官腔、没有快餐式的填塞,而是有血有肉,甚至是对人、对城市有着满满的爱。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在城市档案之外,和张达、Dooling Jiang两位服装设计师进行了一年多的访谈中,他们也纷纷谈到城市的市井生活、城市日益的功能化对其设计理念的影响。在《Be Water Journal水象》中出现的每一位创作人,可谓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回应当下生活里那些被大众忽略的议题。

他们提醒着搏命地往前奔跑的国人们,别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类,身体所具有的天然的感知力;当城市迅速变化时,别忘了去挖掘它过去的历史与传统,以更好地去应对当下;当感到身心疲惫之时,别忘记了问问自己,这辈子存在的意义。

《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Be Water Journal水象》回应当下的城市与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