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來一縣香——霍山縣大力發展茶業助脫貧增收

六安網訊(張金柱)“利用這一陣子連陰雨天氣,給茶樹施肥,同時清溝排水,為來年春茶打下好基礎。”7月4日,霍山縣落兒嶺鎮白雲庵村橫排村民組貧困戶朱正松一邊忙活一邊介紹。他2013年栽植了2.5畝良種茶,今年僅此一項就增收8000多塊錢。

位於大別山腹地的霍山是茶葉大縣,全縣十六個鄉鎮全部產茶,茶樹已經成為山區群眾致富的“搖錢樹”。特別是近年來,該縣將茶產業作為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著力引導貧困戶發展茶產業。

“全縣43個貧困村,以茶產業為脫貧主導產業的村有40個。到2017年,全縣共有茶園16萬畝,年產各類幹茶7200餘噸,有各類初精製茶葉企業400多家、每年解決上萬人長期或階段性就業。全縣包括茶農在內有近10萬人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經營,茶葉收入佔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強。”該縣茶繭辦副主任趙登權介紹說。

茶葉品質好不好,關鍵看茶樹品種。近年來,霍山縣著力加快推進茶樹良種化進程,每年新建良種茶園3000畝左右,改造低產茶園10000畝以上。

“所有項目涉及的地方,政府整合項目資金,按照發展良種茶園每畝補助不少於500元、改造低產茶園每畝不少於3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積極引導貧困戶參與。”趙登權說。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激勵政策的引導下,該縣各鄉鎮的貧困戶因地制宜,有的發展良種茶園,有的改造低產茶園,基本實現了人均1畝茶,戶均茶葉收入在5000元以上。落兒嶺鎮白雲庵村介板衝村民組貧困戶錢祥森種植了1.5畝良種茶,“僅茶葉一項今年就掙了5000多塊錢。再加上打零工,全年掙個萬把塊錢不成問題。”錢祥森樂呵呵地說。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該縣還注重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和基地的帶動作用。漢唐清茗茶葉有限公司立足大化坪鎮,聯合11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組建聯合體,建有機基地5000多畝,涉及茶農近1000戶,每年茶葉原料價格高於外山區20—50元,公司堅持採用保護價收購當地貧困戶的鮮葉,確保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抱兒鍾秀茶葉有限公司在太陽、落兒嶺等鄉鎮組建茶葉產業化聯合體,支持貧困戶1000餘戶,涉及貧困人口2000多人,貧困戶新發展茶園3000餘畝,貧困人口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太陽鄉金竹坪等村茶農深有感觸地說:“自從抱兒鍾秀公司來到這裡,我們茶葉銷售加工量大大提高,茶葉收入成倍增加。5年前,茶葉收入5000元以上的戶子都不多見,現在收入超萬元的不在少數。茶葉真正讓我們擺脫貧困、走上了富裕路。”

此外,茶葉企業用工也以貧困戶優先。溢溢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等幾家良種繁育企業,在茶苗扦插季節,使用大量的輔助勞力,幫助剪插穗、扦插、澆水、採茶、施肥等,勞動強度不大,身體健康的70多歲老人都可以參與。這些勞力不少都來自貧困戶。諸佛庵鎮西石門村年近七旬的朱奶奶高興地說:“在溢溢生態公司幹活,我們這些風燭殘年的人也能掙錢了呢!”

“在每年的採茶旺季,全縣茶葉企業可提供3—6個月的階段性就業崗位3000多個,每個企業每年發放的階段性就業人員工資就有10—100萬元不等。”趙登權介紹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