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十分特殊的时期。这段时期,既有战鼓金戈,礼崩乐坏,也有百家争鸣,文明萌芽。

在这段时期,封建礼教尚未成形,人们对避讳制度并没有后世那么严格,因而产生了三对很特殊的国君,翻开这段历史,很有穿越的感觉,傻傻地分不清。

1

位于周王室西北蛮夷之地的秦国,曾经出现过两位秦惠公。一位是春秋时期秦惠公(?-公元前491年),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的秦惠公(?-公元前387年),为了区别这两位国君,史家将前者称为“春秋秦惠公”,而后者称为“战国秦惠公”。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病重,由于哀公的儿子夷公早死,哀公决定将君位传给夷公的儿子,这就是春秋秦惠公。在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中,春秋秦惠公记载只有十个字:“惠公立十年卒,子悼公立。”由此判断,这位秦君在位十年,并没有什么大作为。

公元前400年,战国秦惠公即位。他在位期间发动了两场战争,对秦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元前389年,战国秦惠公调集了50万秦军,意图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秦军在阴晋城下,与吴起率领的5万魏武卒展开激战,结果秦军大败。此战后,引发了“诸侯卑秦”,激发了秦国变法图强的决心,从而为后来的商鞅变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舆论氛围。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由于秦国阴晋之战后,失去了向东发展,与六国争利的机遇。战国秦惠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西南地区。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再次发动战争,占领了南郑(今陕西汉中)。汉中自古以来,是扼守蜀地与关中的咽喉要地,进可谋城夺地,退可凭险固守,战略地区十分重要。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从汉中的褒斜道出发,平定了蜀地,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提供了丰富的粮草物资和众多的人力资源。可以说,战国秦惠公夺取南郑,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2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去世,年仅二岁的幼子秦出子即位,史称“秦出公”。由于出子还是个穿尿不湿的小朋友,秦国的政务由出子的母亲秦小主夫人处理。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今,既然是秦小主夫人说了算,当然要用自已的亲信。她对内重用宦官,对外扶持外戚,这样一来,秦国国势日衰,政局不稳。贤臣君子辞官隐居,新旧贵族矛盾凸现,普通百姓怨声载道。

秦国发生的一切,引起了秦灵公的太子嬴师隰(读作xí)的关注。他虽身在魏国,却想改变秦国的现状。魏武侯得知嬴师隰要重返秦国,提出派兵护送他回国,帮助嬴师隰成为秦君。

然而嬴师隰一方面拒绝了魏武侯的提议,他明白魏武侯打算扶持一个亲魏的秦君。另一方面派出机智善辩的亲信回秦国,联系与秦小主夫人不和的贵族,在民间散布嬴师隰即将回国的消息,用金银财宝结交豪杰义士,又暗中拉拢秦军将领。经过一年的准备,公元前386年,嬴师隰带着随从动身返回秦国。他来到魏国边境郑县(现陕西华县),守将右主然拒绝放行。嬴师隰不得不转道戎族的地盘回国,在焉氏塞(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北)与左庶长菌改汇合,一起向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进发。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秦小主夫人得知嬴师隰回国的消息,急忙派遣军队捉拿他。岂料秦军临阵倒戈,转而支持嬴师隰。公元前385年,有了贵族和军队撑腰,嬴师隰顺利到达秦都雍城(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秦出公和秦小主夫人被杀,两人的尸体被扔进了深沟。秦出公死后,嬴师隰登上的秦君的宝座,他就是颇有作为的秦献公。

其实在秦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名叫“秦出子”的秦君。公元前704年,年仅21岁的秦宪公去世。大庶长弗忌、威垒和三父等三人密谋废除了秦宪公长子秦武公,另立幼子秦出子即位。这位五岁的小朋友与其说是国君,不如说是傀儡。弗忌、威垒和三父等三人把持朝政,成为秦国的权臣。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公元前698年,弗忌、威垒和三父等人谋害了秦出子,又迎回了秦武公即位。从谥号上看,这位大哥可是个厉害角色。秦武公假借讨伐彭戏氏的名义,逗留在华山脚下的华阳宫,表面沉迷游乐,暗中培植势力。三年后,秦武公见时机成熟,以谋害秦出子的名义,将弗忌、威垒和三父等三人伏法,并夷其三族。

两位“秦出子”年幼懵懂,未及加冠,就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可惜可叹。

3

就在秦国“憋内功”的时候,齐国早已“放大招”了。

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凭借齐国的渔盐之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名小白,齐国的第15位君主。他在位时,知人善人,不计前嫌,尊贤礼士,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全面提升了齐国的实力,扩大了齐国的国际影响力。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推行改革。在政治上,建立相应官制,削弱世卿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经济改革,革除“井田制”弊端,根据土地好坏确实赋税的多少,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扶持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开发矿产资源,控制货币流通,鼓励渔盐贸易。在军队建设方面,采取“寓兵于民”的政策,建立一支由国君掌握、具有较强战斗力的军队。

在外交方面,齐桓公采纳了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对内联合诸侯,维护周王室的威信和地位,对外讨伐夷狄,实现中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尊王攘夷”的华丽包装之下,凸现齐国的重要性以及齐桓公的领导能力,从而号令诸侯、称霸中原的目的。

齐桓公有强大的经济和军队做后盾,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一步步实现称霸计划。最终,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开诸侯国首脑峰会,各路诸侯一致认可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然而在战国时期也有一个齐桓公,这位齐君姓田,名午,为了与春秋期时的齐桓公有所区别,史家将这位齐君称为“田齐桓公”。

齐国的国君明明姓姜,怎么会姓田了呢?这得从田氏的先祖田完说起。田完原是陈国公族,因避祸来到齐国,受到了齐桓公的优待,从此在齐国站稳的脚跟。田氏后人经过286年的不懈努力,以和平演变和武装斗争的方式,铲除异己,培植势力,收买人心。

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仍以“齐”为号,自立为君,史称“田齐”。从此,齐国还是那个齐国,国君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君。

公元前384年,齐太公田和病亡,长子田剡即位。田午对齐君的宝座觊觎已久,阴谋杀死了兄长田剡及孺子喜,夺取了齐国政权,成为田齐的第三位国君。田齐桓公的行为,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以及其他诸侯的反感,燕、魏、鲁、卫和赵等五国共同发兵攻齐,在田齐桓公顽强抗争下,才保住了齐国的一亩三分地。

田齐桓公在位期间,创办了“稷下学宫”,这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齐宣王时期,先后有《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田子》、《蜗子》等学术著作相继面世。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提供了舞台,推动了先秦时期文化的交流。

秦惠公、秦出子、齐桓公居然都有个“马甲”,傻傻地分不清

在《韩非子·喻老》中,记载了扁鹊和田齐桓公的故事。名医扁鹊面见田齐桓公,发现田齐桓公有病在身,请求为其治病。田齐桓公自我感觉良好,拒绝了扁鹊的诊治。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当扁鹊第四次见到田齐桓公时,发现他病情加重,积重难返。于是连夜逃往秦国。田齐桓公最终病发,一命呜呼。

由此,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讳疾忌医”和“病入膏肓”的成语。

经过一番梳理,总算理清了六位君主的关系。其实名号并不重要,只要切实增强国家实力,着重提高百姓福利,才是实在的。有作为才有地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百姓口碑。” 这样才会在历史上留下实实在在的名声。

1.《大秦帝国的起源——第九代君主秦出子,先秦最可悲的君主!》

2.《齐桓公借助管仲之才终成一霸》——中国历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