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在我和老婆結婚15週年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不速之客。她面容憔悴,衣服破舊,雖然數十年不見,她和我老婆也從未謀面,但我們夫妻卻都猜到了她是誰——這就是當年父親病逝,奶奶癱瘓後,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悄悄捲走所有財產,撇下我們年幼三姐弟的父親的妻子,我們的親生母親!

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要說起我的身世,經常讓老婆淚眼婆娑。小時候我們家是老家首個萬元戶。我父親腦子極為活絡,當年以豐厚得令人咋舌的彩禮娶了我的母親——一個十里八鄉著名的美人。聽姐姐說,父親對母親是愛到了骨子裡,母親每天的任務就是吃好,玩好,換換新衣服。那年頭公園流行“斬裙”,而我媽就從沒有輸過。

可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爺爺去世後奶奶癱瘓,而陸續生下我們三姐弟使父親的壓力大了起來,他買了輛大車沒日沒夜拼命幹活,可晴天霹靂,父親過於過度疲累撞死了人,自己也身受重傷不久就去世了。家裡幾乎賠光了所有的家底,那時候姐姐才12歲,我6歲,而最小的妹妹還在襁褓。

可我的母親看著家裡家徒四壁,搜刮了最後一點值錢的東西,居然帶著我的妹妹失蹤了。奶奶躺在床上“嗬喲嗬喲”的哭泣,姐姐抽泣著給她喂水,奶奶的面容扭曲起來,我扒在門縫裡瞧,只覺得奶奶嚇人,而姐姐很可憐。但我們沒有想過,其實最可憐的是妹妹。因為媽媽把妹妹送人了。

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直到兩年後收養妹妹的那家人居然懷了孕,才又把妹妹送回來。彼時姐姐早就輟學了,撿破爛,看小孩,只要能換錢的她都幹。而我最刻骨銘心的一段經歷,是我們三兄妹都徘徊在生死邊緣那一次。那時候,奶奶已經去世,為了讓我們三個活命,姐姐已經很省到骨子裡。事實上父親出事後,我們仨就再沒吃過買來的水果。

那天姐姐從垃圾堆裡扒出一個只爛了硬幣大小的梨子,她驚喜異常,一邊嘟噥著一邊小心翼翼的兜著往家走。等我們兩兄妹放學後,一看我們一前一後回家,姐姐的眼睛亮晶晶的,小心的用碎瓷片把爛的地方剜掉,用井水洗了又洗,一個明明快枯萎的梨,硬是讓姐姐洗的黃得發亮。

妹妹拍著手繞著圈又蹦又跳又鬧,我咯咯的笑,姐姐小心把梨子遞到妹妹嘴邊:么妹,你先吃。我一把把梨子搶下來遞到姐姐嘴邊:姐你先吃,你不吃我們就不吃。妹妹眼巴巴的咽口水卻也跟著說:不吃。姐姐“哎”的笑了一句,眼裡莫名有了淚花。

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她微微的張開嘴,嘴唇碰著梨剜掉的邊邊,用牙齒輕輕沾了沾梨肉,便誇張的喊道:真甜!我一看不依,用力咬下一塊,使勁往姐嘴裡塞去:姐吃。……我們三個人一個梨,吃了好久好久,感覺怎麼吃也吃不完……但就是這樣一個梨,把我們姐弟仨都送進了鬼門關。

那天過後不久我們就上吐下瀉,是鄰居發現不對勁,送我們去了赤腳醫生那裡,好心的醫生一看情況危急,立馬給我們掛水,雖然他直嘆氣沒說多少錢,但我還是知道,那筆錢姐姐好久好久才還清,甚至冬天的手上全是過冷水的裂口子,然後就是凍瘡,手指蘿蔔一樣黒紫黒紫,又疼又癢又燙……唉,不回憶了,每次回憶都會想哭。

我們家日子真正好起來,是我和妹妹都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以後,而30多歲的姐姐也終於嫁人,雖然我和妹妹都給姐姐置辦了嫁妝,但因為年齡的關係,姐夫條件不是很好,這麼多年都在賣苦力。即使這樣,姐姐也很知足。

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而我卻因為恰好學了個好專業,薪水不錯。特別是和家境殷實的老婆結婚後,我們和小妹合夥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姐姐姐夫因為學歷關係,我們帶著上了個比較輕鬆的班,而老婆卻和我商量說,除了每個月多給我姐開兩千工資,她準備了一套房子給我姐,算是報答我姐這麼多年的養育之恩。

說真的,我一大老爺們聽老婆這麼說眼淚“唰”的就下來了,事實上在我心裡,姐姐確實就是我的母親,孝順自己的孃親不是天經地義的嗎?感謝我明事理的老婆,先一步替我想到了。而我的親生母親,在外面浪跡了幾十年,如今老了,身無分文的回來了。

據說母親當年仗著還算年輕貌美,在南方很是過了一段舒適日子,可最終還是被拋棄了……老了老了,想起家裡還有三個兒女。而我的妻子,往小了說是恩怨分明,往大了說卻是睚眥必報。她說:生養生養,生而未養不能稱之為人母,且生恩不及養恩大,念在你也喊了她六年的媽媽,每個月給她50斤苞米,其他的沒有了。

老人上門乞討,妻子只給50斤苞米,卻對我說拿50萬給你姐養老!

姐姐和妹妹心中都對母親有恨,但其實我們仨到底還是有母子親緣在,尤其看到蒼老的母親,再大的恨也於心不忍了,也許我們都是善良的人吧。可妻子對姐姐有求必應,大方的嚇人,對母親卻錙銖必較,一個子也不給。她的態度也或多或少影響著我們仨。

最後我們還是給母親租了一間房子,但是親暱的感情是沒有的,純粹就是對一個老人的憐憫之情。因此奉勸天下的男女,既然生了,每個人就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來,不是每一位子女都像我們這樣可以釋懷,以德報怨。父慈子孝,先是父母雙親要慈啊!沒有得到愛,又何以回報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