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轟天雷,網貸白名單,整治延期,誰又救得了誰?

2018年4月,善林金融的倒閉引燃了今年P2P平臺“暴雷潮”。6月下旬,唐小僧、聯璧等四大高返平臺紛紛出事,7月9日上午,倒閉潮熱浪燒到杭州,多多理財接受公安偵查,當日夜間,深圳接棒,運營了五年時間的老牌P2P錢爸爸暫停運營。神州大地一時雷聲陣陣,P2P行業的流動性危機正在快速蔓延,無關良莠。

連環轟天雷,網貸白名單,整治延期,誰又救得了誰?

連環轟天雷,網貸白名單,整治延期,誰又救得了誰?

究竟網貸白名單的推出是真是假?而平臺又當如何擺脫當下困局?大文將為您詳細揭秘。

1 網貸白名單推出?難!

近期,網貸之家、網貸天眼、零壹財經等機構密集組織平臺老闆發聲,正能量的聲音經過各種傳播,的確對於行業的悲觀情緒有所緩解,但緩解的效果並不顯著。面對遏制不住的滾滾雷聲,網貸平臺紛紛呼籲官方出臺相應監管文件或者官方發聲力挺行業,穩住市場情緒。

但在這樣一個敏感窗口期,官方機構顯然很難做諸如由地方政府出臺白名單等實質性的官方安撫工作。我們知道,進入白名單相當於有政府背書加持,可以安全過冬;那麼對於沒進白名單的網貸平臺,是否意味著只能擁抱死亡?在這樣個時間點,公佈網貸白名單,不一定意味著生存無憂和健康發展,但毫無疑問意味著更多平臺倒閉、更大規模的擠兌潮,P2P行業的金融風險擴散更加嚴重。因此,在銀保監會就P2P備案的新思路落地之前,地方政府不會輕舉妄動。

儘管地方政府無法做公開的、實質性的政策引導性工作,但地方政府可以在跟管轄區域內平臺的日常信息交流以及促進行業內部互助方面有所作為。

2 網貸行業的存在價值當在數字普惠金融

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就P2P的具體備案或發牌政策落地仍懸而未決,甚至P2P行業的存廢都有待論證。行業的從業人員應當減少對於監管政策的揣摩,停留在各種小道消息的傳播和求證上,而應當去建設性地思考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換句話說,現在是行業自救的關鍵時間點。

當下需要從業者去投入很大精力去思考和探索的是網貸行業能夠給社會帶來哪些價值。美國的lending club是有價值的,它主要做的是信用卡債務重組,以更低成本的P2P資金替代銀行信用卡資金,借款人的負債本息降低了,居民部門的融資槓桿下降了;而國內很多網貸從業機構在過去幾年做的業務是提高個人和小微企業的信貸額度,銀行、消金公司給了錢,我就給更多,當然P2P的資金成本也更貴,客觀上放大企業部門和居民部門的融資槓桿。而今在實體經濟去槓桿的大風氣下,給居民和企業加槓桿的發展思路有悖政策導向,也直接造成了當下行業的生存困境。

對於網貸行業而言,應當重新尋找自身價值定位。如果網貸行業仍以給實體經濟加槓桿為核心價值所在,行業是否還有存在必要存疑。雖然就個體創業者以及部分投資者而言,這是場悲劇,但對於社會而言,長痛不如短痛。行業的存續需要網貸平臺真正體現出其服務實體經濟、普惠金融的價值。這種價值應當體現在:對於先前無法獲取金融服務的客群,網貸給他們提供了服務,而且服務的成本在他們承受的範圍之內,對於他們而言這個服務有正的價值剩餘;對於已經獲得金融服務的客群,網貸給他們提供了更好的服務,或是便捷性或是綜合成本方面較之傳統金融有優勢;除了金融服務,網貸能夠提供了更多的附加值服務,這種附加值服務應當有社會價值。

解決了網貸的生存邏輯問題後,應當要認識到:即使網貸行業最終能夠生存下來,部分機構成功備案落地,在什麼樣的監管下、以何種形式、開展何種業務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金融去槓桿的當下,很難想象監管會給P2P這種無槓桿約束的機構很大的監管寬鬆度。即使完成備案並反覆強調P2P信息中介的角色,

P2P套上槓杆約束的緊箍咒是必然趨勢。例如第三方支付機構,就存在實繳貨幣資本不低於客戶備付金日均餘額10%的監管規定。因此,網貸龍頭企業應當投入精力開展監管政策研究,共同探討轉型新模式,否則的話,當年一度火爆的融資性擔保公司可能就是前車之鑑。百舸新金融智庫正在組織開展一些相關工作。

對於網絡借貸行業而言,現在是一個市場自然出清的過程。當年的P2P興起並非政府行政強推,而是市場自發產生,創業者融合著一半的夢想、一半的貪婪,更有著普通投資人追求收益、忽視風險的推波助瀾。現在P2P市場退出也應該按照市場規律辦。7月9號,央行官網公佈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再次延期1-2年的同時,強調了“引導機構無風險退出,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穩妥有序加速存量違法違規機構和業務活動退出”。可見,專項整治的告一段落以及網貸平臺的備案落地,將以實現有序退出為前置條件,而退出應當更多依靠市場的無形之手。

3 網貸行業如何實現有序退出?

當下的P2P退出主要是跑路和清盤兩種,也有一些併購案例。

在金融學的邏輯框架下,資產的高收益、高流動性、低風險三者本身不可能同時實現。根據市場規律,高收益的產品必然對應著高風險或者低流動性,那麼,如何滿足P2P平臺投資人要求的高收益、低風險、高流動性呢?通常,網貸平臺只能以剛兌、兜底擔保等形式承諾化解高風險,以期限錯配滿足投資者對於流動性的高要求,從而平臺的運營風險居高不下,在借款人違約加劇、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無力抵禦擠兌風波。這是當下我們看到網貸行業持續不斷的暴雷倒閉的主要原因。

連環轟天雷,網貸白名單,整治延期,誰又救得了誰?

有序退出意味著該清盤的清盤,該併購的併購,跑路的平臺能夠得到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從降低社會痛苦的角度看,要鼓勵“良性退出”,“良性退出”主要包括主動有序清盤以及行業併購等兩種主流方式。這波平臺關停潮中,我們注意到部分平臺是跑路了,部分平臺卻是採取了主動關停、有序清盤的方式。只要債權債務關係清晰,在有序清盤方式下,投資人的本金還是有望得到足額償付的。

就字面理解看,監管認可的“無風險退出”的含義可能更為寬廣。在大文看來,“無風險退出”也包括只引起行業陣痛、但不會帶來外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退出方式。要知道,保障整體金融市場的無風險才是監管者關注的重心。因此,對於“無風險退出”的定義和方式需要更多的監管智慧。

4 網貸行業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在網貸備案延期的當下,網貸行業經營的難度和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是否值得繼續走下去,以何種方式離場,是所有網貸從業者共同面臨的問題。無論選擇如何,廣大互聯網金融行業創業者都應充分承擔起自身的責任義務,要相信未來是美好的,中國金融市場的未來必然更加開放和包容性,只是道路註定坎坷,前行過程中必然灑下無數的血和淚。

大文在2016年出版的《P2P向死而生》一書中曾寫到:

我們先前認識的P2P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死去,未來還能存活的P2P必然有所不同,活下去並做大做強的平臺必然以全新的商業模式紮根於實體產業。

在這樣的一個關鍵的時間點,我們更應當呼喚新金融行業領袖們的理念、堅持和擔當!我相信:網貸不會死;合規發展的網貸,明天會更美!

本文作者陳文,系百舸新金融智庫創始人、北京大學新金融和創業投資研究中心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