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前文回顧:


D6

2018年5月6日

昨天晚上,我們確定了之後幾天的行程計劃:

7、8號兩天集中精力完成婚紗照的拍攝任務,9號休息一天,從10號開始跟隨旅行團踏上為期四天的落基山國家公園之旅。13號返回溫哥華以後,距離旅程的結束也就沒剩下幾天了。

出於安全的考慮和朋友的強烈反對,我原本憧憬的班夫自駕之旅最終夭折。由於不需要再租車,我的駕照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

於是,為了不辜負25刀的翻譯費用和100刀的駕駛課程學費。今天便由我開著朋友的車,載著夏,前往40多公里外的白石市(White Rock)。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努力回想著之前學到的交通規則,小心翼翼地穿出列治文市,沿著99號高速公路向著南方駛去。

比起市區裡繁複的交通規則,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就相對比較簡單。只是就像之前瞭解的一樣,這裡所有的車都約定俗成般地開得比限速快,限速90他們能開到100多。

人生地不熟,我不敢造次,只能老老實實地遵守限速,呆在行車道,然後被四周無數的車超過。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路程並不長,半個多小時,我們便抵達了白石。這裡再往南幾公里便是美國與加拿大的邊境,距離西雅圖也不過160公里,人口兩萬人,是一座閒適的海濱小城。

這裡擁有三個標誌性的景點:鐵軌,棧橋,以及賦予這個小鎮名字的巨大白色岩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貫穿整個白石鎮的就是這條連通美國西雅圖與加拿大溫哥華的濱海鐵路,至今仍在使用。藍天白雲下,鐵路繞著慵懶的弧線,沿著海岸延伸向遠方。不時有火車拖著長達兩百節的車廂,運送著貨物轟鳴駛過。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20世紀初,修建了這條鐵路的大北方鐵路公司將白石作為進出關的口岸,並在此設站,才有了這座小鎮的興起。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如今,隨著公路交通的發達,鐵路僅僅用作貨運,白石也就結束了自己的使命,之前的站臺改建為了博物館和禮品店。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鐵道邊,只剩下這尊名為“旅客”(Passenger)的銅像,能讓人依稀記得當年汽笛轟鳴,月臺上熙熙攘攘的景象。

我和夏在禮品店裡選購紀念品時,超級可愛的店長老婆婆便跑過來跟我們搭話。

“這些禮物都是本地人制作的,每買一個都是會為白石鎮做出貢獻~”

“噢~那個圖案是我最推薦的,畫的是魚,我非常喜歡。”

“你們是來度蜜月的?Congratulations!”

和在臺灣遇到的招牌式營業笑容不同,她的開心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沒有虛假的成分,充滿陽光,如沐春風。時至今日,她當時的模樣依然清晰地存在於我的腦海中,只是很可惜沒能和她一起合影。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我們在這裡買了印第安風格的手織靠墊套,明信片,以及印著“WHT RCK”(White Rock)的帽子,並且告訴她我們以後有機會還會再來。

“No goodbye,but see you!”她這樣笑著說道。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告別了老婆婆,我們穿過鐵軌,眼前便是長達1616英尺(492米)的棧橋。我和夏決定先去看看著名的白色石頭,之後再返回這裡。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今天是星期六,沙灘上滿是前來度假休閒的人。活蹦亂跳的孩子,戲水玩樂的少女,趴著曬太陽的夫婦,禹禹獨行的老者……伴隨著海浪聲響,海風吹拂,給人一派安逸的景象。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沿著沙灘繼續往前,遠遠就能看到白石鎮的標誌——那塊巨大獨立的白色岩石。

這塊巨石是一顆冰川石,於末次冰期時隨著冰川從北方南移至此,約486噸重。它因為長年累月受海鳥糞覆蓋而呈白色,時常被海員用作地標。由於經常有人在巨石上塗鴉,所以如今它的白色是當地政府用油漆粉刷而成的。

在當地薩利希原住民族的一個傳說故事中,一名居於溫哥華島的海神與一位原住民少女墮入愛河,但他們的戀情被雙方家長反對。海神於是把一顆巨石扔出,再和他的新娘遷徙至石頭著地的地方落地生根。如今生活於白石的森美亞姆族人即為他們的後人。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湊近觀看,這顆巨石確實非常特別。孤零零地坐落在海灘上,如同天外來客,遺世獨立,也難怪當地人會想象出如此獨特的傳說故事。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這裡也曾作為白石鎮選美大賽的舞臺,最終的冠軍被稱為“白石小姐”。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參觀完巨石,我們返回棧道,沿著它慢慢向遠處的碼頭走去。近五百米長的棧道遠遠伸進海里,一眼望不到盡頭。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棧道之所以修建得這麼長,是因為白石鎮的海灘坡度很緩,需要延伸很遠才有足夠的水深停泊船隻。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走走停停,大約10多分鐘才抵達盡頭。這裡停泊著當地人的帆船遊艇,同時也有船隻供遊客出海觀鯨。而再往前幾公里,便是美國的地盤了。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正當我們拍照的時候,一位大叔划著皮划艇悠然而過,在墨藍深邃的海面上蕩起陣陣漣漪。在中國,實在是難以想象這樣的生活方式。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此時已接近中午,我和夏便沿著棧橋原路返回。從反方向遠眺白石鎮,房屋鱗次櫛比地修建在海邊的山坡上,每一間都堪稱海景房,別有一番風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如今的白石已轉型為了養老城鎮,或是為無法在溫哥華買房的年輕人們提供住所。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沿著街邊覓食,難得來到海邊,自然要品嚐海鮮了。於是我們進了一家寫著掛著“新鮮的蝦和貝類”招牌的館子,一咬牙,一跺腳,點了份海鮮意大利麵和培根煎蛋餅,味道還不錯,價格也很感人(兩樣加起來接近50刀)。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打完牙祭,繼續下午的行程,前往白石鎮幾公里外的和平拱門公園,即美國加拿大邊境道格拉斯檢查站的所在地。

途中開錯了路,竟然遠遠地看到前面是邊檢站的關口,搞得一車人都非常緊張,說這怕不是要開到美國去了?好在我最終確認了地圖,並沒有這個可能,大家才放下心來。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停好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一大片舒服的草地,這也是我在加拿大這麼多天所見到的最漂亮的草地。樹影斑駁,在地上投出光斑,形成鮮活明亮的綠色,讓人身心都舒暢起來。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初來乍到時,我秉承著為國爭光的思想,對草坪敬而遠之,絕不踏足一步。結果遭到了朋友的白眼鄙視,她說在這兒草坪就是拿來踩的,反正也踩不壞,根本沒人管你。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再繼續向前走,便看見了那座著名的和平拱門。它的背後即是美加邊境檢查站的關口,這些排隊的車都是要去美國的,它們緩慢蠕行著,等待通關。穿過關口,就是美國華盛頓州的布萊恩市了,距離西雅圖也不過150公里。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這座宏偉的和平拱門是公園的地標,於1921年正式揭幕,用於紀念1812年戰爭時簽署的根特和平條約。

1812年戰爭是由美國發起,試圖奪取加拿大殖民地,統一整個北美大陸。結果遭到英軍和加拿大的反擊,以加拿大民兵為主的英軍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還一把火燒燬了當時的白宮。但之後英軍卻連遭敗仗,兩國於1814年簽訂了和平條約,雙方停戰,邊界恢復原狀。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所以,現在可以看到拱門內部銘刻著“自1814年起開放了一百年1914年”(1814 Open One Hundred Years 1914),以及“希望這道門永不關閉”(May These Gates Never Be Closed)。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比起拱門,這裡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當地人的悠閒生活。在這片草坪上,人們搭起帳篷,舉辦燒烤派對,彈唱吉他,扔著飛盤,孩童恣意奔跑。陽光正好,一派國泰民安的景象。

正如加拿大在國際事務中所表現出的低調姿態一樣,這裡的人們也基本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衣食無憂,生活節奏緩慢,對掙錢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慾望,這一點倒是和成都人挺像的。

這得益於加拿大稀少的人口與豐富的物產資源,依靠出口與旅遊就足以讓人民富足。但古人有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種生活也容易使人懶惰,失去上進心,所以加拿大註定只能偏安一隅,成為美國的後花園,而無法登上大國競爭的舞臺。

帶著感慨,驅車回家,本次旅行中唯一的一次自駕體驗就此完成。

至此,在溫哥華周邊閒逛的日子就結束了。明後兩天,繁忙而疲憊的婚紗照拍攝工作在等待著我們。

遠征溫哥華(六):累並快樂著的婚紗照拍攝記

待續

遠征溫哥華(五):美加邊境的悠閒小鎮——白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