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籀笔法与不计工拙——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点评作品

特别提示:即日起,本栏目针对网友开放。希望点评作品的朋友,请私信。

特约评改人:王国柱(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客座教授)

篆籀笔法与不计工拙——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点评作品

高彦喜 行草条幅 规格180cm×51cm

释文: 书贵得法,然以点画论法者,皆蔽于书者也。求法者当在体用备处,一法不亡,浓纤(落“健”)决,各当其意,然后结字不失,故应疏密合度,而可以论书矣。 薛稷于书(落“得”)欧、虞、褚、陆遗墨至备,故于法可据。用笔纤瘦……

高彦喜作品评语:此作章法比较灵动,字的远近、大小,用笔的轻重、粗细等错落有致,变化明显。大字取法虽有些许颜鲁公结体及笔意,但不够严谨,结构失衡,有些草法字理关系含混不清,其主要原因:对颜真卿楷、行书认知尚浅,笔墨功力还不够成熟,能看出对颜鲁公行书研习尚属初学。

颜真卿行书结体主要源于其楷法的字内精微、字外磅礴之气象;其厚重、遒劲、雄健的线质则源于扎实的篆籀笔法和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的自然书写,气韵生发,神形兼备。建议在临习过程中,首先要在原帖里读出包括这些元素在内的点点滴滴,然后按照正确方法,强化训练基本功,过好单字关,逐步临创转换。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篆籀笔法与不计工拙——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点评作品

颜真卿《争座位帖》拓片(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局部)

《争座位帖》之所以被后人赞为书法史上之名作,是因为作者忠义之气充之于心,赋之于文,形之于书,全篇理正、词严、文厉、书愤,洋洋千文,如长水蹈海,无可阻挡。米芾在《书史》中评价《争座位帖》极有见地:“有篆籀气,为颜书第一。”

此帖与《祭侄文稿》具有同一书写状态,即意不在字,天真罄露于书。苏轼评价此帖:“比公他书尤为奇特,信手自然。”除了文意,就笔墨关系,当为学书者之范。颜真卿“三稿”中,唯《争座位帖》(764年,早于《祭侄文稿》《祭伯父稿》6年)笔法接近于晋人王羲之,且加以篆籀之气,使线质更为厚重、遒劲,雄健内含。

全书以行书为主,且多处楷法,磅礴于形,精微于内,即外放内收,质朴苍劲,浑厚藏拙,熔肥劲与宽博于一炉,劲拔豪宕,姿态逸动,字字变化,方中见圆,顿挫郁勃,力透纸背。以上所有信息全面反映了颜真卿综合学养之宽博与功力之深厚,堪为后学者尤其是吾辈研习之方向与典范。

篆籀笔法与不计工拙——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点评作品

王国柱示范作品 节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中堂 规格74cm×47c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