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世上的建筑千千万,有一类生来就是为了御敌。比如,城墙。

拿西安城墙来说吧,其南门就是用护城河、吊桥、闸楼、月城、箭楼、瓮城、正楼等,把自己武装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坚固堡垒。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西安城墙易守难攻

不过,如此坚固的城墙也有个比较薄弱的地方。那就是——城门。

为此,古人在城门上好好下了一番功夫。设置横门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直门横门,并非一字之差

古代城墙上都设有城门,在一些大型城门的外面还建有瓮城或月城。

在这些建有瓮城或月城的地方,人们要想从城外进到城里去,就得穿过两道门:一道是开在瓮城或月城上的瓮城门(即外门,下图中标为“郭门”),一道是城门(即内门)。

如果瓮城门和城门的门洞在一条直线上,这种布局形式就叫直门。

如果城门正开,瓮城门偏开,两者轴线互相垂直,这种布局形式叫横门。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直门、横门示意图

从上图不难看出:直门正大光明,直行无碍,很有气势,因而多用于礼仪之门。

但这对于守城防御来说,是有一定缺陷的。

这时候就轮到横门显身手了:敌人攻城时,须从偏门进入,然后转弯,才能达到正门。在此过程中,他们会同时受到两面夹击——正面有城门上方瓮城的守御者,侧面则有城墙上的守御者。

东西瓮城横门谜团

专家们发现,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四门,形制并不相同。

其中,南门在瓮城正面没开门洞,其门道设在瓮城的东西两侧,算是横门。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南门瓮城内景

北门,则在瓮城正面开了门,算是直门。

有意思的是,东门瓮城与西门瓮城上,除了正面开有直门一道外,在瓮城两侧,还各开有一道横门。但这两门,均已封闭不用。

对此,曾有文史爱好者问道:这些门与直门是同时设置,还是先后设置的?如果是同时设置,又是什么时候把左右门封闭的呢?如果是先后设置,是谁先是谁后?

这些目前尚无定论。有专家根据东门现存横门的城砖结构关系分析,似乎这两处横门是在瓮城建成后增开的:明西安府城刚建成时,没有这些门。明末战乱时,曾增修城墙,这些门洞有可能是在那时开的。

这些门洞,平时可以封闭,战乱时则打开,而将瓮城正门封闭。从西安城墙东西门瓮城的横门来看,它们的门洞都不高,还比较狭窄,位置也比较靠近城墙(西门瓮城侧墙上所设横门距离城墙约10米),可见设计者深谙防御之道。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御敌是城墙的根本大事。在这件事儿上,西安城墙卯足了劲儿,使出的锦囊妙计一个接一个。

密集浮沤护城门

经常去古城游玩的同学一定都知道,古代城门的门扇,基本上都是木质的。

想毁坏这样的门扇,有不少办法。火攻是常用且有效的一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墙的设计者动了不少脑筋。

比如,给门扇从上到下横匝几道铁板加固,并钉上门钉。多少门钉呢?有人曾数过,多的能达到1000+!

密集的钉群挤实了木料,增加了门扇的刚度,弓箭难以射入。两军交战前,守城者则会在门上涂泥。突出于门扇表面的这些门钉,给泥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因而泥不容易掉下来。门钉越厚,能挂住的泥就越厚,对火的阻隔作用也就越好。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大火烧毁城门。

一举两得,门钉棒棒哒~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城门上布有密集的门钉(浮沤)

对了,古人还给这些门钉起了个挺文艺的名字:浮沤(雨点打在水里漂起来的水泡)。是不是很形象?

敌人爬城也不怕

门攻不破,爬墙总可以吧?

这个战术,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攻打西安城墙来说,真真是勇气可嘉。可惜情报不足。

因为,西安城墙备了些城防小技专治敌人爬墙。

比如,“泥涂光墙”,就是在城墙的外侧涂泥抹光,使它的上面没有可以勾挂攀爬之处。明西安城墙外表砌砖,每层砖之间有很窄的平台。有些身手敏捷的人,便可以凭借它爬上城墙。所以,抹一段泥让城墙外侧变光滑太有必要了。

专家们考察发现,明代长城有些地段的外表上,也有拍打抹土的痕迹。这么做的目的与泥涂光墙是一样一样的。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明长城外侧以拍土光墙,上面没有夯缝(甘肃山丹)

西安城墙的垛墙上,还有一种小孔,位于城垛下部,下底与地面齐平。

有人猜它是用来窥望敌军的,也有人猜是排水孔。

其实这两种猜测都不大准确:小孔的位置太低,观察敌人并不方便。而且小孔是在城墙外侧,城墙上部外高内低,要水往高处流,那不科学啊。

这个小孔究竟有什么用途呢?

原来,它叫“矛穴”,人们推测是用来消除防御死角的——如果有敌人在垛口架梯或藏身,守城士兵就可以从这里用枪矛、火油攻敌,与旁边的垛口相互照应,并肩作战。

西安城墙:你有三十六计,我有御敌小心机

西安城墙外侧垛墙下部有一排矛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精通御敌之道的设计者们,见招拆招,将敌人挡在了西安城墙之外,为先民保住了一方平安之地。

如此周密的御敌术,远非两篇小文可以道尽,如果你也有什么有趣有料的发现,写下留言和大家分享分享吧!


图片来源|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