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选中小木鱼?

去过寺院的游客都见过木鱼,

它一般做成团圆形,

中间掏空,

敲的时候清脆响亮,

富于节奏,

是寺院最常见法器。

木鱼有两种:

一种雕刻成挺直鱼形,

吊于库堂或走廊,

在寺院过堂时敲打用,

以通知僧众吃饭或集合,

称之为“鱼梆”、

“饭梆”等。

常见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选中小木鱼?

另一种常见的成团状,

用来诵经或做功课时叩之。

常见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选中小木鱼?

但常见的动物那么多,

寺院既非龙王庙也非水晶宫,

为何把最常用法器做成鱼形呢?

一般来说,

一种物事的形状和命名,

基本上都和起源有关,

关于木鱼的起源,

流传较广的有三个传说:

一是木鱼由唐代高僧玄奘

(西游记的唐僧)命名。

传说玄奘大师自天竺(今印度),

取经回国的途中,

路经一长者家休息,

长者再娶的妻子,

利用长者外出打猎时,

将前妻所生的儿子丢到海中,

长者非常地哀伤,

为儿子斋请玄奘大师。

大师对长者说:

“我长途跋涉疲惫需吃鱼,

而且一定要大鱼才可以”。

长者立刻派人将大鱼寻捕回来,

剖开后竟是长者的儿子。

欢喜的长者便问大师,

如何来报鱼恩,

于是玄奘大师回答他:

“以木雕成鱼形悬挂佛寺,

用斋时击叩便可以报鱼恩了”。

常见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选中小木鱼?

二是传说有一僧众,

生前因毁谤佛法与他师父,

往生后堕入鱼身,

鱼背上生有一棵树,

因受树的浮力,

于海中随浪飘流,

经常撞得皮破肉绽痛苦不已。

一日适逢他的师父坐船渡海,

鱼即向生前的师父忏悔,

经过师父为他超荐后,

超生善道并托梦告知脱离鱼身,

希望将背上树供养道场亲近三宝。

隔日他师父果然在庭院见一棵树,

便把树刻成鱼形悬挂在道场,

以警惕大众。

三是相传很久以前,

中国有一位佛教信徒去印度取经。

路遇大河时有条大鱼将他驼过河,

并请他询问佛祖,

“我在此河中修炼多年,

为何还不能成道。”

信徒急于过河便答应大鱼要求。

多年后他带着许多经书返回中国,

准备渡河时大鱼又助他渡河,

大鱼游到河中心问道:

“当年我的问题问过佛祖了吗?”

信徒说:

“对不起,我忘了问。”

大鱼十分生气,

一抖身那人连人带书掉到河里。

幸巧有位打鱼的人救起他,

可经书却被洪水冲走了。

信徒回家后自言自语道:

“就是这鱼使我所得佛经付之东流。”

于是他仿做一个鱼头雕像,

当他回忆此事时便用木锤敲鱼头。

结果他每敲一下鱼头,

鱼就张一次嘴,

还吐出一个字来。

信徒转怒为喜,

他有空时便敲,

没几年功夫,

他所学的又从木鱼嘴里全部得到了。

常见动物那么多,为何偏偏选中小木鱼?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

真正的“木鱼”之名,

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禅师

所撰《敕修清规》之中:

“鱼昼夜常醒,

刻木像形击之,

所以警昏情也。”

也就是说鱼在水中不停游动,

从不懈怠,

敲木鱼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

关于木鱼的功用,

佛教中还有许多偈语发人深醒。

如《雪峰义存禅师语录》中

就有“木鱼鼓颂”二首。

其中有句说:

“我暂作鱼鼓,悬头为众苦。

师僧吃茶饭,拈槌打我肚。

身虽披鳞甲,心中一物无。

鸬鹚横豁望,我誓不入湖。”

又说:

“可怜鱼鼓子,天生从地养。

粥饭不能飧,空肚作声响。

时时惊僧睡,懒者烦恼长。

住持闹喧喧,不如打游漾。”

在这里,

木鱼警策僧众的用途,

被古代佛教高僧

以幽默趣味的形式表现了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