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

我家旁邊有兩家包子鋪,一個在東,一個在西。經營的包子品種均為杭州西湖小籠包子。裝修風格都一樣,就是普普通通的一類小吃店,東邊的處於居民區旁,西邊的位於商業街路上。


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

兩家的味道基本差不多,都是我喜歡吃的類型,一屜包子的價格都一樣,六元錢。我要是往東去就在東邊買,往西走就去西邊吃,生活方便又愜意。

直到有一天早上情況發生了變化。

清早起來心情好好,心情好就得往東走,迎接朝陽嘛。“老闆,一屜包子一碗粥”“不好意思,先生,包子漲價了”“漲價?漲多少?”“一元錢,現在是7元一屜”“哦”
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

心情有些不美麗。

既然心情不是很爽就往西去吧,決定第二天告別漲價的東邊店,去西邊店看看。“老闆,來屜包子,您家包子漲價了沒有?”“沒有啊,一直都是六塊錢”“那好極了,再來碗粥”,瞬間一屜包子、一碗粥都上齊了,正準備吃.......且慢!恍惚感覺包子跟以前不咋一樣,大家幫忙看看,如圖。
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估計眼尖的朋友一眼就看出來了,居然少一個!少了一個包子!“老闆,您家這包子怎麼少了一個??”“沒有啊,我家包子一直都是9個”,瞧,老闆還不承認。

這事情引起了我的興趣。同屬調價的行為,一家店選擇價格上漲、數量不變,而另一家選擇價格不變、減少包子的數量,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哪個方案呢?
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

我們先單純從一個包子的價格上漲來計算,原來一屜包子6元數量10個,一個包子價格為0.6元。提價1元以後,一個包子的價格變為0.7元,上漲0.1元;減少一個包子的方案中,一個包子的價格變為0.66元,上漲0.06元。單純數據來看,提價1元的包子價格漲幅要超過減少一個包子的方案,從利潤的角度來看,直接漲價有利於老闆。

真是這樣嗎?還真不是這麼簡單。

在價格制定上需要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實際上經過我觀察,兩家包子鋪的生意都沒有受太大影響,這是有原因的,各有各的選擇理由,在我看來主要是顧客群的不同導致的方案不同。

東邊包子鋪選擇的是直接漲價,雖然利潤比較高,但是這個風險也比較大,包子鋪屬於早餐店,立足於平民消費,百姓對這樣的店要求是乾淨衛生價格實惠,對價格敏感。漲價直擊百姓心裡防線,非常容易造成顧客的流失,從而稀釋了既得利潤。這家店敢於這麼做的原因無他,是地理位置給他的底氣。這家店位於居民區旁,主要顧客為樓區居民,漲價雖然導致怨言,但由於樓區附近只有這一家店,顧客粘性比較好,所以也只能接受。但如果有競爭對手出現,我相信情況會立刻有改變。

西邊包子鋪位於商業區,客戶並不居住於此,多為開車經過或走路路過,雖然同樣興旺,但如果漲價的話,很可能導致顧客的流失。原因很簡單,就是一腳油門的事,你家漲價了,我可以去別家。但店家要是少給顧客一個包子就不同了,一是有的顧客不一定能發現,另外就是有的顧客其實10個包子吃不了,少一個並不影響他的早餐質量。

這就是不同的顧客群導致的經營方式的不同。這種現象在汽車行業也屢見不鮮,加價提車、偷偷簡配,買賣再大,盤算經營的心理相同,不過也是另外一種“包子鋪現象”罷了。
如果你是老闆,你選擇少給一個包子還是加價一元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