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淘金挖出罕見國寶,借路費上交國家,最後因無錢治病而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陝西石泉縣一位名叫譚福全的農民在村外河邊的“金窩子”中淘取沙金時,意外從中挖出了一枚金光閃閃的金色銅蠶。當時的譚福全出於好奇,在挖出銅蠶後就將它放到手中仔細查看。他發現這枚金色銅蠶的大小和村中餵養的真蠶的大小一樣。蠶身上的9個腹節也看上去和真蠶沒什麼兩樣。因此他雖然沒讀過書,但是也能想到做工如此精緻的銅蠶,應該是個老古董。

農民淘金挖出罕見國寶,借路費上交國家,最後因無錢治病而死

俗話說“壞事傳千里”,但同時“奇事也能傳千里”。所以就在譚福全在河邊挖出銅蠶沒幾天,這個消息就在石泉縣中傳播開來。當時石泉縣的相關縣領導在鎮幹部的帶領下,還專門趕到譚福全家中查看了他挖出的金色銅蠶。臨走時還專門告誡他說:我們會請省裡的專家過來做進一步鑑定,一定要保管好,千萬不能丟失和賣掉。當時的譚福全聽後立刻表示,如果省裡專家鑑定後是文物,一定將它捐獻給國家。

農民淘金挖出罕見國寶,借路費上交國家,最後因無錢治病而死

縣領導走後,譚福全一家提心吊膽的等了好幾個月都沒等到前來鑑定的省城專家。最後譚福全向堂妹借了50元路費自己坐火車到省城西安,請省博物館的專家為他鑑定。並說這枚金色銅蠶如果是文物,就捐獻給省博物館。後經省博物館和北京專家的鑑定,確定這枚金色銅蠶是西漢時期的鎏金銅蠶。並在當時的國內是首次發現,而且是這唯一一條。所以它非常珍貴,屬於國寶級文物。當時的譚福全在得知鑑定結果後,高興的說“交給國家就放心了”。而省博物館在得知他是借上路費來省城時,專門為他報銷了往返的100元路費。

農民淘金挖出罕見國寶,借路費上交國家,最後因無錢治病而死

農民淘金挖出罕見國寶,借路費上交國家,最後因無錢治病而死

此外它還直接體現了我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