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姜文的电影?

黎珑


如果说《我不是药神》是今年暑期档最大的黑马,那么一直备受瞩目的影片就是姜文的《邪不压正》。相信经常看电影的观众一定不会对姜文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应该算是中国电影圈里最有个性的导演之一了,执导的片子不多但质量总是很有保证。2010《让子弹飞》、2014《一步之遥》、2018《邪不压正》,每一部电影从筹备到上映都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姜文用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民国三部曲”。

而作为“民国三部曲”的最终章,《邪不压正》自一开始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电影改编自张北海的武侠小说《侠隐》,青年侠士李天然(彭于晏饰)目睹师兄朱潜龙(廖凡饰)勾结日本特务山本一郎(泽田谦也饰),杀害师父全家。辗转前往美国,学习医术同时秘密接受特工训练,在1937年受命回国,可当时国内局势混乱,遇到的前朝武人蓝青峰(姜文饰)神秘莫测,个人恩怨与家国情怀交织纠缠。


影视口碑榜


今天看了姜文的新电影《邪不压正》,我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尤其是在我回来看了媒体上的溢美之词,特别是那句“一部电影直至找到它的观者,找到那个能领悟其象征意义的人,于是便产生了那种被称之为“审美”的神秘激情。”我只能承认我缺乏对这部电影的审美能力。

姜文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一个永远不衰的主题,斩草未除根,十多年后回来报仇。用姜文的话来说,就是哈姆雷特在北平。电影再次告诉我们,坏人总是要对好人斩草除根,不能有一念之仁,绝对是有道理的!不然就会身死国灭,最差也是此生所求付诸流水,就像扶摇里的国师大人。

在我看来,能谈得上特色的有三点吧。 一,提到了一个病,“创伤应激性障碍”,具体表现就是面对灭门凶手和仇人的时候,由于童年时候受到巨大的创伤,产生巨大恐惧,像石头一样动弹不得,仿佛被恐惧冻住。 二,男主彭于晏是在女性的引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创伤的治愈,从找借口不去直面仇人复仇,到勇敢战胜恐惧,给仇人一个难看的死法。包括能用枪一枪了结却不用枪,偏要赤手空拳用师父教的功夫,打得无比狼狈,险象环生。这个套路在所有的武打片中已经成了定则,是我从小就不解并痛恨的二缺思维定式。还包括矫情地非把两个仇人凑成在一起,一次杀掉两个,因为当年灭门时是两个人一起干的,所以两个不能分头杀等等。 三,画面很美,还原北平的古城风貌,青砖灰瓦,鳞次节比,打斗的场面,彭于晏的轻功,许晴的曲线性感,劈开腿坐在床上打不老针的样子甚是诱惑,连我一个女人看了都觉得惊艳。当然,还有彭于晏时不时裸露的肌肉线条,横卧在钟捶上撞钟时的一线美好。

除了以上的部分,就是男主和女主没完没了地在屋顶上像猴子一样奔腾跳跃,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从头贯穿到尾。好像威尼斯只能在水上坐贡多拉,姜文的这部电影,屋顶似乎就是北平的道路,看多了真眼晕!人物对话时常有惊人之语,惹得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笑,但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坏人会说这么二的一句话,为什么彭于晏这样的英雄这一瞬会产生如此傻的表情?媒体说这是姜文一贯电影对白中的特色,童趣。我扭头看了一眼旁边没笑的人,发现不知何时此人已经睡去了。

《邪不压正》的素材加起来大概400多个小时,三个机位,成片两个来小时——媒体说,这意味着电影的层次。人性复杂,时间或地域叠影,戏剧内在的多重共时,都需层层展平拉伸。有时,还需要寻得一扇门,或得到一串开门的密码符,才得以真正进入那个电影世界。但是我私下觉得,好的电影不应该是我用眼睛看到的,用心体会到的,才是最直接的吗?如果我没有从故事中看到,从人物的行为中察觉,从细节的铺陈中感知,那么作为一个观众,还需要从媒体的评论中去找到开启的钥匙,才能获准进入吗?会不会太曲折了?

看了一个电影,开始怀疑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看懂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语言’和‘作用于潜意识的画面剪辑’的理解能力,也是狼狈!


云飞


姜文应该算得上是中国“最不热衷拍电影的导演”吧。

从1994年执导首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到与7月13日上映的《邪不压正》,总共就6部导演作品,他的其他导演作品还包括《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

别看姜文作品至少,但他此前在很多影迷心中是“绝对不会叫人失望”的中国导演,直到2014年《一步之遥》上映,这个美誉才破灭,至少在我心里,他不再是那个“绝对不会叫人失望”的人了。

看看姜文导演作品的评分,最高分《鬼子来了》9.2分,最低分《一步之遥》6.3分,五部影片评分8.0以上,姜文俨然是好片生产机器了。

姜文导演的电影总是借着喜剧的外壳,通过黑色幽默和隐喻,揭露很多深刻的东西,青春的美好与阵痛,民族的怯懦和无知,权力的虚伪与残忍等等。

姜文的电影犹如姜文本人一样,富有气场而又不盛气凌人,对很多是看透却不点透,叫人怀有敬畏之心。

懂他的人会佩服他,不懂得他的人会仰慕他。


影迷也疯狂


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作品(文学作品、电影、美术作品等)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看事物的方式。

一个人的气质和他包容的东西以及排斥的东西,决定了这个人的价值观。

评价姜文的电影也不例外。

夏雨在一次采访中说到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第一次见到姜文,他不敢直视姜文,他说姜文那种气场真的太强了。这是姜文与生俱来的气质。刘晓庆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他在《狗X的中年》里排斥过尖刻,他说看得开,千万别点破。那种咋咋呼呼的人,心中无比自卑才会如此丈八,我见过一种人,全世界没有他能上眼的人和事,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丈量不见自己的人,他会用尖酸刻薄来过滤生活,终日郁郁寡欢,把日子过的跟太监似的,怎么能体会生活的跌宕起伏,潮涨潮落。

他享受一种满足:下雨有伞,炙热有阴凉,有二两小烧,一碟花生,接受寡妇暗送的秋波,指使光棍挑水,和讨吃子比富,跟一群闲人打五毛钱的麻将。

懂得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敬畏阅历,敬畏年龄。

他的气质,他的包容,他的排斥,铸造了他是一个大男人。

因此他的电影作品展示的也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情怀,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样升起》还是《让子弹飞一会》,都是如此。


大V老师


对于姜文来说,在曾先森的评价里,他是在华人世界少数的能把演员和导演都做得很好的演员之一。

这个问题问的是评价姜文的电影。 姜文是一个天才型的导演,他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整体把控能力。

而一个导演最好的素质就是把演员,灯光,美术,剧本和表演都统筹在一起,打磨好。姜文其实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这在他导演的电影里可见一斑。他也总能表现得和别人不一样,他很在意台词。 特立独行,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能有宏观的整体理性的把控视角的姜文是一个天才导演。

他的青春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这个视角在华语电影里是极其少见的,他的角度总是能耐人寻味。


他的《鬼子来了》放在华语抗日电影里也是出类拔萃的,同样以一个极其难以想象的角度进入叙事。姜文不仅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 在他前期的电影里,曾先森大体上还是喜欢的。


但是后期他开始玩得有点过头了,很多电影在他的主观表达下,过于作者化。大量的隐喻和无数的留白,让他的电影彻底成为艺术的牺牲品。

《一步之遥》已经乱得让观众看不懂了。


而在这之前,他和黄秋生和成龙的儿子房祖名也合作过一部《太阳照常升起》,大量的象征性的语汇,大量静物的特写镜头,过于晦涩。


曾狄影画


姜文电影的反思性是独一无二的。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鬼子来了,从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从一步之遥到邪不压正他一直坚持用美学来进行人生的反思,告诉观众到底应该怎样认识世界,或者说“认识世界”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人类的虚妄,它并不准确,世界只能是用来感受的。几乎所有导演,编剧,作者都在努力告诉别人自己所陈述或呈现的是事实,只有姜文另辟蹊径。他从来不强调自己故事的真实性,他的故事更像寓言。姜文的电影通过亦幻亦真的情节首先紧紧抓住了自己的感受,情节必须服务于自己的感受,情节在他那里已经变得次要了。虽不强调真实,甚至胡说八道,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他已经将故事做了许多手脚,但这却使他讲故事的过程自带反思效果,使观众不能质疑。因为他抓住了人更为基础性的存在,那就是人真实的感觉。这样使得感觉而不是故事情节更真实。可以说他受黑泽明的影响是很大的,将东方的审美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他敢于不强调故事情节的真实,是因为他并不为讲故事本身发愁,而是在如何讲故事上绞尽脑汁。这正是他高于其他导演和演员的根本所在。其它导演和演员可能每天都在为讲什么故事而犯愁,而姜文从来不缺故事。


冷酷到底96


有人说他演什么都是他自己,这对一个演员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导演来说,这反而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所谓的风格,大的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小导演才随波逐流,能够掌控一部电影的整体风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姜文做到了,他的每部电影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即便这东西有时可能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但它就是在那里,不随时间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