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是一把举世闻名的椅子!

WHY?

因为地球上仅此一件明代☟南官帽椅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它不仅比正常的南官帽椅矮,还比正常的南官帽椅“月半 ”!

SO,它为何这么矮?是天生就长得矮?还是后天被人削矮了?一直是中国古典家具领域的世界级争论。

这把身世神秘的矮胖榉木椅,在上世纪40年代就被美国家具商杜乐门用黄花梨多次山寨。近些年在中国更是被山寨得烂大街,可惜基本都是东施效颦,未得其 矮 胖 之神。

贴张某宝对比图,大家感受一下: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虽然王世襄先生在其《明式家具珍赏》中断论此椅『确是原制』,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它为后期改制。

但据业内人士陈虎说,这把椅子就是天生矮!并非山寨矮!

WHAT?莫急!且听他一一解来: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椅子,肯定是来自江南的南官帽椅,东西肯定是老的,这一点在行内是没有争议的。南官帽椅的形式,在清中前期,也就是康雍乾这段时期,是比较盛行的,也是南方比较普遍的造型。

这把椅子的争议点在于,在器形上是否曾有改动。

上世纪30-90年代,西方兴起中国古典家具的收藏热。因买家都来自西方,为了迎合西方人的起居习惯和审美偏好,很多明式家具在流落到香港和国外前,会在国内重新加工、改制。很多家具都被锯掉腿,改成了低矮型的,比如八仙桌被改成了咖啡桌,条桌改成了电视柜,圈椅改成沙发。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普遍的情况,因为那时大多人并没有把明清古典家具当成古董,而是当做实用器,在改制上很随意。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中央工艺美院内部展厅,矮南官帽椅与正常坐高的南官帽椅对比

就南官帽椅这种制式而言,低矮型的也的确少见。所以,大家就会怀疑到这把矮南官帽椅,是不是也是被改矮的。比如说,它可以用来当咖啡椅,或是跟国外的沙发相配着来喝茶。如此想来,这把椅子就很有一种穿越感。

但事实上,可能并没有那么蹊跷。也就是说,如果历史上真有这样一把椅子,都不需要这么改,事实上真的就是这么矮,那就是很稀罕的事了。

所以说这把椅子好,好就好在它让大家很好奇。好奇,也是一种好。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通常坐具的造型是 ⊥ 形。而这把椅子的整体造型,是一个 T 形。也就是说,它上半部的尺度,跟常规的宽大型南官帽椅一样;恰恰是下半部,比通常的要矮很多「通常坐高为48-50CM,此椅坐高31.5CM」,这样就显得头重脚轻。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它从头到脚的设计细节,都是在求平衡。这既是一个古代工匠的素养,其实也是一种人的本能。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通常,椅子背靠板上雕刻图案的外形,要么是圆形,要么是方形但四角带圆,要么是方形但四角为3字「我们称为委角,学名海棠角」。

恰恰这把椅子图案的外形,选用了另一种手法:上面两个角,是偏圆的3字形委角;下面两个角,是偏正、方、平、稳的直角。这个图案,显然是故意处理的。就像古碑造型一样,要的是一个『求尊求稳』的感觉。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北京十三陵 无字凤头碑

这样一个碑形图案,与整个椅子上圆下方的外形,以及它比常规椅子更加宽大的坐面,而坐高却低矮很多的制式,在视觉上求得了统一。

这个图案,是合着这把椅子的整体造型设计的,是古人在『天圆地方』的阴阳学和宇宙观的长期崇信之下,自然而然生出的技术上的处理手法。

也就是说,『天圆地方』不仅仅是一种阴阳上的追求,或文化上的信仰,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在设计上有所体现和运用。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是天圆地方理论的核心体现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北京天坛,是天圆地方理论在建筑设计上的代表

古代器物的轻和稳,也是求平衡的,上轻下稳。上面比较轻盈,下盘比较稳重,是工匠们从器物视觉上求平衡的惯用手法。

通常的椅子牙板上起线,是一根圆的阳线,而这把椅子的阳线,却是扁方形的。

一个特别要注意的细节是,踩脚档下面那条长长的小牙条,我们叫『亮角』。往往大多数椅子这个地方是不起线的,只有非常考究的人家,或者要显示身份的家具,才会起线。而这把椅子的亮角,不仅起了线,起的线还特方、特硬。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根线条,在这里绝不单单是精细化的装饰,更是一种视觉上的处理手法。因为这把椅子器型上半部的壮硕,它需要上下求平衡,所以踩脚档的小牙板在这里很起作用,要的是一个下盘很稳的感觉。就像人画眉毛一样,只需一笔,就会显得很有精神。

此外,大多椅子的四条腿,尤其是前两条,一般是浑圆型的。而这把椅子的两条前腿,是方里带圆、圆里带方的形状。这样处理,让底盘更显得有一种『方』的感觉。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椅子上半部,几乎全部是『圆』的处理手法。除了靠背板的图案,是为了在整体视觉上求统一、求平衡,所以处理为『上圆下方』。而它的整个底盘,全部是『圆中求方、方中做圆』。可以想见,这把椅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工匠的整个心思都是『求平衡』。

所以,我认为这把椅子不存在改制的问题。

它原本的形制就是低矮型的,工匠才从会从头到脚,有很多求视觉平衡的细节处理。如果这把椅子原本是正常坐高的制式,我想他不会动这么多心思,去做这样的处理。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从技术上来讲,我细观了一下反底。它的反底,是朱红的麻灰「披麻挂灰:一种上漆方法,先用白麻缠裹木胎,再抹上一层灰泥,再上漆」。朱红,是达官贵族家庭才会用的颜色。普通人家做反底,一般都是黑色,或使用比较简陋的灰料。这把椅子用的是比较好的灰料,所以它到目前为止保存比较好,没有疏松。

朱红,除了表明其主人是贵族家庭背景,也可能显示了女性化。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我们说一件家具『被动过手』,意味着两种情况:被修复过,或被改动过。这两种情况都会留下一些痕迹。

具体到这把椅子,如果是二次改制,需要打散再改矮的话,那下部的三根管脚枨和一根踩脚枨,是必动的。

就是说,改矮的主要怀疑目光,就集中在这个部位。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椅腿与管脚枨的交接部位,有一种传统的做法,叫竹销或竹钉,就是用竹子做的销销在交接部,起加固作用。

竹钉多方形,讲究点用圆形。乡村家具多用铁钉,讲究点的用竹制钉,大多都手脚比较大,很蛮。最考究的大户人家,会用细小精致的硬木圆钉。

如果是二次改制,这个地方的竹钉会是新制的,钉眼也是新打的,在工艺上会比原制粗陋很多,感觉上会不和谐统一。如果曾被修复的话,竹钉需要重新销进去,钉眼会比原来的孔大,或显得不那么紧凑。

我仔细看过,这把椅子的小圆钉做的很精致、细巧、干净,确实是过去大户人家比较用心的一种做法。椅腿与管脚枨的交接部位的小圆钉,都十分完好,连修复的痕迹都看不出,就更别说改动了。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此外,我也看了这个部位的结构关系里面的工匠痕迹。椅子四周的券口牙板,踩脚杖与管脚杖的连接,处理都非常细微精致,过渡也很自然,应为第一次制作,而非二次改动能达到的。

一般二次改动,看上去会显得比较急速,因为它是在追求利益的状态下去做的。尤其是近代的改动,工匠、工具、工艺上都跟过去很不一样了,一般不可能做到像第一次制作那样,看上去刀工这么利索,结构上处理这么巧妙,很多细节上都动过一些心思。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半进榫半平装齐肩

比如,椅子四周的券口牙板与踩脚杖、管脚杖的接连,采用的都是『半进榫半平装齐肩』结构,而非普通的『立牙全进榫眼』或『立牙直接平切平齐装』,是一种更加讲究的结构。

如果没有榫眼,截断会更方便。恰恰椅腿这四周八处,都采用了这种更考究、更严谨的结构,这使得后期改动会变得更麻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如果怀疑这张椅子有可能被修复过,那最大的疑点,就是它的藤面有可能是重安的。

它的上半部是可以脱卸的,所以它修藤部的时候不需要动到下部结构。而很多椅子修复时都需要全拆。

在我用手机反光灯向上看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小细节。一个是:反底的朱漆整体感觉没问题,但恰恰在穿藤眼的部位,颜色偏浅,有点不自然。

另外,在其中一块反底牙板上,可以看到一排有规律的、从上向下坠落的白点。有可能是重安藤面时,用钻头重新通过藤眼,打在牙板上遗留的痕迹。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我更多的是在鉴赏,而不是鉴定。

如果说到鉴定,确实反底部位是很重要的。但因为在展厅,没有条件将椅子翻过来上手查看。所以只能说,藤面被修复过的可能性是有的,因无法详细察看,所以也不敢作断论。

这把椅子很多技术的小细节,都是比较隐含的。就好比木工行有个传统说法:木不留黑,漆不留白「高明的木匠,完成一件家具时,所有事先在木板上用墨斗划好的墨线都消失了,所有的交接部位都分毫不差;高明的漆匠,完成一件漆器时,所有的孔都消失了,所有的交接部位都浑然一体」。又好比文人写字,是藏锋的,形不破体,浑然无迹。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中,推论这把椅子的用途时说:『很可能是寺院禅椅,专供趺坐而制』。因为它是盘膝而坐的,所以要设计得坐面如此宽大,坐面如此深。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那它为什么要设计的如此低矮呢?可以从椅子靠背板上雕的夔凤图,来做一些推想。

明代的建筑和家具上,比较常见的雕刻图案是荷花荷叶、仙鹤、鹿、海东青等。入清后,多见的是蕃莲、凤、灵芝等。尤其是康熙时期,凤纹成了瓷器、砖雕、木雕的主流题材,甚至可被视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特征。

不过,康雍时期的凤纹,多为生活气息浓郁的俗美形象。而这把椅子靠背板上的凤纹,叫『夔凤喜相逢』,却透出一种师古、膜古的古朴风格。

这种夔「kuí」凤的变异体,其实是『寿』字的变形。甚至再推敲的话,它就是『长寿』两字的异形图,代表女性、老者、长寿之意。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椅子上的夔凤图,还有一个不同点,也是可以作为这把椅子的一个研究点的,就是它的浮雕铲地比惯常的要深刻很多。在江南一般的椅子中,如主人非显赫身份,一般是不会采用如此深刻的雕刻手法的。

这把椅子的夔凤,雕的相当大气、老道,凤凰显得很苍劲,这也是一种女性化至尊的表现手法。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从想象的空间穿越过去,隐隐地,我们似乎可以看见在这样一把椅子上,坐着一位红楼梦中的贾老太太。她在家中身份至尊,在家族中地位也是第一位的。

往往这种身份的老太太,会有一个私密之所。就好比文人有一个书房一样,可能老太太也有这么一处斋房。她经常在斋房中静养、打坐,需要的是一种宽幅面的坐椅,盘膝其中比较宽松、舒适。往往这种老太太穿着是比较雍容的,所以整个椅子看上去也需要一种壮硕之感。另外,她年纪大,行动不便,所以这种偏低矮的椅子非常适合她。

这把家具界的“矮大紧”,美出了新高度!

在这样一种情境之下,一把又宽又矮的南官帽椅就诞生了。也就是说,这把椅子各方面的感觉,都非常适合这样一位至尊老太在上面做斋用。

综上所述,它作为一把原始形制就是低矮型的南官帽椅,不管是从造型、功能上,还是从工艺、设计上来讲,都是成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