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3(没落篇)

米积台从群鸡栖息的土台发成为当时松滋县内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历程可谓曲折。但从1929年起,却逐步走向衰弱,至1949年为止,再也不曾有过重振雄风的时候。迷信的说法是“地龙东移,天王西去……”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我们还是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一看米积台的兴衰过程。

兴盛原因:

一、米积台土壤肥沃,含有丰富的氮、磷、钾养分,适于种植棉花和豆类作物。最早涉足此地的虽是猎人,然真正为米积台的开发立下汗马功劳的是那些迫于生计、辗转来此垦田种植的游民和难民。这些衣食不保的拓荒者,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彻底改变了这片湖滩,在米积台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但从同治末年到宣统三年,平原地带屡遭旱涝灾害,物价不断上涨。例如宣统元年的物价,就比同治年间的要高出许多:大米上涨8%,猪肉上275%,白布上涨300%;农产品中,比价为11.8:1。这些给“湘商贩米落土台”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商贸随之得到发展。加之棉花昂贵,为米积台的经济振兴提供了优越条件。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3(没落篇)

米积台的优质棉花

二、民国三年,松滋河支堤围成,米积台受洪水南泛少了,三面河运也沟通了,有利于游商贸易。

三、“黄帮”人张友山,熟悉汉、沙棉花的行情,米积台棉花多,有利于他施展贩花的本领,在客观上对此地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四、1924年,县下设区,米积台是九区团防,辖现公安胡家场,地域扩充,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五、1912年至1919年,松滋丘陵地带遇大旱,盛产棉花的八宝平原一度溃堤,这给米积台的棉花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极好条件。从1921年至1928年,丘陵地带发生大旱,致使许多人迁入米积台,当地人口又一次上涨。

没落原因:

从1929年开始,灾难频起,由此日趋衰败。

一、1929年夏秋之交,连续两个月阴雨不断,米积台内渍成灾,从1931年至1949年,洪水连年泛滥,河床增高,不少人流落他乡。

三、1943年,日寇占据涴市、两河口,常有骚扰。兵荒马乱岁月、商贸萧条冷落,外乡人纷纷离去;本地豪强、兵匪也为虎作伥,人民处于极端恐怖和混乱的状态。史料中载有铁证如山的事买:1932年7月,四川人杨焕章聚合溃兵及收集松滋无业游民共400余人,攻打米积台。加之九区改编、撒走,于是,兴盛走向衰败。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3(没落篇)

四、1933年以前,松滋财政收入只征收田赋和税捐。1933年后苛捐杂税甚多,仅捐税就有20余种,年上缴额约4万余元。这给米积台的商贸者以致命威胁,黄帮人离开的就有90%。

五、兵匪、战乱纷扰,交通堵塞,货物输入、输出不畅,商贸活动趋于停滯。

六、外洋大量流入,铜元贬值。以1932年为例,大米、猪肉、白布分别在原来基础上涨了12倍、12.3倍、4倍。没有稳定的货币和物价市场,商贸必然疲软乃至瘫痪。

后记:

2001年3月,米积台镇撤销,并入沙道观镇,成为米积台社区,现辖5个居民小组。至此,米积台镇完全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