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祖:戊戌變法的歷史教訓

汪榮祖:戊戌變法的歷史教訓

汪榮祖。 資料圖

法治週末特約撰稿 張弘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產生?它為什麼會失敗?其中,有哪些經驗和教訓。帶著這些問題,《法治週末》專訪了著名歷史學家汪榮祖。

歷史背景:

為什麼會有戊戌變法?

法治週末: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勢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及其他一些戰爭,中國屢戰屢敗。但是,甲午戰爭的失敗,可能對中國的刺激最大,那麼是否可以說,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有著直接的對應關係?

汪榮祖:鴉片戰爭讓中國把門戶打開了,可是影響不大。為什麼?鴉片戰爭在南方,在廣州、在浙江那一帶,而當時的政治重心在北京,統治者感受不深。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就把北京攻下來了,清政府定下城下之盟。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就有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知道要改革、要改變了。所謂自強運動,就是覺得我們船炮不如人,所以現在就要搞堅船利炮,完全是從物質方面著手。

甲午戰爭的失敗,就證明自強運動的失敗。因為參加甲午戰爭的北洋海軍,是自強運動最大的成就。那就進一步說明,武器、物質上的改變還不夠,要改變中國傳統的制度,所以有了戊戌變法,要搞君主立憲。為什麼要搞君主立憲?因為日本搞君主立憲成功了,而且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把專制的俄國打敗了,富強了,所以中國也應該搞君主立憲。

假如說戊戌變法成功的話,那可能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可是戊戌變法失敗,最後導致義和團事件,引發八國聯軍1900年攻佔北京,那比甲午戰爭失敗更嚴重了。這下子清朝不改變不行了,連慈禧太后也要改革了,1903年開始搞立憲運動,可是那個時候有點太晚了。

法治週末:我們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這種改革的基礎更穩固一些。另外,當時清朝在對外的關係中,既有的朝貢體系,不適應於現代社會,英國是現代化開端的地方,它建立的一套國際體系,清廷很陌生。

汪榮祖:像中國當時的制度不可能自下而上,所有改革都是自上而下,革命才是自下而上。在中國近代,其實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是有優勢的,有什麼優勢呢?就是上面人說了算。

中國跟西方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那我為什麼要接受你的體系?美國是個基督教國家,你說要來改變成一個佛教國家,可能嗎?不可能。因為西方人認為他的體制最優秀,所以要全世界人學習,這根本就是一種霸權,一個西方中心論,你一定要接受我的。所以中國後來加入西方人的體系,是戰敗以後,不得已加入的。

乾隆皇帝講得很清楚,他就說,中國這個社會經濟不靠通商,西方要通商,他不要通商。

因為你一通商,門戶打開,外國人都來做生意,統治者的安全感就沒有了。鴉片戰爭以後五口被迫通商,外國貨進來只收很低的稅,而且到內地轉運都不能加稅,所以這下子就把中國手工業經濟打垮了,造成很多中國國內的問題,然後宗教進來,造成教案,我們都說內亂外患,這個外患也會作為內亂,互相激盪。

改革定位:

戊戌變法是一場怎樣的事件?

法治週末:有人說,戊戌變法是康有為想搞君主立憲制。還有的歷史研究者說,康有為想在一箇舊制度上創出一個新局面。我想知道,你怎麼定義戊戌變法事件?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事件?

汪榮祖:戊戌變法為什麼發生?因為甲午戰敗,甲午為什麼戰敗?就是中國舊的制度不行了,要改變。變法是變什麼?變傳統的法。所以康有為要改變君主專制制度,他要改成君主立憲制。他覺得,改變這個制度不能激進,要有一個步驟,從集權制到君主立憲,最後到民主共和。可是,革命黨就是要把中國傳統的制度推翻。革命與變法的差別就在這裡。

法治週末:康有為為變法運動創造理論。先後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兩部著作,這兩部書都是在尊孔名義下寫成的,但被視為異端邪說,為什麼?

汪榮祖:因為康有為根本不是在搞儒學,他是利用儒學,他的目的是變法,所以儒學對康有為來講只是工具,他的目的是要改變現狀。因為孔子的威望很高,所以他寫了一本《孔子改制考》,他認為孔子也要改制,所以大家也會贊成改制。但對正統儒家而言,康的說法太激進了,簡直要想“以夷變夏”。

法治週末:我看過茅海建的《戊戌變法史事考》,他裡面大致有一個看法,覺得當時戊戌變法出臺的那些改革的法律,一個是數量很大、很密集,103天裡面居然下了超過110道的詔令,可見當時光緒和康有為等人都急於要改變當時的狀況。但是,以清朝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時人的觀念,這樣的改革還是過於急切。你怎麼看?

汪榮祖:那些改革措施激進嗎?開農工局,設立學校,這些事情都要長時間地做,你不開始的話永遠做不成。戊戌變法的失敗,根本不是因為它太激進,而是光緒推進這些改革有阻力,變法與保守勢力之間有矛盾,保守派後面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勢力很大。

光緒皇帝雖然在位,但慈禧當政40年實權很大,所以康有為要推進改革,一直遭到阻礙。到最後他們覺得沒有辦法,所以才想要激進搞政變。結果袁世凱告了密,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慈禧訓政,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國外,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這些項目,假如有1300天,或者13000天,不就成功了?所以103天的戊戌變法失敗,不是因為改革措施的激進,而是因為保守與進步勢力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最後沒有辦法,採取激勵行動而導致慘敗。

學者檢討:

戊戌變法為什麼會失敗?

法治週末:學者雪珥認為,戊戌變法失敗有三個原因:第一,詔令的數量太多,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在幅員這麼大的一個國家,官僚體系運行效率又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文件傳達比較困難,然後再執行起來當然就更難。第二,他認為涵蓋面太寬,改革詔令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教方方面面,沒有一個輕重緩急之別。這樣改革已經成為一個行政效率的一個障礙。第三點,缺乏細則。這種改革詔令,都是泛泛而言,只講原則和大道理,只有空泛的目標設定,就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他還引用了英國人赫德的一個觀點,赫德說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他的團隊缺乏工作經驗。這樣一來,只是形成了一個口水改革。你怎麼看這種意見?

汪榮祖:光緒皇帝發佈的這些詔令,是一個開始。任何事件都要有一個開始,對不對?你沒有開始根本就沒有進展,至於細則,都要慢慢來。比如說,農業、工業很多實際的東西,都要有一個開始,他的詔令下了就是要開始。可是他只有103天,要搞細則什麼東西,根本就沒有時間。所以他這個103天那麼多詔令,每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個開始,對不對?假如說這110多個詔令都要在102天完成,那當然不可能。

法治週末:絕大部分學者認為,袁世凱告密發生在慈禧變臉之後,袁世凱告密只是加重了戊戌變法失敗的後果。比如,戊戌六君子被殺。顯然,你的觀點與眾不同,認為是袁世凱告密在前。理由何在?

汪榮祖:譚嗣同為什麼去找袁世凱?就是要找袁世凱做這件事情——圍園捕後。假如不是袁世凱告密,袁世凱事後會飛黃騰達嗎?袁世凱後來的飛黃騰達顯然是因為有功,這個功太大了。假如他不告密,或者是他照著譚嗣同的說法做的話,那慈禧的命都沒了。康有為等人為什麼要找袁世凱?他們覺得袁世凱是當時中國最有能力的一個軍事領袖,而且又年輕,光緒還召見過他。

我認為,慈禧從頤和園回到宮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袁世凱告密。我們談歷史除了要事據之外,還要注意理據。

試想如果袁世凱事後才告密,慈禧能信得過他嗎?至於為什麼光緒要撤掉戶部那6個堂官呢?因為光緒皇帝的改革推不動了,他覺得這些大臣都在阻礙。那些人去向慈禧告密,這是原因,可是這個原因沒有馬上爆發成政變。真正爆發成政變,還是因為康有為等人想先發制人,先發動政變,結果失敗。

法治週末:戊戌變法的操盤手,除了康有為、梁啟超,還有嚴復、譚嗣同。這4個人裡面,嚴復是對西方瞭解最多的人,他在英國生活過多年。但是戊戌變法的時候,還是以康有為為主導,嚴復比較邊緣,這是什麼原因造成?

汪榮祖:嚴復和日本的伊藤博文都到過英國,伊藤博文在日本建立了一種有生命力的立憲制度,嚴復就難有作為?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嚴復抽鴉片,而且他是一個學者型的,寫文章做翻譯的人,他不是一個幹才,而伊藤博文是幹才。康有為雖然沒有出國留學,但他是一個可以做事的人,李鴻章很重視嚴復,但是他抽鴉片,一抽鴉片,人就消沉了。其實嚴復不一定能夠做成什麼大事,他只可以提出一些想法。

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張之洞沒有來領導戊戌變法。張之洞與陳寶箴這批人也是要改革,而且他們有實際的政治經驗,張之洞又受到慈禧太后的信任。假如說當時不是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而是張之洞領導,結果肯定不一樣。本來,張之洞已經準備動身到北京來了,結果沙市發生了一個案件,又把他派到沙市去了,他就錯過了這個機會。

歷史反思:

戊戌變法有哪些歷史教訓?

法治週末:戊戌變法是要變制度。但是一旦變制度,就會影響到慈禧和保守派人的權力和既得利益。是不是可以把戊戌變法看做清朝統治者自我改革的失敗?

汪榮祖:假如你改革,權力不會失掉,要革命,權力才會失掉,而且可能喪命。當時的情況比較複雜,因為有皇帝又有太后,太后權力太大,她沒有名而有實;光緒有名卻沒有實權。這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一個很關鍵的原因。假如當時沒有慈禧太后,變法就沒有阻礙了。所以康有為看得很清楚,因為在中國皇帝是權威,歷來都是皇帝說了算,可是現在這個皇帝說了不算,因為有慈禧太后在那裡。

法治週末:我們現在回顧一下,政治制度變革的艱鉅性和複雜性,可能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清廷開始被英國人打敗,後來被英法聯軍打敗,然後甲午海戰慘敗給日本,慘敗之後必然有一種非常焦灼、非常急迫的心理,我們要趕緊變法,所以就很難保持平衡和從容的態度,實行漸進的變革。

汪榮祖: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義和團,問題越來越嚴重。換言之,從鴉片戰爭開始證明,中國是有病了,有病要吃藥,所以先開始吃比較溫和的藥——自強運動,結果無效。然後藥強一點,戊戌變法搞政治改革,還是無效,所以有了辛亥革命。這都是一步步來的。所以,中國絕對不可能在鴉片戰爭失敗以後,馬上就搞革命。

可是我們一比較,日本為什麼可以改革?1853年,美國派軍艦到了東京灣,黑船來航。美國要求日本把門戶打開,因為日本很小,黑船在東京灣,不要說官員看得清清楚楚,一般日本老百姓都可以看到。所以這個印象很深刻。但是中國,一直要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到北京以後,圓明園被燒掉以後才感受深到。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恭親王看到這個情況,後來,他跟俄國人定條約,他也是發動自強運動的最主要的人物,如果是恭親王他做了皇帝,情況肯定又不一樣,慈禧不可能攬權。日本一直是外來文化,本來受到中國文化影響最大,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文化不行了,日本就擁抱西方文化。日本在心理上借鑑外來文化就沒有中國有那麼大的障礙。所以說中國一敗再敗之後,才慢慢地轉變,有這方面的原因。

法治週末:魯迅先生有一段名言:“在中國,挪動一張桌子也要流血。”因為保守派的實力過於強大,如果要來檢討一下戊戌變法的得失的話,你有哪些心得?

汪榮祖:任何地方都是這樣,所謂保守勢力是長年累積的,你要改變當然是不容易的,要慢慢來的,經過很長時間,改革才變成主流。戊戌變法的教訓就是,當時舊體制太強大,而且最根本的是,光緒與慈禧太后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在中國傳統體制內是不應該存在的。

可是,假如慈禧一開始並不主張變法的話,光緒根本連百日維新都做不到,所以,變法還是她允許的,從慈禧的眼光來看,你做得太過火了,到了亂法的程度,所以她才幹預。

個人責任:

康有為領導戊戌變法是力有不及?

法治週末: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自強運動也好,戊戌變法也好,清末新政也好……這些改革都沒有成功。從戊戌變法作為一個個案來檢討的話,你覺得中國現代化的挫折,它主要是在哪裡?

汪榮祖:鴉片戰爭之後,每一次都是學到了教訓才改革。其實晚清改革要比戊戌變法還更進一步,因為它要立憲,戊戌變法都沒有談這些問題。清廷派大批留學生到日本,以及其他國家去,然後又開國會,開議會等。但是晚清變革不成功,就爆發了辛亥革命。所以我講辛亥革命,勢力最大的主要還是士紳,也就是立憲派的人。比如,武昌起義的時候,湖北的議會主要是湯化龍這些人,他們都不是革命黨。

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大部分省都是士紳,都是立憲派。張謇根本不是革命黨,他當時要自保。像陳德泉本來是江蘇巡撫,江蘇宣佈獨立,他就變成都督了。簡單說中國現代化運動的挫折主要沒有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就戊戌變法個案來看,亦復如此。

法治週末:根據已有的研究,我總體覺得康有為個人的素質不適於扮演改革的領導者。不管是從他的性格和品性,還是他的政治能力都不夠。讓他領導戊戌變法,實際上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之外。你怎麼看此前學者對康有為的評價?

汪榮祖:講來講去,這都是事後聰明。康有為是個思想家,他實際上從事實際政治的機會都沒有。你怎麼能說他沒有能力呢?他根本就不在其位。戊戌變法,就是想要搞君主立憲的改革,他的思想還是有重要性的。在那個時代,誰能夠超過他?而且他1905年寫了《物質救國論》,怎麼樣來物質救國?我覺得我們現在搞改革,康有為當時也有這種想法。包括海軍的建設,康有為那時候就提到了,他主張派留學生到西方學習科技等。

康有為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根本沒有機會來表現。當然,這個人有知識分子的傲慢。你看他的變法思想,就是戊戌變法最主要的部分,光緒皇帝選了18篇,編成《傑士上書匯錄》。傑士是誰?就是康有為。其他的人在思想上都那麼平庸,像他這種有思想的人,他當然會自大。

法治週末:但是像張之洞、陳寶箴這些人他們可能看不上康有為,覺得他可能就是一個誇誇其談的人。

汪榮祖:對,他們瞧不起康有為,也許更多的是不能接受康的一些思想,主要就是因為他寫了兩本書,《孔子改制考》與《新學偽經考》。因為他們覺得康有為挑戰了中國儒家的傳統,他們不能接受。張之洞、陳寶箴覺得,你怎麼能夠把孔子這樣扭曲?康有為在這一方面太激進,可是他激進也是有道理的。《新學偽經考》把古文經典全部說成是假的,這當然講得太過火了。為什麼?他就是要用今文經來變法。,所以他有政治目的。可是張之洞這些人要維護學統和道統。

法治週末:我讀完你寫的《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燾與道鹹同光時代》的時候感覺,郭嵩燾的著作沒有被廣泛傳播。如果大家都去讀他的書,那晚清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汪榮祖:因為郭嵩燾講西方好處,雖然當時很多人知道,但是沒有人敢講出來。他出頭了,棒打出頭鳥。所以你看湖南人都罵他,而且當時的觀念也很難改過來,他是第一個到西方當外交官的,可是當時的中國人根本沒有外交官這個概念。

法治週末:十多年前,我曾經去西安採訪黃永年先生,當時我們就聊到中國的現代化轉型。他的觀點就是說需要一個過程,西方國家用了兩三百年的時間才轉過來,我們中國從鴉片戰爭1840年到現在200年不到,這麼大一個國家,你一下子是跟不過來的,可能還是需要一個過程。

汪榮祖:對的。西方羅馬帝國崩潰以後,經過一千年的演變到德國、法國、英國這些國家,可是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以後,馬上就要變成現代國家,人家一千年的事情,你幾十年當中要把它改變,不可能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