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架戰鬥機?

風之翼173626902


如果只算戰鬥機,目前中國空軍裝備了殲7、殲8、殲10、蘇27/殲11、殲16、殲20和蘇35幾種飛機。此外海航還裝備了殲7、殲8、殲10、殲11、殲15。另外,中國空軍和海航還裝備了殲轟7。上述這些飛機就構成了中國龐大的戰鬥機家族。

中國既裝備了殲20這樣的頂級戰鬥機,也有如下圖這樣上個世紀60年代水平的老殲7。

我們普通軍迷很難確切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架戰鬥機,知道的也不敢說,說對了就得在監獄裡過年了。但是不妨礙我們通過一些公開渠道約摸個大概情況。

筆者在查詢數據時,首選維基百科英文版,以筆者的經驗,維基百科英文版裡或許會有差錯,但是絕少有信馬由韁的胡說八道,這比滿足跑火車的某度強多了。

上圖是筆者在維基百科英文版查詢中國空軍條目後截的圖,維基百科將轟6、強5也計入戰鬥機。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目前中國空軍擁有70架殲轟7、388架殲7、96架殲8、236架殲10、276架殲11(將蘇27算在內)、50架殲16、28架殲20、76架蘇30、24架蘇35。顯而易見的是,蘇35目前的數量是錯誤的,中國訂購了24架蘇35,目前到貨19架。另外,筆者覺得殲20的數量也過於樂觀,當然筆者也沒有真憑實據。

另外,中國海軍航空兵也有為數不少的戰鬥機。

這是維基百科中中國海軍海空兵條目下的截圖,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目前海軍海空兵擁有30架殲7、47架殲8、24架殲10、72架殲11、21架殲15、24架蘇30、124架殲轟7。對於以上數據,筆者唯一有疑問的就是殲15的數量。維基百科給出的21架這個數字顯然就是部署在遼寧艦上的那個艦載戰鬥機團的數量(滿編24架,墜毀3架)。但是官方媒體已經曝光了第二個艦載戰鬥機團的存在,也就是即將部署在航母山東艦上的那個團。

這是央視在遼寧艦在西太平洋訓練的報道,讀者朋友們注意看左上角的數字,208號應該就是第2個艦載戰鬥機團的第9號機(因為從200開始),所以目前中國殲15的數量至少是30架。

將維基百科中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資料簡單加總,並把一些差錯糾正,中國目前戰鬥機的數量應該如下:

殲7:418架

殲轟7:194架

殲8:143架

殲10:260架

殲11:348架(包括蘇27)

殲15:30架

殲16:50架

殲20:28架

蘇30:100架

蘇35:19架

合計:1590架

總共接近1600架的龐大戰鬥機隊伍僅次於美帝,位列世界第二。但是應該看到,殲7、殲轟7、殲8這三種二代戰機的數量總計高達755架,也就是說我國戰鬥機數量雖然龐大,但是接近一半的飛機是基本上不適應未來戰爭的二代機。所以,在755架二代機面前,關於在殲20已經服役的今天、殲10、殲11這樣的三代機要不要繼續生產就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話題了。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們空中力量的發展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真的把家底晾出來,就會發現我們需要走的路仍很長,沒有任何得意自滿的理由。戰略空軍,任重道遠。

PS:昨晚筆者在瀏覽超大時,看到ID為“大兵小將”的朋友貼出一張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關於我國戰鬥機數量的報告截圖,圖片如下:

蘭德公司在這份報告裡認為2017年中國擁有450架殲7、100架殲8、350架殲10、400架殲11、121架蘇30(包括殲16)、30架殲15。蘭德公司沒有給出殲20的裝備數量。筆者將蘭德公司的這個數據引用供讀者朋友做個參考。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中國先進戰機數量有多少?現在已躍居世界第二位! 666

根據最新報道,2014年中國作戰飛機數量已達到史無前例的1453架,躍升至全球第二位。但是在總量上,剛剛達到第一軍事強國美國戰鬥機數量的一半。預計2015年-2016年,中國多款最先進戰機研發取得實質進展以後,戰機數量勢必會有較大幅度提升!另據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週刊報道,中國空軍現代化進程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邁出了較快的步伐,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在短期和中期前景內,中國空軍作戰飛機數量將限制在工業發達大國最佳水平,總數在1000架左右,其中主要精力將集中用在提高第4代(歐美稱第3代)和第5代(歐美稱第4代)戰機的編制比例,使其增至70-80%。


中國空軍飛機結構

1995年至2012年間,空軍總人數由40萬人減少到33萬人。作戰飛機總數由5300架減至1693架,其中轟炸機數量由630架減至82架,殲擊轟炸和強擊航空兵數量和質量也發生較大變化。航空支援部隊強-5不斷退役,1995年編有500架,到2005年只剩下300架,主要是強-5C/D/E改進型號。截止到2012年還有99架殲偵-8偵察機。前線殲擊機由4000架縮減為890架,退出戰鬥編成的是第2代和部分第3代戰機。


殲擊航空兵

儘管殲擊航空兵仍有相當數量的老式殲擊機,比如552架殲-8,但是戰鬥力的基礎則是中國生產的殲-10輕型殲擊機、蘇-27重型多功能前線殲擊機及其中國版殲-11,以及從俄羅斯進口的蘇-30MKK、蘇-30MK2多功能戰機。各型蘇-27SK(殲-11)屬於第4代戰機,蘇-30MKK和蘇 -30MK2可以稱為第4代半戰機。這些飛機的數量在2012年為340架,其中包括殲-10A/S、殲-11B/BS、蘇 -30MKK和43架蘇-27SK。在第4代和第4代半飛機數量上,中國高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超過了俄羅斯(不足230架)。

殲-10/11多功能殲擊機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批准了第4代殲擊機研製項目,然後提出明確的技術任務要求,促使中國研製人員將精力集中在多功能戰機研製方向上,同時吸引俄羅斯專家參與。隨後俄方開始向中國供應12700千克推力的AL-31FN改良型發動機裝配殲-10及其改型戰機,其中殲-10A於1998年3月22日首飛,在2004年7月完成全部國家試驗後開始裝備中國空軍。

殲-10多功能殲擊機主要戰術技術和飛行性能如下:最大起飛重量19277千克,最大速度2.2馬赫,空中加油後作戰半徑1600公里(不加油時為550 公里),有11個掛架,廣泛配備各種武器,戰鬥載荷6000千克、使用嵌入式30毫米自動航炮。它有現代化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包括NPIET KL-10型一體化雷達瞄準系統在內的火控系統,機載相控陣天線雷達,以及光學定位器。能夠掛載各種用途的機腹吊艙。

中國空軍機庫中最現代化的飛機是蘇-27和蘇-30家族戰機。進口俄羅斯成品飛機,引進技術許可生產,最終熟練掌握相關飛機生產技術,從而使國產第4代飛機研製週期縮短了10年。1998年中國根據俄羅斯項目,在俄專家幫助下,更新瀋陽飛機廠技術裝備,許可組裝該型飛機,並且派出數批工程師和技師前往俄羅斯阿穆爾河畔共青城加加林航空生產聯合體實習。這項原本為期十年的許可生產項目規定中國應當組裝200架飛機,其中105架應當使用俄製機械組件,但是中方違背合同義務,在組裝首批飛機之後,拒絕進一步生產使用俄製組件的飛機,開始全面實現本土化生產,製造出代號殲-11的中國自主版蘇-27SK。之後中方拒絕俄專家的幫助,開始發展和改進殲-11,所有自主創新成果最終使殲-11B多功能殲擊機的性能首次接近第4代半戰機。2007年開始小批量生產該型飛機,之後裝備中國空軍,但是由於使用中發現一系列主要與國產WS-10發動機有關的問題,突出特點是無故障工作壽命較低,中方最後決定把此前出產的,以及正在製造的該型飛機全部改裝俄製AL-31F發動機。



殲-10的自主研製,殲-11A的許可生產,及其基本型號的進一步自主發展,為中國航空工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促使中國有能力開始第5代多功能殲擊機設計研發工作,這個項目的成功實現將保證中國有機會邁入世界航空大國行列。

2011年1月美國防長蓋茨正式訪華期間,中國第5代新型多功能殲擊機殲-20驗證機成功首飛。航空專家認為,殲-20外形酷似俄羅斯米格飛機工業公司的 MIF1.42多功能殲擊機。據推測,參與過中國FC-1和殲-10研製項目的米格公司專家可能洩露了MIF1.42的信息。

2012年10月31日中國第5代輕型殲擊機殲-31驗證機升空首飛,它與美國F-35“閃電”類似,主要用於保證奪取制空權,殺傷地面和海面目標。中國預計還將在其基礎上為國產航母研製艦載殲擊機。

目前中國正在和俄羅斯談判採購一批24架第4代++多功能殲擊機蘇-35,它是蘇-30最新版和第5代殲擊機T-50之間的過渡型號。中國希望藉此一舉解決兩項任務:一方面在殲-20裝備之前組建能夠基本抗擊美國F-22和F-35航空戰鬥群;另一方面仿製蘇-35飛機接近第5代戰機水平的某些系統和裝置。

殲擊轟炸機航空兵

在全面老舊的南昌強-5殲擊轟炸機(強擊機)退役之後,中國空軍殲轟航空兵實際上唯一的代表就是第3代半飛機殲轟-7及其改型。該型戰機是在中國積極發展與西方軍事技術合作期間研製和裝備解放軍空軍的,殲轟-7基本型號在外形、佈局和武器配置上與英法“美洲虎”攻擊機相似,第一架試驗樣品機於1988年 12月首飛,2003年經過大幅改進後裝備空軍,稍後的改進型號殲轟-7A能使用高精武器,於2004年裝備中國空軍作戰部隊。殲轟-7A在戰鬥力上大約相當於英國、德國、意大利帕那維亞公司的“狂風”戰鬥轟炸機。據稱,殲轟-7無法同等對抗現代化殲擊機,儘管它們基本上參加了上海合作組織所有“和平使命”系列演習,包括今年8月舉行的演習。

偵察航空兵

中國空軍偵察航空兵唯一的代表型號是殲偵-8F偵察機,截止到2012年的裝備數量為99架。另外還有8架預警機,“空警-2000”和“空警-200” 各4架。作為航空兵空中遠程雷達搜索和指揮平臺,“空警-2000”使用蘇制伊爾-76MD軍用運輸機為載機,“空警-200”使用國產運-8為載機。

轟炸航空兵

轟炸航空兵是中國空軍主要突擊手段,在西安轟-5(蘇聯伊爾-28的中國版)前線轟炸機退出戰鬥編成之後,該兵種唯一的代表是西安轟-6中型轟炸機,也可稱為遠程轟炸機。轟-6飛機由於沒有能力突破現代化防空系統確保飛臨目標上空實施轟炸而停產,部分轟-6轟炸機被改裝為空中加油機。

隨著中國各種用途巡航導彈的研製,轟-6飛機有機會用作導彈載機,在假想敵防空系統和殲擊機活動區外發射導彈。至於反艦版轟-6則能突擊航母戰鬥群編制艦艇。2006年開始批量生產的反艦版轟-6M配備245型搜索雷達和4個“鷹擊-83/62”反艦導彈掛架。某些消息源聲稱,該型飛機裝有地形規避系統,具備超低空飛行能力,能夠突破敵方防空體系。為了增加作戰半徑,機內彈艙處加裝副油箱。至於轟-6H,則能配備2枚“空地-63”反艦導彈或“空地 -88”前景巡航導彈。2007年1月作為中國最新型巡航導彈載機的最新改進型號轟-6K升空首飛,翼下裝有6個掛架,安裝俄羅斯“土星”科學生產聯合體製造的兩臺D-30KP-20發動機,飛機作戰半徑猛增至3500公里,戰鬥載荷也大幅增加。

轟-6K和轟-6M型導彈載機主要執行兩項基本任務:一是對戰區內戰略目標實施核打擊;二是在臺海遠接近帶消滅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為此計劃以飛行大隊或航空團編制數量的飛機為編隊實施突擊,相關行動可以由預警機保障,由電子干擾機掩護,在敵方防空兵器和殲擊航空兵活動區外發射空基巡航導彈。

截止到2012年底,中國空軍裝備了82架最新型號的轟-6轟炸機。在改進和發展轟-6的同時,中國專家還在研發、設計、製造轟-8和轟-10新一代戰略導彈載機。美國情報聲稱,轟-8和轟-10結構中的許多成分借鑑了美國B-2和F-117轟炸機。這可以解釋為中國設計師成功仿製了美國飛機的部分隱形技術,因為中國情報機關和網絡部隊成功搞到了B-2的設計資料,並對南斯拉夫防空兵擊落的F-117轟炸機進行了詳細研究。

軍事運輸航空兵

中國軍事理論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和政治影響力的增強,中國國家利益遍及全球,相應地擴大了武裝力量的作用,除了以軍事手段保障國家安全之外,還應當在海外保護這些利益。而且這些能力也是中國執行維和及其他使命所必需的。中國將在最短期限內主要藉助運輸機保證完成所有這些任務,而大部分運輸機都隸屬空軍軍事運輸航空兵。

截止到2012年年中,中國空軍運輸航空兵共有320多架飛機,與1995年頂峰時期600架的最高數量相比,減少了280架。主要是第1代和第2代老舊運輸機相繼退役,比如蘇制安-12、裡-2、伊爾-14、伊爾-18和英國製造的“三叉戟1E/2E”,保留下來的主要是國產和俄製第3代運輸機,其中重型運輸機包括10架伊爾-76和53架運-8,中型運輸機包括12架圖-154和4架圖-154MD,輕型運輸機包括20架運-11、8架運-12和17 架運-5。

中國高度重視國產重型軍用運輸機、多用途空中加油機和特種飛機的研製,為此吸引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專家,在運-9大型軍用運輸機研製項目上向中國同行提供技術協助,使其飛行和戰術技術性能遠遠超過了中國空軍現役和出口供應的配備4臺WJ-6C渦槳發動機的運-8,以及世界各國仍在廣泛使用的美國 C-130“大力士”運輸機。


中國在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研製項目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一架運-20驗證機於2013年1月26日升空,開始進行飛行試驗。這種國產新型大型運輸機起飛重量超過200噸,有效載荷66噸,機身長47米,翼展45米,高15米。其輪廓與美國C-17“全球霸王”、俄羅斯伊爾-76有一些相似之處。西方一些期刊聲稱,運-20機翼結構和生產技術源自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技綜合體。俄羅斯專家認為,運-20的基礎是未能實現的俄烏安-170重型軍用運輸機聯合研製項目。中國媒體報道稱,運-20新型運輸機在所有參數上都優於俄羅斯伊爾-76MD系列飛機,在主要性能上與俄軍深入改進型號伊爾-476大體相當,在某些性能上甚至還優於伊爾-476。目前,中國專家正在積極研製新型大推力發動機,包括WS-18和WS-20,在國產新型發動機研製成功之前,中國運-20將會使用俄羅斯D-30KP2發動機。


機載武器

中國專家得到了俄羅斯為中國蘇-27、蘇-30MKM和蘇-30MK2多功能殲擊機生產的先進導彈武器,包括R-27R1(ER1)、R- 27P(EP)、R-27T1(ET1)、R-27P(EP)、R-73E、RVV-AE(R-77)等代表產品,對國產先進空空導彈研製和生產進程產生了重大推動作用。中國設計師成功結合此前得到的西方技術和俄羅斯產品,自主研製出了國產系列短距、中距和遠距現代化空空導彈,比如在戰術技術性能上可與美國AIM-9H、AIM-9L或AIM-9P相提並論的“霹靂-5A/D/C/E”空空導彈,其主要特點是燃料基本上無煙,不會留下慣性痕跡,使敵方難以目視發現。


至於中距空空導彈“霹靂-11”及其完善版“霹靂-11B”,以及各型“霹靂-12”,主要使用AMR-1主動雷達自導頭,其中基本型號“霹靂-12”使用末端制導主動雷達系統,最大射程60-80公里,改進型號“霹靂-12B/C/D”中的“霹靂-12D”最為先進,使用主動雷達自導頭,優化配置在內部掛架上,可以在第5代隱形殲擊機上使用。

遠距導彈主要代表是“霹靂-15”多用途空對空和空對雷達導彈,它在尺寸性能上與“霹靂-12”最新型號相似,使用主-被動自導頭,以及保障導彈和載機雙向數據交換的裝置,最大射程約為100公里。“霹靂-21”超遠程導彈的研製已經接近尾聲,它使用前景衝壓火箭發動機,射程為150-200公里。

裝配在殲-11B多功能殲擊機上的空面武器主要是“空地-88”制導導彈,它是俄羅斯KH-29TE空面導彈的中國版發展型號。至於殲-11用來摧毀地面目標的航空兵器,主要是500千克級自由落體炸彈和激光制導航空炸彈。


轟炸航空兵導彈武器的主要代表是“鷹擊-6”(C-601)、“空地-63”、C-301、C-101、“鷹擊-82”、“鷹擊-83”/“鷹擊-62”(C-803)、C-602,




科技軍事言論談


1、空軍蘇-30MKK戰鬥機,76架。1998年,中國同俄羅斯簽訂了購買76架蘇-27戰鬥機的合同。2000~2003年俄羅斯總共向中國空軍交付了76架蘇-30MKK戰鬥機。

2、空軍蘇-27戰鬥機,包括蘇-27SK戰鬥機和蘇-27UBK戰鬥機,共76架。蘇-27SK戰鬥機的設計局編號為T-10SK,是共青城廠生產的蘇-27出口型。蘇-27UBK是伊爾庫茨克工廠生產的蘇-27UB出口型。

4、空軍殲-10戰鬥機,分為殲-10A戰鬥機、殲-10S戰鬥機、殲-10B戰鬥機、殲-10C戰鬥機,總數量超過250架。殲-10戰鬥機於1986年開始研製,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研製和生產的全天候多功能戰鬥機。1998年3月,殲-10戰鬥機首飛,數年後正式整備部隊,衍生了數種型號。

5、殲-16戰鬥機,該型飛機主要對對海攻擊,最大載彈量12噸,配備有相控陣雷達,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具備發射鷹擊-62反艦導彈和鷹擊-83反艦導彈的能力。此外,該型戰鬥機也具備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目前中國已經建造了40架左右殲-16戰鬥機。

6、海航蘇-30MKK戰鬥機,共24架。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K戰鬥機於2004年交付,目前總共有24架服役。

7、海航殲-15戰鬥機,應該有36架左右。殲-15戰鬥機是中國根據從烏克蘭取得的T-10K-3戰鬥機仿製的,研製生產單位為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該型戰鬥機於2009年8月31日開始首飛,且融合了殲-11B戰鬥機的技術。殲-15戰鬥機已經配備給了中國第1艘航母“遼寧”艦。

8、海航殲-11戰鬥機,共24架,也被稱作殲-11BH型。殲-11BH型戰鬥機是殲-11B戰鬥機的海軍型,除了採用海軍塗裝外,其配置基本上與空軍型相同。

9、海航殲-10戰鬥機,包括殲-10A和殲-10S兩種型,共計24架。根據解放軍報年5月30日的報道,解放軍東海艦隊的航空兵部隊已經裝備殲-10戰鬥機,這些戰鬥機採用了海軍的白色塗裝。

這些是先進三代機及以上的戰鬥機的數量,加上目前中國最新服役殲20,三代及以上戰機數量超過900架,另外還有殲轟7先進對地攻擊機,再加上目前尚未退役的殲7,殲8和部分強5,總的戰機數量超過1500架,已經超過俄羅斯,躍居世界第二位。


巴爾幹尖刀


目前中國空軍各型戰機裝備數量如下:

殲-10系列總計392架。

殲-11/Su-27SK總計432架。

殲-15總計30架。

殲-16/Su-30MKK總計58架。

Su-35:總計24架(可能還會增購)

殲轟-7總計216架。

殲-20總計小於16架。

四代及以上戰鬥機的總量已經超過1000架了,超過俄羅斯的780架。

至於殲-7和殲-8的數量則是保密的(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裝備四代機的單位編制都公開了,但是老飛機部隊的編制卻保密),雖然有說已經退役的差不多了,不過考慮到即使在最早換裝MIG-21,最早換裝Su-27的某些軍事重鎮仍有相當數量的殲-7服役,很可能目前解放軍空軍殲-7和殲-8的數量不少,甚至會超過四代以上戰機總數。

大概數量的話,殲-7應該是近千架,殲-8的數量超過500架。

中國空軍在戰鬥機方面雖然還不能和美國空軍比,但是跟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比還是有不小的優勢了。

目前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的戰鬥機編制:

F-15C/D總計137架。

F-16C/D總計336架。

F-22A總計20架。

當然如果算上飛機墳場封存的一票老批次F-15和F-16的話,光是跟國民警衛隊比都有些夠嗆。根據2018年採購預算,到2018年年底,美國空軍將擁有160架F-35。

目前中國空軍還有很多短板。

一來是缺乏運輸機和加油機。光是美國空中國民警衛隊就有175架加油機(165架是KC-135),55架運輸機(50架是C-17)。雖然已經有一支規模大,質量也較好的戰鬥機部隊,但是其他各類空中支援平臺的數量還是太少。

另外一方面,因為缺乏教練機,中國訓練飛行員的速度要比美國慢得多。截至2017年底,美國擁有近3000架教練機,而中國只有350架教練機,飛行員的訓練速度嚴重製約了空軍擴軍速度。


貞觀防務


近幾年中國軍力發展迅速,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喜人的進步。不過我們很多人常會忽略海軍航空兵這個兵種,其也是擁有著像蘇30,殲10,殲15等等先進戰機的,也是一支強大的空中力量。

根據2016年的數據,我國現役大約有蘇27戰機50餘架,蘇30在100架左右,各型殲11在300架左右,國產的殲10在370架左右,此外還有少量的殲16,殲15,新從俄羅斯引進的蘇35等,總數目在900架左右,此外還有一些今年年初剛剛服役的殲20,不過數量未知。此外還有一些老舊的殲7等戰機,數量也不小,不過基本已經屬於二線位置了,不再承擔主要作戰任務。不過,關於戰機數量等真正的數據是國家機密,是不會被外界輕易知道的,不過根據網絡上的數據和推測,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能中國空中力量有一個大致的認識和了解。

有一些數據認為中國空軍戰機在2000架左右,這也不錯,因為殲7等也是戰鬥機,雖然已經更落後。這批戰機中除去老舊的二代機之外,就是真正的主力了,畢竟殲20數量依然不多。就拿殲10來說,其已經發展出A/B/C三個子型號,其中B型和C型已經基本屬於國際上的四代機(新標準的四代機,或者說叫三代半)的標準了,而A型更多的算是綜合戰力較弱的三代機。而像殲11這樣的絕對主力也同樣如此,不同的子型號之間雖然外觀差異很小几乎沒有變化,但是實際戰鬥力則是非常巨大。


在空中力量上,中國是不是世界第二還難說,因為像俄羅斯的戰略航空力量要比中國強,而中國的戰機總數量上要略勝一籌。


僱傭兵


1、戰鬥機:
我國現有SU-27SK/UBK 50架,SU-30MKK/2 95架,J-11 100架,J-11B/BS 190架,J-15/15S 18架,J-16 12架,J-10/10A/10S 290架,J-10B/C 80架,準3代機JH-7A 200架;兩代機J-7/8各型約700架。總計約835架3/3.5代機。在四代機上,國產J-20已開始

小批量生產

,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4代隱形機時代。
2、預警機:
我國現有4架裝AESA雷達的大型預警機KJ-2000,11架中型的KJ-200,3架中型的KJ-500,共約17架。

3、電子支援戰機
基於運-8/9平臺的高新機約30架;4架TU-154;基於J8II平臺的JZ-8F約48架;40多架老式JH-7改裝成了掛載電子戰

吊艙

的電子戰飛機;J-15/16專用電子戰的改戰機目前正在測試中。
4、轟炸機
老式轟6目前裝備約150架。最新改進型轟-6K已裝備約50架.。
5、運輸機
約18架伊爾-76

大型運輸

機,中型運輸機分別為運-8 50架,運-9 10架,TU-154 12架。運-20將於2016年批量生產,此後我國運輸機隊伍規模、數量將會

快速提升



6、加油機
我國現有約13架轟油-6和3架伊爾-78加油機。

局座局座


中國有多少架戰鬥機?這是一個特殊的話題。即使說對了數量,也對國民沒有太多的實用價值;說的不對,則有誤導之嫌,不利於國民正確瞭解國家的國防實力。再一個就是,中國戰鬥機數量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有所變化,不可能是一個不變的固定數字。因此,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目的就是讓國民正確理解當前我國的國防實力。

目前,我國空軍戰鬥機的狀態是二代機、三代機、四代機和五代機並存的狀態。從當今信息化戰爭的空戰來看,二代機基本上派不上用場,因此二代機無論數量多少,都沒有實際價值。如果統計我國戰鬥機數量的話,統計三代機、四代機和五代機才有意義。隨著中國多種型號第三代戰鬥機的大量服役,與西方的差距也在逐步縮小。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鬥機,包括8架SK單座型和4架UBK雙座教練型,從俄羅斯飛赴中國,標誌著中國空軍正式擁有了第三代戰鬥機。

目前,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已經有了一支龐大的三代機機群,如殲-10、殲-11系列戰鬥機當之無愧是國產第三代戰鬥機(至於數量多少可根據需要生產),還有從俄羅斯引進的76架蘇-27戰鬥機和73架蘇-30MKK戰鬥機。此外,海航還有殲-11BH型戰鬥機。到2017年,中國的三代機數量就已經突破了1000架,規模已經全球排名第二,中國空軍也成為全球第二強的戰術打擊空軍。

第四代戰鬥機是指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陸續開始服役的、吸收第三代戰鬥機設計與使用上的經驗,加上諸多空中衝突與演習顯示出來的問題和需求,融合之後成為冷戰結束前後最主要的角色,使用第四代航空發動機。代表機型有:F-15E、F-16、F-18、JAS-39戰鬥機、鷹獅NG戰機、陣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幻影-2000、蘇-35、蘇-34、蘇-30SM戰機、米格-35、蘇-33,中國的殲-15戰鬥機、殲-16戰鬥機,中國引俄的蘇-30MKK戰鬥機(24架)和中國向俄羅斯訂購的24架SU-35戰鬥機已經有過半的數量成功交付。

第五代戰鬥機是目前世界最先進的一代戰鬥機。其性能特點一般可用4S來概括: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高度隱形(Stealth)、超級機動性(Super-maneuverability)與超級信息優勢(Superior Avionics for Battle Awareness and Effectiveness)。現在,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五代機機型除了我國殲-20戰鬥機、殲-31戰鬥機外,還包括有美國的F-22戰鬥機和F-35戰鬥機,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等。

2017年6月,美國發表了《2017中國軍力報告》,強調:“軍持續現代化,並迅速縮小了與西方國家空軍的能力差距。”而且,美國還強調,中國空軍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空軍。美國的依據是:中國繼續引進俄式第三代戰機,以及同時開發新型的第四代戰機,比如殲-20。中國已經擁有2700架戰鬥機,數量巨大,種類較為齊全,中國已經擁有美俄之外的世界第三大空軍。

 

 



懷疑探索者


我空警—2000預警機

預警機共約20架。包括空警200、500、2000,三種型號。空警3000還在研製過程。

我空警2000預警機

電子戰機共計約120架。包括高新系列、殲轟7改、運8改等。

運輸機超過120架。主要有伊爾76、運8、運9、運20等。其中運-20是新服役機型,其運力強大,被稱為“大運”。

加油機數目不詳,見諒!!

我四代戰機(俄稱五代機)殲20


儒道之主


其實中國戰鬥機的數量,在軍迷的說法中有很多版本,都不準確,也不完善。我覺得還是不要過分追求精確數量(畢竟有些東西是保密的),滿足我國國防需求才是硬道理。在這裡和朋友們一起了解個大致情況。

我國目前軍機總數量應該在3000架以上,如果包含陸航的1000架以上的各型直升機的話,總數量應該在4200架以上。其中

殲7系列約810架

殲8系列約250架

殲10系列400架左右

殲11系列280架左右

殲15系列約20架

蘇27系列約60架

殲轟7系列約240架

殲16約24架

蘇30系列約100架

強5系列約180架

轟6系列約150架

Y7約80架

Y8系列約40架

Y9、Y12系列未知數量

伊爾76約17架

空警200約10架

空警500約1架

空警2000約5架

L15約80架

伊爾78共1架

同時還有電子支援機8架(圖154)、反潛機GX6 2架、K8約190架、JL9山鷹約40架、HY6約18架、

空指機(波音737)2架。

還有數量不詳的殲20、無人機等。


四代重機


戰鬥機基本上都在海軍航空兵和空軍航空兵,總數2200架左右,機型涵蓋三代機、四代機和五代機。

在這我先說明兩個問題,關於數量具體到個位數肯定是不可能的,畢竟公開數據也是有個度,但整體應該是差不多。第二就是很多人喜歡用洩密來說事,我想說的是中國現在發展到這種程度已經沒必要什麼都捂著噎著了,我們已經有這個底氣向全世界表達我們的真實實力,航空母艦、055大型驅逐艦都是全程報道,殲20運20試飛高清照時不時就出現在網上,甚至官方新聞直接報道,這就是我們的底氣!就是讓你知道我們已經有了,有多少!所以什麼都上升到洩密就有點過分了,我們的軍方也很樂意讓自己的同胞瞭解我們的國防實力。這些東西不涉部署、性能和核心數據所以根本不存在所謂機密,有心的網友可以經常去幾大官媒國防部官方網站去看看,很多消息都官方親自發布的。

好了回到正題,中國擁有戰鬥機超過2000架,機型涵蓋三代(老二代)、四代機(老三代)、五代機(老四代)。其中五代機為殲20戰鬥機,數目不超過20架。四代機為殲11A/B、殲10A/B/C、蘇27SK、蘇30MK、殲16、蘇35S等機型,數目共計900架,如果加上飛豹的數量則總數超過1100架。另外還裝備一批殲七、殲八戰鬥機,具體數目不詳,但是總數大概1000架,這樣上述五代機、四代機、三代機總數為2200架左右。

殲20將建立2條脈動生產線,年產量將達到10架以上,逐步補充空軍五代機的力量。而四代機包括殲10C、殲16B等機型也會繼續源源不斷生產,畢竟空軍不可能全面裝備五代機,那樣代價太大了。

除此之外還裝備有戰略運輸機、空中加油機、轟炸機、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教練機達到數百架。機型涵蓋運20、伊爾76、運8、運9、伊爾78、轟油6、空警2000、空警200等等。運20也正在積極生產中,新的轟炸機轟20最近也有可能有大動作。

從規模和質量上中國目前基本達到世界第二的水平,目前俄羅斯空軍五代戰鬥機遲遲未能服役,四代機數量780架少於中國900架左右的數量。跟美國相比,美國武裝力量飛機總數達到1.3萬架,這個差距確實很大,需要時間去追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