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如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此章教人修行证道之法门,返朴归真方契玄妙之德,识心见性。此章要旨,首言抱一者,即是澄心寡欲,神不外驰。

人能抱元守一,则营魄自然,载而不离。既载而不离,我之真炁,必专于一。既专于一,其炁必致于柔和。炁既柔和,故与婴儿,无欲无知,无思无虑、体虚柔和可比也。既与婴儿可比,则德性浑全,至淳至善,无欲无为,无知无得,与道相应。(可参悟张至顺高道关于修道定心的视频悟解本段文义)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这一段是老君教导,修行者证道的六大总持法门,是为道者,开启众妙之门的金钥匙。每句的后半句似乎是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修行证道的第一步骤是抱元守一,保持清净心,远离妄想、分别、执着等心意识思维。


载,乘。营魂,魂魄。抱一,合一。魂动而魄静,阴阳顿现,起思虑妄想之心,故动则分离,乘魂而乱想。静则乘魄,自性圆融太极。抱一是抱元守一,即魂魄两载,使它们合而不离。魄与魂合,其心虽是寂静,而常灵动,虽寂寂而不昏沉。若能抱一,守心灭念,则能动静不异,神不外驰。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行证道的第二步骤是专气致柔如婴儿。专气致柔,是凝神专一,制其心不使妄动,使心境至如婴儿般一片柔顺祥和的境界。即“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应之而柔顺。”

心要能够像婴儿一样,无思、无虑、无欲、无知、无住、无心,心体柔顺。无分别、无执着、无我见、人见、众生见,无是非,遇事随顺,顺其自然

。能如此,神气就能抱一,魂魄自然相随。时时在道中,与道相应。若心有妄想、炽想,整天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心不能空,不空则不定;不定则不静;不静则不慧;不慧如何识本性?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涤,洒涤。除,除去。玄,奥妙深邃。览,就是鉴,有如镜子。疵,病。玄览,多见多闻,博古通今。即指人心灵深处,明澈如镜、深邃灵妙。

玄览,谓前抱一专气工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之境。若将此境,览之在胸,执之而不化,则反为入道之障碍。因此亦须将此,涤洗净尽,以至于忘心绝迹,方为造道之极。

真知真见者,出于形器之外,不在见闻之中。故所见者至广,所知者极大,所辩者雄厚。

一切玄览之经书,虽是圣人之心印。未得道时,不过借此为渡水之舟筏而已。既得道后,玄览之法尘,若不涤除而去,则心迹不忘,时时执于经中之意,不能了悟义在经外,亦不能入于寂然不动地位。修行人,当了一切法尘,当去一切玄览。譬如病愈药止,过河舍舟。更无瑕疵之病,有害于我者。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向下审问其用。然爱民治国,乃道之绪余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土苴以为天下国家。故圣人有天下而不与。作为一个国君而言,爱民治国,能做到无为而治,不治而治吗?
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妙而不妙也。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雌,宁静。作为一个修道之人,天门的开阖,能够做到心如止水,寂然不动吗?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应而不藏。

天门开阖:指人的心神出入,即意念和感官的配合等。「天门」指人的天赋感官,「天门开阖」就是人体感官的开合动静、变化和运作。普通「天门」穴在人的头顶的百会穴。只有把精神从巅顶贯彻周身,遍及于四肢末稍,才能真正统帅自己的整个生命运化。(曾得机缘,玄门师兄教我此种桩功,未能持续,惭愧!)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明白四达,谓智无不烛(即智慧能明察一切)。然常人有智,则用智于外,炫耀见闻。

圣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含光内照。达者通达无碍,破除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四种烦恼。知,即世间知(假观),是起心动念的分别心、执着心的产物。无知,知而无知,无知而知。即没有这些世间知的清净心。

心之内光慧照,谓之明。心之本体素存,谓之白。盖以虚能生明,静能生白。虚静明白者,方可谓明白四达也。四达者,通达无碍之义。无知,即是不有情识,湛然纯一之妙。(与无为同一理,即了知「道」之规则或事物规则后的不炫耀,不乱语)

人心之本体,源自虚明,本来洁白。只因物欲闭塞,有所窒碍,不能明白。惟圣人虚静圆明,不以聪明为用,无见无闻,无为无欲。

自有一段空明境界,感之则通,叩之则应,虽所知无穷,则有终日如「愚」。无知而无不知,无不知却是无知。能无知乎:能做到无世俗间的各种知见吗?知见是分别心、执着心的产物。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这一段是老君勉励修行此法门者,应持有的心态: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若能依此修炼,精进不懈,必能证得,本性具有的玄秘而深邃的德能,识心见性,道法自然。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生,是心里产生念头。畜,为畜养、养育、繁殖、容纳。圣人虽生念头和畜养心里意识,但不分别,不执着,对于这些念头和思维他顺其自然而生,顺其自然而灭。

生而不有:念头虽然遇缘而生,但不分别,不执着,明白念头乃心本无,不去管它,让念头自生自灭。心不执着,分而不分,自心仍然保持着清净的道心。有如天地一样,虽能生长万有,但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圣人心同天地,物我两忘。与天下之民,相忘于道德之中,共入于无为之化。虽然是因为他的德业作为,而有所教化,但他却能不自恃为己功,正是为而无为。

圣人虽在世间被尊为至尊,受世人之崇敬,但圣人却无此心,从不主宰世人甚至万物,让世间万物自然发展,永远保持着清净无为之心。

是谓玄德。
玄德:玄秘而深邃的德性,不可思议之至德。此即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老君告诉修道者证道六大总持法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