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有一幅画如下: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萧翼赚兰亭

画的是“萧翼赚兰亭”的故事,故事原出于唐何延之所作《兰亭记》。

《兰亭序》乃是神品,李世民对之推崇备至,评曰“尽善尽美”。它有两美冲击人心:第一是书法美,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千古书家独尊;第二是文章美,读之齿颊留香,任取一句都是名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等。

这样一幅作品是怎么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手上,并进而由神品变成绝品(真迹已随太宗殉葬)的呢?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兰亭序》全景图

原来此作自王羲之后下传七代,至智永和尚(王家嫡系子孙,但少年出家),智永死后传其徒辨才。

李世民可算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全国各地向他敬献的王氏真迹汗牛充栋,但得不到《兰亭序》依然不爽之极。这与在前面放一束草而让毛驴拉车极为类似,越是吃不到嘴毛驴会跑得越狠,脾气不好的都能把自己累死。那些真迹非但没有让李世民有所缓和,反而更增添了他必须要得到《兰亭序》的决心——那可是天下第一啊!

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得悉下落后,便派人去借或买或直接索取,孰料即使知道对方是天子之尊,辨才和尚依旧不为所动。

不过没事,老大想要什么,只要发话就行了。宰相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去办这件事。

萧翼讲条件:“要我去办这件事可以,但陛下得给我几件书圣真迹,我也不以官面身份去,这事啊,它得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遂光棍之极的独自出发,先到洛阳,搭着商船来到江浙境内,不但不穿官服戴官帽,反而穿着长衫宽袍,把自己打扮得如落魄书生一般。

这一日傍晚萧翼来到辨才出家的永欣寺,在辨才眼里他只是一个普通路过进来随喜的书生,见他在廊上看画,慢悠悠来到辨才门前,止步。

辨才问讯:“何处檀越?”(施主从哪里来?)

这是一个后来令辨才后悔到撞墙的决定。

同志们记住了,如果谁家里藏有家传宝贝,又很明白自己算计不过别人,最好不要和陌生人随便搭话,要提高警惕,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萧翼等的就是这句话,我猜那一刻他一定心花怒放,然而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只是随意回答了两句,比如“幸遇禅师,三生有幸”什么的。

一番寒暄,不请入禅房奉茶完全说不过去,出家人待人接物极为客气,辨才当然也不知道,他此举无异引狼入室。

要知道萧翼用的办法正是“放长线钓大鱼”,没想过一天两天就看到成效,而是一月两月,甚或三五个月不等。

他费尽心机,先与辨才相识,继而相交,饮酒作诗,琴棋书画,好不逍遥自在!

然而也许是三五天,也许是一两月,他终于慢慢的透露了一丝口风,把话题引到书法上去了。

两人关于临帖的话题渐渐多了起来,又经过一段日子,由少成多、聚沙成塔,竟慢慢变成了主要话题。

在这期间,萧翼向辩才今天一幅、明天两幅的出示了王羲之的真迹,并大方的表示可以借给辩才晚上去临。

等辨才临完,两人必然会对酒或对茶鉴赏一番,而在品头论足的过程中,自难免会有争议。在争议之时,萧翼自然懂得如何把话题引向《兰亭集序》这四个明明处心积虑,却几乎成了禁语的名词。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兰亭序》局部放大图(1)

这很简单的,谁都会:

A:你这帖临得好倒挺好,依我看来,还是有些不足啊!

B:那请你说说有哪些不足之处?

A:(叭叭叭一顿说)

B:(追思一番书圣英姿)言之有理,我能及其万一就知足了!

A:(附和追思书圣英姿)真不敢想象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又是怎样如梦似幻的好字?

B:是啊,一定很好、很好、很好!

A:可惜听说已经不在人世了?

B:那倒未必,道听途说不一定为真。

A:(表现出极为八卦的样子)听你一说,有小道消息啊?

B:惭愧,贫僧哪有,只是猜测罢了……

下面,只要不是太笨,都知道该怎样步步为营,套出真话后,再请求辨才把这幅字拿出来来观看了。

看看而已,又不会怀孕,对吧!

何况两人以文会友、以诗会友、以酒为友,既是同好,一味地小家子气也不是君子相处之道。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兰亭序》局部放大图(2)

终于有一天,或许是在酒精的刺激下、或许是在萧翼故意相激的情况下,或许是辨才和尚一时的狂放不羁,或许是他自己想通了要以诚相待……

总之,他千不该、万不该竟真的拿出了《兰亭集序》的真迹。

想来辨才一定深得佛旨之妙,正因为他乃是高僧大德,才能对世间之人保持赤子之心。他一定没读过当朝太宗李世民写过的那首诗: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

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

智者必怀仁。

诗中之义经后来的演绎,其辞已更浅显而其意愈加深沉,那便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可叹萧翼以有心算无心,不过“旬朔”(十天或一个月,泛指时间不长)便让辨才和尚掏心掏肺,不知道该说大师天真还是无邪?

有的故事版本到此处便是——

萧翼哈哈一笑,从怀里掏出了圣旨,又怕辨才以命相拼,打一声唿哨,从寺外涌进十余军汉,面带杀气,肃立一旁。

辨才见此变故,相信喝的酒已醒了一半,心知不妙,顿时一股凉气从脚后跟直冲到脑眉心。

萧翼面带戏谑之色念完圣旨,便将圣旨抛给辨才。

辨才失魂落魄的看完圣旨,既怕被治欺君之罪,又伤痛于没保管住王家七代相传的《兰亭集序》,当下就像被抽走了全身的精气神那样委顿在地,哀痛欲死。

而《兰亭记》里的版本是——

辨才拿出《兰亭序》后,先与萧翼互相辨析了一番真伪。然后写辨才的毫无防备之心:

……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之上,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辨才时年八十余,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其老而笃好也如此。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

先前辨才为了藏《兰亭》,在梁上凿了暗洞保管,贮之机关,本来谁也不知道。可是自从给萧翼看过之后,他就随随便便的放在桌子上再也不收起来,这是何等贵重的物品——用无价之宝形容都毫不过分,而辨才却浑没有身怀至宝的觉悟——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守护着珍贵宝藏,首先不会把宝贝拿出来给别人看,连至交好友也不行;其次,如果真的没忍住,让财露了白,那也应该马上想办法挽救(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迟则生变),把它另外收拣好,实在觉得原来的机关暴露了,去后山挖个坑埋起来也可以啊。

刘墉有本书名起得好,《我不是教你诈》,咱们家里的普通首饰、手机电脑和现金等都恨不得买保险箱装起来,无端端地便宜小偷谁能甘愿?难道这是诈吗?当然不是,这是责任和义务。

有一天辨才外出,其徒弟及沙弥等“无复猜疑”,萧翼意态悠闲的说,有点东西落下了,轻轻松松就骗开了门。上房里拿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原帖及借出去的二王书帖便走。

便驰赴永安驿,复衣袍,叫人请辨才来见御史。

辨才尚未回寺便被人请来,懵然无知,尚不知发生了何事,等看到御史,见是昨日诗酒酬唱的故人。

萧翼告诉他:“奉敕前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没有不辞而别,还算有一丝良心)

而“辨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萧翼应该不是那么绝情的人,恐怕当时也打躬作揖,向辩才赔罪,并且用尽言词安慰,要保辨才一场富贵——然而终于干脆利落地抛弃了辨才、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复命。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唐太宗像

结局

萧翼升官,唐太宗对辩才也有封赏。

一年后,辩才圆寂。

649年,李世民崩,以《兰亭集序》殉葬。

那幅《萧翼赚兰亭图》据说是唐代阎立本所做,有一种说法,他便是《滕王阁序》中的“都督阎公”。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波谲云诡、步步算计、友情与背叛,李世民这样得到兰亭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