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裡來的那麼多人,手拽百萬級現金,把臨深新房一搶而空?

哪裡來的那麼多人,手拽百萬級現金,把臨深新房一搶而空?

宏觀經濟新常態

當下階段的宏觀經濟新常態,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可逆的形態:

1、GDP增速不可逆:由高速徹底降到中高速;

2、舊有產能:盈利低效、全面過剩;

3、過去十年經濟的三大功臣之一,固定投資,迎來邊際。

而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新常態,根源深遠:

2012年,勞動年齡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

2012年,全球貿易增速從前10年明顯高於GDP增速,回落至GDP增速以下。全球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開始低於GDP增速以下。

2013年,城鎮戶均住宅超過1套;

2014年,地方政府高負債難以為繼,國務院出臺43號文著手治理;

以上因素分別對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四大根本動力:

勞動力人口紅利;中國製造;房地產建設週期;基礎設施建設。

在2015年,以上四大支柱問題全面爆發。而面對這種局面,從國家層面放水已成不得已而為之!

但是,時間維度拉長之後,放水的邊際效應遞減趨勢已成既定事實。

從金融角度來看,貨幣投放和GDP增長效率已經失衡。

2008年放水,可以明顯感到對GDP的拉動。2015的放水,則GDP已經無動於衷。跟深層的思考是:如果將來經濟再出現問題時,還能放水嗎?

從預期來看,放水的理想狀態應該是:金融、實體、沉澱三者實現正循環,良性循環。

但是當放水系統失效之後,金融不願意去實體,自己玩;實體無法提供收益;沉澱又成為金融系統的負擔。沉澱資金又去找金融企業買理財產品,整個鏈條呈現失效狀態。

所以總結當下形式,直言當下的所有政策,目的只有一個:修復放水系統,尋找新的平衡。

在金融端:關貨幣總龍頭、降準改善流動性、資管新規、打破剛兌、打壓餘額寶、發展消費貸、去槓桿、資本市場改造

在實體端: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去庫存、改變融資模式、促進消費(結合銀行的信貸投放)、取消行業補貼、擴大進口、產能升級、營改增、新會計法

沉澱端:產業轉移、人口轉移、資本轉移

那麼重點來了,在以上新形態下,接下來的樓市會怎麼走?城鎮化會怎麼走?金融形勢會怎麼走?

最後分享幾個觀點:

1、中國目前要打破剛兌,近幾年資本又在加速違約,雖然當前的違約率並不高,只有0.43%,但卻是一個不好的風向,目前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時要非常謹慎。

樂視危機,為什麼風波小,因為是來自於股市的直接融資;小米體量龐大,關聯公司和企業也很多,並且大多是間接融資,所以如果小米出事,影響肯定大於樂視。

目前來說:股市投資註定要降低預期。並且要放棄過去短炒和投機炒作的老路子,要回歸價值投資。

3、國家必要開拓新的沉澱走向,所以逆市場規律操作。比如說:

產業轉移: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

人口轉移:搶人,強行改變人口走勢規律;

資本轉移:三四線棚戶區改造(佔90%);

新老倒掛,留住資本;

哪裡來的那麼多人,手拽百萬級現金,把臨深新房一搶而空?

投資投的是大概率的確定性,房子是城市經濟形勢的一種體現,房子就是一個城市的股票。

好城市投資三大因素:

1、政治決定城市房價的基本高度。

2、看城市的金融性,本外幣儲蓄餘額;看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決定購買力,購買力最強的是第三產業;產業會產生就業和人口沉澱。

3、看人口,年輕人佔有比例,人口淨流入比例。

好區域的標準:

以CBD為核心,度量達到CBD的距離,以及交通便利程度。

找郊區,那些被城市的發展慢慢包住的區域。

好房子的標準:

是空間效率,也叫空間分割,這是房子給人的最多效用。

房子的本質性需求:是睡覺的臥室,洗浴的衛生間。以此為標準,不斷擴充效用,效用越多,就越是好房子。

國內兩大可投資的區域:

北三縣

基本面沒變,通州和北三縣未來共同沒有變。所以確定性交易沒有變,而跌的過於厲害,正是買入好時機。2017年三大跌:北京、上海、北三縣,北三縣更是腰斬。

粵港澳大灣區

屬於頂層設計,並且也很久都沒有漲了。

粵港澳大灣區房產投資原則:

1、看什麼?看高端第三產業;

2、誰決定?購買人群決定;

3、怎麼看?看CBD+交通;

4、誰定價?兩個核心城市定價。深圳和廣州,決定價格天花板,和核心城市的距離決定價格梯度。

粵港澳大灣區房產幾個特徵:

1、有臨深,但沒有環穗市場;廣州輻射力不夠,只能廣佛一體。

2、深圳輻射範圍和距離不同於京滬穗;帶狀,向東西北輻射。

3、

不存在真正意義的佛山市場;廣州只有珠江新城,因為廣州人是主導。

4、東莞市場剛剛形成;土著多軍開始進入市場。

5、惠州市場完全分層;

6、其餘城市的市場是區域化市場。

臨深地區新盤,依然擠滿了急著交首付的人。

就如我們走訪的大亞灣區域,很多樓盤進入了尾盤階段,付款方式上統一口徑、130平以下的大都只接受一次性付款,哪怕無房無貸、想三成首付也無門。

平均1.5萬一平的單價,乘以100平,一套3房隨隨便便就是150萬左右。

哪裡來那麼多人,手拽那麼多百萬級現金,把臨深區域新房買空?

這種現象,不僅存與深圳臨深。

香港,近期成交了51個億一套的山頂別墅,與李嘉誠做鄰居的那款。

南京,一個樓盤凍結百億資金的新聞,在朋友圈刷屏。

深圳,連開了瑧山府、招商雙璽、萬科蛇口公館、華潤城等豪宅,不斷凍結、消化百億百億的資金。

樓市越熱,股市越冷。

人們的錢,都壓到房地產上了。

流動性過剩,是壓在中國全境的一個“金融炸彈”!

處理地好,是劑經濟升級的潤滑劑;處理的不好,就是“金融危機”的引藥。

從沒見,黑天鵝如此招搖的飛舞在各地的樓市,煽動著資金和投機的狂熱,一個不小心、民眾信心奔潰,整盤經濟就可能崩盤。

中國,為什麼會流動性過剩?

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哪裡來的

在1980年之前,中國民間可謂赤貧。

是沒有什麼錢的。

2018年中國的財富(錢),都是靠改革開放後40年,做生意賺出來的。

- 最初,做的是無本生意。

我們提供加工的場地,外資提供生產設備、物料,我們加工、他們銷售。我們不提供本金,而是靠提供人力和場地,賺錢;賺的是無本生意。

- 有了本金以後,就開始做外貿,賺老外的錢。

出口美國、出口歐洲、出口...;後面,開始賺亞非拉的錢。

- 賺了老外的錢之外,我們還賺中國人自己的錢。

內貿發達起來。物流通順起來。電商,也起來了。東西南北,無論繁華和便宜,商品都流通起來,在交易中,中國人普遍富起來。

40餘年日月長,擅長吃苦的中國人,通過做生意,就這麼有錢起來了。

流動性過剩,開始導致資產荒

從赤貧,到存款豐厚。

人的角色,就變了樣。

有了餘錢的人,就開始想投資。從股票、到理財、到房產、到股權,都歸屬於“資產”。錢必須購買資產,才能夠獲得“超過銀行存款利率的增值回報”。

可是因為“錢多”、“流動性”過剩,好的投資產品(資產)供不應求,就變成“資產荒”:想要尋找年化6%以上、安全穩健的投資產品,都不多了。

錢多,把好資產都買“荒”了!

轉本位基因,全球推高房價

原本,錢多了,也難不倒中國人。

對於素喜置業置田的中國人來說,中國的資產少了,就買到國外去唄。所以,2014-2016年,中國人的熱錢,很是把全球優質國家和城市的房產推高了一波。以至於,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為了“防控房地產泡沫”,緊急啟動對中國人購買該國房產的“限購令”、“禁貸令”。

因此,這一輪資產的泡沫,被截留在中國的國內。

房產貴了,貨幣對應就貶值了

中國的金錢,被圍堵在中國國內。

資產荒導致,熱錢只能流向樓市。2015-2018,這股兇猛的流動性過剩,從一線到二線,從二線到三線,從三線到4、5線,一輪輪拉高各地房價。

房價兇猛,普遍1-2倍的漲幅,實質性導致“中國貨幣貶值”:

2015年100萬的存款,在2017年2倍的樓價漲幅下,“變相”貶值為50萬“房產購買力等值品”。

貨幣貶值,必然影響物價和匯率

原來的100萬資金,只能購買到原來“50萬”的房產(50萬的房子,漲到100萬了)。

如果100塊的錢,還能再買到2015年100塊錢麵條,就顯得有點不公了。物價自會尋求與“樓價”同比例上漲的機會。

等到4、5線城市,房價同比2014年,都普漲1-2倍時(估計完成漲價時間為2019-2020年),物價其實必然將上漲一倍(或貨幣貶值50%)。

同理,人民幣貶值,必然導致國際物價和貨幣匯率調整。

國內物價上漲,由消費升級完成

物價惡性上漲,那些沒有快速積累起財富的人群,肯定會受不了。

惡性通脹,總是導致災難性的經濟金融危機。

所以,我們不能讓物價惡性上漲。

因此,必須進行價格管制,保證基本民生物價平穩或低速上漲。然後,通過消費升級,來消化“房價上漲帶動物價上漲”的衝力。

消費升級,就是讓一部分“麵包”貴起來。比如,讓奈雪裝修漂亮點,開在熒光燦爛的大mall裡,允許奈雪裡的麵包50塊一個、奈雪裡的奶茶38一杯。

城中村裡的麵包,依然2塊錢一個;但是mall裡的麵包,已經50一個。這樣,民間富餘的“錢和財富”,就有地方去消耗了。

人民幣貶值訴求,是貿易戰因素之一

對內,可以通過“消費升級”和“房產漲價”,消化掉一部分“熱錢”。

對外,卻會變成匯率戰、貿易戰。

據說,日本泡沫頂峰時期,日本的資產市值,足可換購整個美國的不動產;而且,當時日本已經在高價購買美國大都市核心區貴价物業。只是,被美國以金融戰、貿易戰反制了。

按現有的匯率,中國的錢,也是可以買下很多美歐不動產的;甚至,可以想像下,買下全球優質城市的優質物業。

中國人的40年財富積累,讓全球的資產和貨幣,面臨一次“被動型”的重估;各大國,都不得不“防禦性”對抗中國的泡沫輸出。

外國,能否做到資產漲、貨幣貶、物價漲?若能,則人民幣對外貶值,無法買斷國外資產,則泡沫輸出就可被遏制了;但是,該國也會因為人民幣貶值,而大舉進口中國商品,繼續拉大貿易逆差...(矛盾啊!)

大城市貴不可居,環都市樓盤成剛需

過去,中國的新城和環1線城市,容易淪為“鬼城”。

因為,人們還住得起“城市主城區”,只是是把多餘的錢砸在遠郊或新城:錢去人不去,新城和環1線城市死氣沉沉。

以致,臨深、環京、新城、衛星城,都成為一種“死坑”;有過經驗的人,談起遠郊新城置業而色變,一臉拒絕。

現在,正在改變這一切的,是“房價漲價”本身。

當一二線城市房產被動暴漲,疏解了“流動性過剩”這個金融難點後,導致85年以後的工薪階層,很難在一二線城市主城區買得起房、自住得了。比如,在深圳市區,哪怕窪地羅湖,一套宜居的50平1房1廳,動輒也是2、3百萬;這讓幾千塊薪資起跳的年輕一代人,10年內很難在都市主城區解決自住問題。

既然市區買不起,既然地鐵、公交往郊外和環都市圈通,那麼面臨結婚、生子、贍養老人的85年以後的人,就不得不接受單程通勤1-2個小時,居住到環都市圈去。

自住湧入,衛星城蝶變

昔日的鬼城、空城,因為一二線城市主城區“貴不可居”,就變成剛需板塊。

年輕家庭和養老家庭快速湧入,讓曾經“鳥不拉屎”的郊野的空盤,加快成熟;自駕先於軌道通車,解決通勤問題;入住率增加,則帶動社區商業和教育配套完善。

人來了,人住下了。

慢慢,人背後的產業也遷移過來了。

有了產業,新城、遠郊盤、衛星城就不再空洞;自然成為產城一體。

因居住遷移導致產業自發外溢,核心都市與周邊衛星城,就自然產業融合、產業分工。城市化,自然落地

產業來了,本地經濟就起來了;經濟起來了,稅收就起來了;稅收起來了,政府就有錢建配套,有積極性去建交通、與核心都市主動軌道對接。

——這樣,

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唐泛都市群自然逐步形成

剛需助力,國際性灣區變現

一場流動性的過剩,引發了中國全境的房價上漲。

一場中國全境的房價上漲,觸發了貨幣的實質貶值和消費升級帶動的物價上漲。

未提前資產佈局的人,資金變相貶值,“居不起”高房價的核心都市區。

買不起核心都市區的剛需們,只能走向環1線都市群裡的遠郊(衛星城)。

遠郊(衛星城)從曾經的“鬼城”,被激活為“剛需住區”;

商業、教育、交通,因為居住人口激增,自然提速;

人來了,慢慢產業也隨之遷移過來;軌道對接、產業融合,一個個衛星城(town)自然崛起,慢慢串聯為大型都市圈。

美國的都市圈,都這麼起來的。

就如洛杉磯都市圈的新城爾灣,也正在承接硅谷灣區、洛杉磯灣區的產業和人口轉移。

中國將重走美國灣區都市群崛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