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来的那么多人,手拽百万级现金,把临深新房一抢而空?

哪里来的那么多人,手拽百万级现金,把临深新房一抢而空?

宏观经济新常态

当下阶段的宏观经济新常态,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可逆的形态:

1、GDP增速不可逆:由高速彻底降到中高速;

2、旧有产能:盈利低效、全面过剩;

3、过去十年经济的三大功臣之一,固定投资,迎来边际。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新常态,根源深远:

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从前10年明显高于GDP增速,回落至GDP增速以下。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开始低于GDP增速以下。

2013年,城镇户均住宅超过1套;

2014年,地方政府高负债难以为继,国务院出台43号文着手治理;

以上因素分别对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四大根本动力:

劳动力人口红利;中国制造;房地产建设周期;基础设施建设。

在2015年,以上四大支柱问题全面爆发。而面对这种局面,从国家层面放水已成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时间维度拉长之后,放水的边际效应递减趋势已成既定事实。

从金融角度来看,货币投放和GDP增长效率已经失衡。

2008年放水,可以明显感到对GDP的拉动。2015的放水,则GDP已经无动于衷。跟深层的思考是:如果将来经济再出现问题时,还能放水吗?

从预期来看,放水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金融、实体、沉淀三者实现正循环,良性循环。

但是当放水系统失效之后,金融不愿意去实体,自己玩;实体无法提供收益;沉淀又成为金融系统的负担。沉淀资金又去找金融企业买理财产品,整个链条呈现失效状态。

所以总结当下形式,直言当下的所有政策,目的只有一个:修复放水系统,寻找新的平衡。

在金融端:关货币总龙头、降准改善流动性、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打压余额宝、发展消费贷、去杠杆、资本市场改造

在实体端: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改变融资模式、促进消费(结合银行的信贷投放)、取消行业补贴、扩大进口、产能升级、营改增、新会计法

沉淀端:产业转移、人口转移、资本转移

那么重点来了,在以上新形态下,接下来的楼市会怎么走?城镇化会怎么走?金融形势会怎么走?

最后分享几个观点:

1、中国目前要打破刚兑,近几年资本又在加速违约,虽然当前的违约率并不高,只有0.43%,但却是一个不好的风向,目前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时要非常谨慎。

乐视危机,为什么风波小,因为是来自于股市的直接融资;小米体量庞大,关联公司和企业也很多,并且大多是间接融资,所以如果小米出事,影响肯定大于乐视。

目前来说:股市投资注定要降低预期。并且要放弃过去短炒和投机炒作的老路子,要回归价值投资。

3、国家必要开拓新的沉淀走向,所以逆市场规律操作。比如说:

产业转移: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

人口转移:抢人,强行改变人口走势规律;

资本转移:三四线棚户区改造(占90%);

新老倒挂,留住资本;

哪里来的那么多人,手拽百万级现金,把临深新房一抢而空?

投资投的是大概率的确定性,房子是城市经济形势的一种体现,房子就是一个城市的股票。

好城市投资三大因素:

1、政治决定城市房价的基本高度。

2、看城市的金融性,本外币储蓄余额;看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决定购买力,购买力最强的是第三产业;产业会产生就业和人口沉淀。

3、看人口,年轻人占有比例,人口净流入比例。

好区域的标准:

以CBD为核心,度量达到CBD的距离,以及交通便利程度。

找郊区,那些被城市的发展慢慢包住的区域。

好房子的标准:

是空间效率,也叫空间分割,这是房子给人的最多效用。

房子的本质性需求:是睡觉的卧室,洗浴的卫生间。以此为标准,不断扩充效用,效用越多,就越是好房子。

国内两大可投资的区域:

北三县

基本面没变,通州和北三县未来共同没有变。所以确定性交易没有变,而跌的过于厉害,正是买入好时机。2017年三大跌:北京、上海、北三县,北三县更是腰斩。

粤港澳大湾区

属于顶层设计,并且也很久都没有涨了。

粤港澳大湾区房产投资原则:

1、看什么?看高端第三产业;

2、谁决定?购买人群决定;

3、怎么看?看CBD+交通;

4、谁定价?两个核心城市定价。深圳和广州,决定价格天花板,和核心城市的距离决定价格梯度。

粤港澳大湾区房产几个特征:

1、有临深,但没有环穗市场;广州辐射力不够,只能广佛一体。

2、深圳辐射范围和距离不同于京沪穗;带状,向东西北辐射。

3、

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佛山市场;广州只有珠江新城,因为广州人是主导。

4、东莞市场刚刚形成;土著多军开始进入市场。

5、惠州市场完全分层;

6、其余城市的市场是区域化市场。

临深地区新盘,依然挤满了急着交首付的人。

就如我们走访的大亚湾区域,很多楼盘进入了尾盘阶段,付款方式上统一口径、130平以下的大都只接受一次性付款,哪怕无房无贷、想三成首付也无门。

平均1.5万一平的单价,乘以100平,一套3房随随便便就是150万左右。

哪里来那么多人,手拽那么多百万级现金,把临深区域新房买空?

这种现象,不仅存与深圳临深。

香港,近期成交了51个亿一套的山顶别墅,与李嘉诚做邻居的那款。

南京,一个楼盘冻结百亿资金的新闻,在朋友圈刷屏。

深圳,连开了瑧山府、招商双玺、万科蛇口公馆、华润城等豪宅,不断冻结、消化百亿百亿的资金。

楼市越热,股市越冷。

人们的钱,都压到房地产上了。

流动性过剩,是压在中国全境的一个“金融炸弹”!

处理地好,是剂经济升级的润滑剂;处理的不好,就是“金融危机”的引药。

从没见,黑天鹅如此招摇的飞舞在各地的楼市,煽动着资金和投机的狂热,一个不小心、民众信心奔溃,整盘经济就可能崩盘。

中国,为什么会流动性过剩?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哪里来的

在1980年之前,中国民间可谓赤贫。

是没有什么钱的。

2018年中国的财富(钱),都是靠改革开放后40年,做生意赚出来的。

- 最初,做的是无本生意。

我们提供加工的场地,外资提供生产设备、物料,我们加工、他们销售。我们不提供本金,而是靠提供人力和场地,赚钱;赚的是无本生意。

- 有了本金以后,就开始做外贸,赚老外的钱。

出口美国、出口欧洲、出口...;后面,开始赚亚非拉的钱。

- 赚了老外的钱之外,我们还赚中国人自己的钱。

内贸发达起来。物流通顺起来。电商,也起来了。东西南北,无论繁华和便宜,商品都流通起来,在交易中,中国人普遍富起来。

40余年日月长,擅长吃苦的中国人,通过做生意,就这么有钱起来了。

流动性过剩,开始导致资产荒

从赤贫,到存款丰厚。

人的角色,就变了样。

有了余钱的人,就开始想投资。从股票、到理财、到房产、到股权,都归属于“资产”。钱必须购买资产,才能够获得“超过银行存款利率的增值回报”。

可是因为“钱多”、“流动性”过剩,好的投资产品(资产)供不应求,就变成“资产荒”:想要寻找年化6%以上、安全稳健的投资产品,都不多了。

钱多,把好资产都买“荒”了!

转本位基因,全球推高房价

原本,钱多了,也难不倒中国人。

对于素喜置业置田的中国人来说,中国的资产少了,就买到国外去呗。所以,2014-2016年,中国人的热钱,很是把全球优质国家和城市的房产推高了一波。以至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了“防控房地产泡沫”,紧急启动对中国人购买该国房产的“限购令”、“禁贷令”。

因此,这一轮资产的泡沫,被截留在中国的国内。

房产贵了,货币对应就贬值了

中国的金钱,被围堵在中国国内。

资产荒导致,热钱只能流向楼市。2015-2018,这股凶猛的流动性过剩,从一线到二线,从二线到三线,从三线到4、5线,一轮轮拉高各地房价。

房价凶猛,普遍1-2倍的涨幅,实质性导致“中国货币贬值”:

2015年100万的存款,在2017年2倍的楼价涨幅下,“变相”贬值为50万“房产购买力等值品”。

货币贬值,必然影响物价和汇率

原来的100万资金,只能购买到原来“50万”的房产(50万的房子,涨到100万了)。

如果100块的钱,还能再买到2015年100块钱面条,就显得有点不公了。物价自会寻求与“楼价”同比例上涨的机会。

等到4、5线城市,房价同比2014年,都普涨1-2倍时(估计完成涨价时间为2019-2020年),物价其实必然将上涨一倍(或货币贬值50%)。

同理,人民币贬值,必然导致国际物价和货币汇率调整。

国内物价上涨,由消费升级完成

物价恶性上涨,那些没有快速积累起财富的人群,肯定会受不了。

恶性通胀,总是导致灾难性的经济金融危机。

所以,我们不能让物价恶性上涨。

因此,必须进行价格管制,保证基本民生物价平稳或低速上涨。然后,通过消费升级,来消化“房价上涨带动物价上涨”的冲力。

消费升级,就是让一部分“面包”贵起来。比如,让奈雪装修漂亮点,开在荧光灿烂的大mall里,允许奈雪里的面包50块一个、奈雪里的奶茶38一杯。

城中村里的面包,依然2块钱一个;但是mall里的面包,已经50一个。这样,民间富余的“钱和财富”,就有地方去消耗了。

人民币贬值诉求,是贸易战因素之一

对内,可以通过“消费升级”和“房产涨价”,消化掉一部分“热钱”。

对外,却会变成汇率战、贸易战。

据说,日本泡沫顶峰时期,日本的资产市值,足可换购整个美国的不动产;而且,当时日本已经在高价购买美国大都市核心区贵价物业。只是,被美国以金融战、贸易战反制了。

按现有的汇率,中国的钱,也是可以买下很多美欧不动产的;甚至,可以想像下,买下全球优质城市的优质物业。

中国人的40年财富积累,让全球的资产和货币,面临一次“被动型”的重估;各大国,都不得不“防御性”对抗中国的泡沫输出。

外国,能否做到资产涨、货币贬、物价涨?若能,则人民币对外贬值,无法买断国外资产,则泡沫输出就可被遏制了;但是,该国也会因为人民币贬值,而大举进口中国商品,继续拉大贸易逆差...(矛盾啊!)

大城市贵不可居,环都市楼盘成刚需

过去,中国的新城和环1线城市,容易沦为“鬼城”。

因为,人们还住得起“城市主城区”,只是是把多余的钱砸在远郊或新城:钱去人不去,新城和环1线城市死气沉沉。

以致,临深、环京、新城、卫星城,都成为一种“死坑”;有过经验的人,谈起远郊新城置业而色变,一脸拒绝。

现在,正在改变这一切的,是“房价涨价”本身。

当一二线城市房产被动暴涨,疏解了“流动性过剩”这个金融难点后,导致85年以后的工薪阶层,很难在一二线城市主城区买得起房、自住得了。比如,在深圳市区,哪怕洼地罗湖,一套宜居的50平1房1厅,动辄也是2、3百万;这让几千块薪资起跳的年轻一代人,10年内很难在都市主城区解决自住问题。

既然市区买不起,既然地铁、公交往郊外和环都市圈通,那么面临结婚、生子、赡养老人的85年以后的人,就不得不接受单程通勤1-2个小时,居住到环都市圈去。

自住涌入,卫星城蝶变

昔日的鬼城、空城,因为一二线城市主城区“贵不可居”,就变成刚需板块。

年轻家庭和养老家庭快速涌入,让曾经“鸟不拉屎”的郊野的空盘,加快成熟;自驾先于轨道通车,解决通勤问题;入住率增加,则带动社区商业和教育配套完善。

人来了,人住下了。

慢慢,人背后的产业也迁移过来了。

有了产业,新城、远郊盘、卫星城就不再空洞;自然成为产城一体。

因居住迁移导致产业自发外溢,核心都市与周边卫星城,就自然产业融合、产业分工。城市化,自然落地

产业来了,本地经济就起来了;经济起来了,税收就起来了;税收起来了,政府就有钱建配套,有积极性去建交通、与核心都市主动轨道对接。

——这样,

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唐泛都市群自然逐步形成

刚需助力,国际性湾区变现

一场流动性的过剩,引发了中国全境的房价上涨。

一场中国全境的房价上涨,触发了货币的实质贬值和消费升级带动的物价上涨。

未提前资产布局的人,资金变相贬值,“居不起”高房价的核心都市区。

买不起核心都市区的刚需们,只能走向环1线都市群里的远郊(卫星城)。

远郊(卫星城)从曾经的“鬼城”,被激活为“刚需住区”;

商业、教育、交通,因为居住人口激增,自然提速;

人来了,慢慢产业也随之迁移过来;轨道对接、产业融合,一个个卫星城(town)自然崛起,慢慢串联为大型都市圈。

美国的都市圈,都这么起来的。

就如洛杉矶都市圈的新城尔湾,也正在承接硅谷湾区、洛杉矶湾区的产业和人口转移。

中国将重走美国湾区都市群崛起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