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不看不知道,柳树是中国历代大情圣——

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一,为什么是柳?

春风吹拂,由南向北,柳枝开始舒展开她那弄情的腰肢,吹响了一个滥情季节的号角。

自古以来,春天里,人们谈情说爱,杨柳,很少缺席。

这是因为,柳树随处可活,古往今来,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依依惜别,旁边,总是有柳树陪伴,做见证人。

而且,柳树传宗接代的方式也很夸张,它是用漫天抛撒情种,唯恐天下不知的方式,春情荡漾的季节里,人们总能看见摇曳的柳枝,漫舞的柳絮。

这样一来,人们谈情说爱,也总会牵扯到青青杨柳。

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二,借柳表白的各类款式

从《诗经》的时代开始,柳杨,便充当了爱情男女的伴郎伴娘。

最有名的是《采薇》的末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此,“杨柳依依”,就成了柳树不变的定语,到如今,这句古诗仍被沿用为习语,以至于不必解释,大家都懂。并且,越是久远的,越是经典,后世写别离,写柳树,再也没有超过“杨柳依依”。

树也人,人也树,那婀娜的枝条就是美人的腰身,那细长而弯弯的柳叶就是美人的眉。

陕西的民歌唱道“妹妹的好身材,杨柳迎风摆”,民歌里的风情千锤百炼,让人一咏难忘。

下面这阕词,据说是北魏胡太后所写: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

这胡太后,非一般战士,她是北魏的慈禧,更是一个大花痴,她的滥情在正史《资治通鉴》有所透露,在野史里更是被大书特书,上面这阙词,据说就是胡太后抒发的对最钟爱的男人杨白华的恋情。

词中,写柳絮飞入宫禁深门(闺闼),撩得女人泪沾胸襟(沾臆),不由得想化作飞燕,衔杨花(柳絮,这里特指情人杨白华)入爱巢。可谓直抒胸臆,达到了王国维所说“不隔”的词境。

同为女人,唐代柳氏《杨柳枝》道出更多哀怨——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春和日丽,遍地芬芳的时节,折柳赠别,无奈聚少离多,年年相送,待到春去秋来,柳树也憔悴枯萎不堪折枝了。

这是埋怨:你离开我的时候太多,太频。

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咏柳最多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与杨柳最为相知,对杨柳的弄情也最为细腻。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春风吹拂下,柳枝千万条随风摇曳,枝条娇嫩金黄比丝还柔软,但是永丰坊西角黄园里,娇柔的柳枝却无人问津。

听过梅艳芳的《女人花》吗?女人的孤芳自赏和哀怨,原来古已有之,而且还是男人替她们道出来。

其实,这首诗是多重意味的,既有女人花不为人识的哀怨,也有自己的另一层伤感:借对永丰柳(永丰坊是唐代洛阳地名)的痛惜,抒发了对遭受排挤的人生际遇的苍凉感触。

史上最淋漓尽致借柳抒情的长诗是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句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长诗浓墨重笔写南朝名妓苏小小的弄柳和弱柳样妩媚与哀婉,最后直写美人因为佳期无望柔肠似柳,以致柳折肠断的悲情。

其中最为人传颂的是这四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袅娜的柳丝青青翠翠,春光照射下似有无限的柔情,花絮像漫天白雪飘飘洒洒,柳枝细弱得都经受不住莺在上面落脚了。

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你可想见,白居易在写下这诗句时,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多么柔美温婉的女人,是苏小小还是旧时情妹妹,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写柳,比白居易更牛的是苏轼,对的,就是那阙《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它衰零坠地。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看上去无情,细想起来却是饱含浓浓思情。柔肠萦绕,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梦里随风万里伴随情郎,却又被讨厌的黄莺叫醒。

不恨花儿飘落,只是怨恨西园满地落红枯萎难重缀。清晨雨后何处寻落花遗踪?飘入池中化成一池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都不是杨花(柳絮)啊,是那离人惜别的串串泪珠啊。

春天,摇曳柳枝何以成了催情多巴胺?

三,赏柳的正确姿势

1,为何折柳?

不难发现,古诗词中经常提到折柳。

唐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说的是离别人太多,柳枝都被折损得不成样子。

话别就话别,为何要折枝?原来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

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分析:“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说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特性是易活,插哪里在哪儿长,以柳比人,希望离别的人到了异地他乡,随遇而安,入乡随俗,一切顺利。可以说,这是对折柳最好的解释。

2,杨柳不是两种树,不是哥两个,是一个人,就是柳。

朱自清散文《绿》有一句“什刹海拂地的绿杨”,显然,向上生长的杨树是不会垂地的(还记得矛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可见,此处“杨”即是“柳”,类似还有“二月垂杨未挂丝”“万树垂杨拂地生”,都是写柳。

至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显然也是写柳态,挺拔的杨树才不会曲身从人,不会“依依”,只有垂柳才会。

所以,读古诗,概念要清晰,杨柳就是柳树。

3,杨花,就是柳絮。

“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扬,形似棉絮,故名.为什么将“柳絮”称为“杨花”,有说法是隋炀帝杨广开凿运河,动员民众在运河沿岸植柳,凡种活一棵柳树者即行奖励细绢一匹,于是百姓争植,造就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运河风光.隋炀帝不仅亲自植柳,并赐柳树姓“杨”.此后,杨柳便亲如一家,“柳絮”也叫“杨花了。

杨絮是杨树的花,是雌杨树的果序成熟时,果裂开造成杨絮到处飞扬;而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从外形上看,杨絮的质地更加凝聚,有点像棉花,而柳絮纤维更加纤细、分散,可以随风飘很远。

所以这个时节,漫天飞舞的是柳絮,而非杨絮。

不过,柳絮轻盈,也被人看做是轻浮随意的化身。

比如唐朝女诗人薛涛的《柳絮》——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有了对柳的正确理解,春暖花开,激情洋溢的时节,你就能以正确姿势借柳抒情了。

当然,你还需向高手学习,看看历代名家如何骚手弄枝。

历史上著名的咏柳诗词就有五十多首(阙),尤其聚集于唐宋,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艺术财富,它们能帮助你懂得春天深解柳。

在历代文人的调教下,春天的杨柳已经不是树,男人已经无法把摇曳的柳枝跟婀娜的妹妹分辨清楚,你若多情,直可扶柳倾诉,尽管有水性杨花,但柳树,始终都在那里,不弃不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