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龍袍上所繡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各有什麼寓意?

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

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於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

清代皇帝龍袍上所繡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各有什麼寓意?

(清朝龍袍)

可見,人們平時常說的“龍袍”,其實只是作為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主要用於重大吉慶節日以及先農壇皇帝親耕等場合。

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繡以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

五彩雲紋是龍袍上不可缺少的裝飾圖案,既表現祥瑞之兆又起襯托作用。

紅色蝙蝠紋即紅蝠,其發音與“洪福”相同,是龍袍上常用的裝飾圖案。

在龍袍下襬排列著代表深海的曲線,這裡被稱為水腳,水腳上裝飾有波濤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這種紋樣被稱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壽海。

清代皇帝龍袍上所繡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各有什麼寓意?

康熙皇帝朝服像

儘管滿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不想被漢化,但為了加強其專制統治,由漢民族創造的服飾等級制度還是被滿清統治者所接受,體現在龍袍上,寓意最深刻的卻是十二章紋樣。

龍袍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十二章紋發展歷經數千年,每一章紋飾都有取義:

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著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

山,代表著穩重性格,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龍,是一種神獸,變化多端,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和對人民的教誨。

華蟲,通常為一隻雉雞,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

清代皇帝龍袍上所繡五彩雲紋、蝙蝠紋、十二章紋各有什麼寓意?

乾隆皇帝朝服像

宗彝,是古代祭祀的一種器物,通常是一對,繡虎紋和譐紋,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

藻,則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

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歸上命之意。

粉米,就是白米,象徵著皇帝給養著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

黼,為斧頭形狀,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

黻,為兩個己字相背,代表著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