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柚都石城小磨坊,精雕细琢好文章!

关注柚石坊,陪你看常山!


文/图:王有军

凡是去过山溪边村的人,都应该见过这个老牌坊,部分结构已经毁损,牌坊上刻有“淑慎其身”四个大字,这是一个典型的贞节牌坊。但与别人不同的是,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既浪漫又凄婉的传说故事。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细看牌坊的竖立者,里面竟然有个“那英”,当然,此“那英”并非歌手“那英”,而是清代衢州的一个知府。此碑由兵部尚书玉德、兵部侍郎阮元、户部侍郎清安泰等牵头,浙江按察使景敏、知府那英、知县王维堉等人联合竖立,来头真是不小。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在青石镇山溪边村,村民来来往往的大路边,矗立着一座端庄大气的石牌坊。牌坊之上,“淑慎其身”四个阳刻楷书,古朴素雅,稳健厚重。这牌坊的背后,流传着一个3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

对联结姻缘

清朝康熙年间,塔山下的定阳县学里热闹非凡,又一批新的秀才入学了。学校教谕徐公显望着这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满心欢喜,忙前忙后地安排大家登记入学。

来自冰溪的郑振鹭也夹在人群之中,斯斯文文的,眉清目秀,一表人才。郑振鹭家境一般,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下,父母含辛茹苦,兄长外出务工,家人把光耀门楣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身上。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冰溪郑氏宗谱》中的郑振鹭画像

郑振鹭自小熟读四书五经,十五岁即考中秀才,是方圆十里的有名“小神童”。徐公显素来喜爱人才,更想借机调教一下顽皮的儿子徐方俊,于是把方俊安排在郑振鹭一桌,期望能够在振鹭的影响下,收敛一些,静心地开展学习。

郑振鹭读书十分用功,刻苦而自觉,老师布置五分的作业,他往往做个十分。好伙伴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同桌日复一日的薰陶下,徐方俊成绩果然大有起色,两人的关系也越加亲密。

一次,郑振鹭应邀到老师家里作客。在徐家书房里,郑振鹭发现一幅字体娟秀的诗句:“清风入夜浸出冷”,觉得很有意境,便问徐方俊此诗有什么出处。

徐方俊皱着眉头说,父亲经常在家给自己“开小灶”,时不时弄些诗句,要么对下联,要么写和诗。这回,又弄了这么一句诗,让自己对句下联呢。想了两个晚上,都没想出一个词来。“你文采好,要不,你干脆帮我对一个吧?”

郑振鹭正要推辞,徐方俊又是打揖又是恳求,无奈之下,只好说:“容我想想。”

郑振鹭坐在书桌前,望着那句“清风入夜浸出冷”,眼前跃出一幅画面:初秋的夜里,明月朗朗,一位女子悠闲地坐在窗前,想着自己的心思,一阵清风吹过,衣裙飘扬,顿觉冷意,不由自主地裹紧了衣裳。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有了!郑振鹭脑中灵光一闪,迅速提笔写下:“明月有心照无眠”。徐方俊读后,不禁大声叫好:“赞!情感互融,意境相通。”

殊不知,这一次对诗,竟牵起了一对好姻缘。原来,这上联是徐方俊的妹妹徐方洁撰写的。得知郑振鹭的下联后,徐公显十分欣赏,徐方洁也因诗识人,渐渐地对郑振鹭心生爱慕。

苦读国子监

结识了徐方洁之后,郑振鹭犹如找到了人生目标,学习劲头更足了。数年之内,郑振鹭从一名附学生员,转为增广生员,再为廪膳生员。

在清朝,每个县只有20个名额的廪膳生员,官府每月给每人发廪米六斗,作为生活补助,这意味着郑振鹭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了。

在徐公显的主持下,22岁的郑振鹭与20岁的徐方洁喜结良缘。从此,贤淑的徐方洁迈入郑家门宅,白天操持家务、侍奉公婆,晚上陪同丈夫诵读经典、谈论文章。后来,夫妻俩连生了两胎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时,郑振鹭的哥哥郑振鸠在外做生意已经渐有起色,家里条件慢慢殷实起来。在外经商闯荡多年,大哥郑振鸠深知:有财富无名望,在社会上依旧没有地位。因此,他非常支持郑振鹭考取功名,以求光宗耀祖,显扬门庭。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北京国子监

在家人的合力支持下,郑振鹭不负众望,以优异成绩被推荐到北京国子监读书,成为一名太学生。国子监是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生可直接到县里任职,一般担任县丞、教谕、训导等。

由于在外读书,徐方洁不能陪伴在身旁,缺少细心的照料,加上郑振鹭身负家族厚望,一心出人头地,学习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长此以往,积劳成疾。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由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国子监将郑振鹭列入县级官员的候选名单。正当他即将授任官职一展抱负时,却不幸因病去世,年仅32岁。

噩耗传来,郑家老小无比哀伤,徐方洁更是痛不欲生,几次想要陪随丈夫一同西去,可望着两个尚在襁褓中嗷嗷待乳的女儿,实在又忍不下心来。

守节留芳名

丈夫去世,留下了两个女儿,徐方洁思虑再三,决定守节抚孤。

从此,徐方洁收拾好心情,当起了家庭后勤“总管家”。她一心扑在家庭上,更加竭诚地孝顺公公婆婆,唯恐双亲思子心切,身体不堪承受,侍奉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在寒冬的时候,厚厚的棉被总是留给双亲盖;双亲患病时,她在床前侍奉汤药,时刻不离,许愿祈祷,以求双亲平安长寿。

徐方洁虽然贵为大家闺秀,却从未表现出有什么娇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大伯郑振鸠喜欢交游,时常宾客盈门,宴会的酒菜后勤,皆由徐方洁主持盘算,安排地井井有条,客人都夸赞徐氏贤惠大方,持家有道。徐方洁与妯娌之间关系和睦,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未见过她与谁红过脸。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当时,大伯郑振鸠见二弟早逝,尚无子嗣,便将次子郑宏藻过继,徐方洁委托哥哥徐方俊聘请名师,悉心栽培,考中了秀才,成为一名私塾先生。徐方洁对女儿的教育也很重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传统环境下,她凭着自身所学,手把手地给女儿教书写字,引导她们提升内在修养。两个女儿长大后,知书达理,上门求亲的人踏破门槛。后来两个女儿分别许配给县城的太学生鲁南炖和袁朝鼎,找到自己美好的人生归宿。

乡里族人感念徐方洁守节孝老、抚幼成才、和睦处邻的精神,联名上书要求旌表徐方洁的美德,在经过县、府、省、京一级级地推荐审核后,嘉庆十七年(1812),徐方洁78岁那年,皇帝下诏,由兵部尚书玉德、兵部侍郎阮元、户部侍郎清安泰等为牵头,为其建起了一座“淑慎其身”牌坊,颂扬她的贤淑美德。坊柱上刻有一联:劲节凌秋洁并瑶池古雪,贞心耀日徽扬彤管遗风。

常山秀才巧对诗联,娶得贤妻,奈何福薄命短,令人唏嘘

善有善报,徐方洁83岁才寿终正寝。她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冰溪人,《常山县志》和冰溪《郑氏宗谱》中都记载着她的事迹,其中诗词就有十余首。如今,300多年过去了,牌坊依旧矗立,芳名四处流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