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鄉市:三個「堅持」推動產業扶貧

湘潭在線7月1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何興安 通訊員 肖江紅 肖亮)聽到竹木加工機器轉動的聲音,64歲的鄒金鶴心裡就充滿了希望。湘鄉市中沙鎮和諧村通過“支部(村委)+公司+貧困戶”的模式,讓貧困戶在家裡加工竹傘傘骨,足不出戶就有錢進賬。今年3月中旬加盟以來,鄒金鶴每天都能接到現錢,最多的一天賺了101元。

近年來,湘鄉市堅持政府主導,堅持因地制宜,堅持效益優先,走出一條通過產業扶貧促進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的路子。到了今年,這三個“堅持”的效應日漸顯現,有不少貧困村和貧困戶因此改變了面貌,和諧村就是典型的例子。

構建“零風險”產業扶貧模式

荊峰莉竹木加工有限公司是和諧村的一家民營企業,在駐村幫助隊的動員下,公司負責人謝紀平今年決定把竹傘傘骨的半成品交由貧困戶加工。為了提高貧困戶的參與積極性,和諧村免費為貧困戶提供兩臺機械設備和技術培訓,從而形成了“支部(村委)+公司+貧困戶”的“零風險”產業扶貧模式。貧困戶每加工一把傘骨,公司支付0.5元的加工費,村上再額外獎勵0.1元。

和諧村11組的鄒金鶴是第一批加盟的貧困戶。遭遇幾次變故後,家裡只剩她和正在讀高中的孫女相依為命。窘迫的生活曾讓她一度陷入絕望。如今,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她每天清晨到公司領回傘骨半成品,在家裡加工後送回去結算,月底再到村上領補貼。“以前是生活沒有著落,過得沒滋沒味;現在靠雙手打拼,錢包鼓了心裡也亮堂了。”鄒金鶴告訴我們,最少的一天,她也有40多元的收入,她和孫女的日常開銷足夠了。

截至6月底,和諧村已有35戶貧困戶加盟。6月份的臺賬顯示,平均每戶加工竹傘骨3000餘把,平均收入2000餘元,其中最多的一戶加工了4700把,收入達2820元。此外,荊峰莉竹木加工有限公司預計每年可消耗新鮮楠竹近5000噸,按450元每噸的價格計算,可為當地群眾增收200餘萬元,同時該公司還安排當地20多名村民就業。

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主體帶動作用。近三年來,湘鄉市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因地制宜選擇效益好、見效快、覆蓋面廣、能帶動貧困農戶致富的優勢產業,通過土地流轉、訂單收購、農產品營銷、社會化服務、代種代養等方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緊密聯繫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參與、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2017年,該市建立產業扶貧利益聯結的新型經營主體216家,帶動貧困人口38405人,人均增收2000元。

持續加強扶貧產業扶持力度

在湘鄉市東郊鄉永豐村,貧困戶陳繼武每天放羊、餵雞,忙得團團轉,但幹勁十足一點都不覺得累。2016年,作為第一批易地搬遷戶,他家從山溝裡的危房搬到公路邊的新房;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建了羊舍和雞棚。“兒子兒媳在外打工,我和老伴搞家庭養殖。”陳繼武說,現在家裡養了18只羊和60多隻雞,單靠養殖業今年也有近萬元的收入。

永豐村有83戶貧困戶,目前靠發展養殖業自主創業的有18戶。堅持效益優先,鞏固產業脫貧效能。2017年,湘鄉市安排產業扶貧專項資金800萬元,對129家帶動效益明顯的經營主體和818戶自主創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獎勵。今年,湘鄉市又加大扶貧產業扶持力度,新增產業扶貧資金1000萬元,對參與產業發展的貧困戶應扶盡扶。

此外,堅持政府主導,發揮產業扶貧效能。近年來,湘鄉市充分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導作用,想方設法加大資金投入力度。2017年,該市產業發展總投入16940萬元,其中爭取各級財政投入4394萬元,招商引資1300萬元,小額貸款5403萬元,社會投入7143萬元。今年仍將持續投入,以農業增效、貧困戶增收為核心,大力發展扶貧產業,確保貧困戶今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並對8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技能和素質培訓,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湘鄉市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表明,今年計劃減貧11409人,2019年剩餘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解決臨時性返貧人口脫貧問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而要實現以上目標,抓好產業扶貧依然是關鍵。“按照‘四跟四走’產業扶貧思路,緊緊圍繞三個‘堅持’,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生產和務工實現增收脫貧。”湘鄉市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