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峯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二戰/日本

麻省理工學院的洛倫茲教授曾說過:"亞洲腹地的一隻蝴蝶扇了扇翅膀,或許幾周後能引起南太平洋的一場風暴。"在軍事和政治領域,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起因可能微乎其微,但產生的"蝴蝶效應"卻令人瞠目。

改變二戰走向的: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一,張鼓峰事件。

a,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了一場軍事衝突。

蘇軍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軍部隊行動。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蘇軍勝。

蘇軍 792人陣亡,損失三坦克 ,日軍 526人陣亡,約900人受傷。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二戰中的蘇軍情侶)

b,蘇聯著名歌曲《喀秋莎》就誕生於張鼓峰事件。該事件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季,漫山遍野開著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圖們江如緞帶一般飄落在一碧千里的原野中,從日本海吹來輕紗一樣的薄霧。

蘇聯著名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就是從這美妙的大自然畫卷中得到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思考:從此戰看,日軍戰力並不弱於蘇軍,為何日軍不跟德軍聯合,北進蘇聯,南北夾擊擊敗蘇聯。

而要南進,挑戰一個還沒加入戰團,巨無霸的美國?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二,諾門罕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日本及蘇聯在遠東地區發生的一場戰役。

在四個月的戰事中,蘇軍投入約10萬人、坦克500餘輛及裝甲車約350輛。

蘇軍死亡失蹤人數約9700人,另外約16000人受傷。

戰後,第6軍的軍醫部公佈了日軍的陣亡人數為7696人,負傷人數為8647人,下落不明的人數為1021人,出動兵力總數為58925人。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戰役 ”是一場典型的蝴蝶效應事件:

a,日本在“諾門罕戰役 ”的失敗,堅定日本向南征服的計劃,“偷襲珍珠港”成為必然,為為軸心國的最終失敗埋下伏筆。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當時日本唯一的坦克師,第一坦克師)

“諾門罕戰役 ”讓日本的“北進”戰略遭到挫敗,轉而“南進”偷襲珍珠港,將將隔岸觀火的美國拖下了水,使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最終日本兵敗亞太戰場。

而蘇聯方面,因日本放棄“北進”戰略,避免了被南北夾擊的態勢。

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 張鼓峰事件和諾門罕戰役

(朱可夫元帥和斯大林)

在莫斯科戰役中,蘇、德雙方當時拚得燈盡油枯,幸虧關鍵時刻蘇聯抽空了遠東邊境的二十個亞洲師調往歐洲,才給了德軍致命一擊,扭轉了歐洲戰場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形勢,沒有諾門罕之戰,斯大林絕不敢冒此奇險。

b,朱可夫因指揮“諾門罕戰役 ”逃脫了蘇聯的“大清洗”事件,若二戰蘇軍沒有“救火隊員”朱可夫元帥會發生多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