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能守住莫斯科,是因爲自身的能力還是美國的支援?

世間萬相歸於空寂


其實這個問題不就是想對比一下蘇德兩國在戰爭初期的實力嘛,在戰爭初期德國的攻勢確實是勢如破竹,蘇聯紅軍在面對希特勒的虎狼之師時表現得不堪一擊,直接被納粹軍隊平推到了莫斯科,那麼問題來了,蘇聯究竟能不能僅憑自身實力保住莫斯科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對比一下蘇德兩國的實力!


1.蘇、德兩國的實力對比

▲蘇聯工業規模

對於德國的工業實力,我個人覺得主要優勢在於水平上,而蘇聯的工業實力則是在於規模上,說白了,就是質量和數量之間的差別,我們都應該瞭解,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水平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但是,從整個二戰時期的戰爭形式來看,我覺得蘇聯會具有更大的戰爭潛力,為啥?我們從德國的“閃電戰”戰術就能看出來,德國軍隊追求的是速戰速決與斬首行動,因為德國是一個內陸國家,戰略資源的豐富性就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戰爭形式,至於蘇聯的國土面積有多大想必大家也清楚,所以打持久戰的話,吃虧的肯定是德國,哪怕是加上後期的僕從國,德國具有的優勢也不大。

2.戰爭初期的蘇聯

▲蘇德戰爭的戰況慘烈

然後我們來看看蘇德戰爭,在戰爭的初期,面對德國迅猛的攻勢,蘇聯幾乎是毫無抵抗之力的,可以說是節節敗退,也因此造成了蘇聯紅軍的大量傷亡以及物資損失。尤其是在戰爭開始的那年,即1941年,蘇聯紅軍就折損了300多萬人,工業產值損毀過半,軍工方面的生產可以說是被打殘了,例如各種用於製造武器的精密零件、有色金屬以及滾珠軸承等都趨於停產,這些工業材料可都是用來製造各種重武器的。所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聯對於德國的突然襲擊既沒有準備也沒有能力抵抗,完全就是處於一種被打矇頭的狀態,以至於戰爭開始後一路潰敗,直到第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紅軍才遏制住了德軍的進攻勢頭,開始了反擊的攻勢!

3.盟軍起到的作用

▲諾曼底登陸

至於盟軍對德國攻勢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還是挺大的,當然,德國喜歡自己作死,貿然的多線作戰也是導致後面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而對於整個蘇聯來講,盟軍帶來的各種技術以及物資的支持,確實是極大地緩解了蘇聯紅軍在面對德軍時節節敗退的窘態,對蘇聯軍隊以及國家本身各方面元氣的恢復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盟軍的援助是到了1942年才開始起作用的,但是這一年開始,蘇聯本身的軍工生產也已經開始慢慢恢復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一系列的戰略反攻也拉開了帷幕。雖然其中盟軍對德國的牽制作用也很大,比如諾曼底登陸戰、對德控區域的戰略轟炸、封鎖德國的貿易線等,還有就是幫助蘇聯的很多重要工廠恢復生產,但是起碼莫斯科戰役中蘇聯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實力撐住的!

因此,從時間線上去分析,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受到盟軍的幫助是很有限的,盟軍的作用更多的是在1942年之後對蘇聯國家恢復生產起到了資源以及技術上的支持,所以,蘇聯完全有能力自己守住莫斯科!


哨兵ZH


主要在於蘇聯自身,因為美國的支援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之後!

1941年6月22日,德國以及僕從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等190個師共550萬軍隊,在47000門火炮、5000輛坦克和4000架飛機的掩護下,開始了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

德國閃擊蘇聯讓蘇聯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蘇軍一潰千里。開戰前4個月,蘇聯損失軍隊將近300萬人,其中超過70萬人被俘,飛機損失了96%,火炮坦克等損失不計其數。

到莫斯科會戰前,蘇聯損失了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喪失國土超過150萬平方公里。

由於蘇聯是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因此工業設施等基本部署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東歐平原,雖然從1941年9月開始,蘇聯陸續開始了工業東遷計劃,但是在德國的閃擊下,很多東遷的工業設備根本就無法形成生產力。

由於二戰爆發後,斯大林以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境內的斯拉夫人為由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因此蘇聯的陣地向西移動了200-300公里,和德國邊境接壤。這讓這些蘇軍和設備在第一時間受到了德國閃電戰的毀滅性打擊。

所以,到1941年11月莫斯科會戰前,實際上蘇聯受到的打擊遠比想象的嚴重,說此時的蘇聯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蘇聯仍然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且主要靠自身的能力,蘇聯是如何辦到的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蘇聯空前遼闊的疆域

這是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當時的波蘭到莫斯科,直線距離超過1300公里,相當於從北京到長沙,這樣遠的距離,對德國的後勤能力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因為蘇聯的遼闊疆域,雖然希特勒派出了550萬軍隊,但是蘇聯從北部的列寧格勒到南部的斯大林格勒,直線距離超過了1500公里,550萬軍隊分佈在如此漫長的戰線上,勢必影響整體的作戰效能。

事實也正是如此,雖然希特勒派出了規模龐大的中央集團軍,意圖一舉奪取莫斯科,對蘇聯形成精神摧殘,但是在莫斯科前,強大的中央集團軍還是到了強弩之末。

到莫斯科戰役開始時,德國已經到了沒有預備隊的窘迫程度,而蘇聯雖然損失是德國的數倍,但是由於在本土作戰,因此蘇聯的預備隊源源不斷。

龐大的國土終於將德國拖得筋疲力竭!

2、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上臺後,逐漸形成了蘇聯特色的發展道路,這就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無論是和平年代的大型工程建設還是戰爭時期的全國總動員,斯大林模式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估計蘇聯的常備軍不會超過200個師。結果開戰後,蘇聯動員了超過360個師,這讓希特勒大為震驚。

不僅如此,蘇聯還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包括莫斯科各個階層的市民都被動員起來。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動員的預備隊最高峰達到4000萬人,這是斯大林模式的可怕之處。

莫斯科戰役期間,在朱可夫的協調指揮下,莫斯科炮兵學校、莫斯科軍政學校、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學院、波多爾斯克機炮學校的學員們全部投入了戰鬥,45萬婦女被動員起來,在城外挖掘壕溝和工事。

正是由於蘇聯的同仇敵愾,德軍在莫斯科城前最終折戟。

3、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

1939年,蘇聯和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發生激烈衝突,蘇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關東軍在領教了蘇軍的厲害後基本打消了和德國合圍蘇聯的想法,南下主張逐漸佔據了主流。

此時,德國閃擊蘇聯,如果日本在蘇聯背後來上一下,那麼蘇聯的情況將大大不妙。此時,蘇聯在遠東軍區還駐紮著30個建制完整的師,這是幫助斯大林取得莫斯科保衛戰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

此時,潛伏在日本東京的王牌間諜佐爾格探知到了日本不願意北上蘇聯的決策,並及時發回給了斯大林,這使得斯大林敢於調回遠東的西伯利亞師。

西伯利亞師隊數週內從8000公里以外趕來莫斯科,他們的裝備更加適應嚴寒,和缺少禦寒設備的德軍形成鮮明對比。

西伯利亞師的到來可以說挽救了蘇聯,改變了莫斯科戰役的最終結局。

4、斯大林的個人魅力

1941年10月1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疏散蘇聯首都居民”的決議,這一舉動被理解為莫斯科將要被放棄的信號。蘇聯中央各部和外國使館撤退到了古比雪夫,緊接著老百姓也開始逃難了。

此時的莫斯科城開始人心惶惶,並陷入混亂,由於斯大林的堅持,他成為最後離開莫斯科的人。

城外的火車等候多時,在火車旁來回踱步的斯大林不停地抽著煙,最終斯大林決定留下來,和莫斯科共存亡。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

斯大林不僅留下來了,還於11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十月革命勝利日閱兵。

斯大林登上檢閱臺,號召莫斯科軍民堅守城市:

“這一群喪盡天良、毫無人格、充滿獸性的人恬不知恥地號召消滅偉大的俄羅斯民族,消滅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爾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爾基和契訶夫、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列賓和蘇利柯夫、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的民族,德國侵略者想對蘇聯各族人民進行殲滅戰。好吧,既然德國人想進行殲滅戰,他們就一定得到殲滅戰。今後我們的任務,蘇聯各族人民的任務,我們陸海軍戰士、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的任務,就是把侵入我們祖國領土的所有德國人——佔領者一個不剩地殲滅掉!

正是在斯大林的鼓舞下,紅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此戰的勝利讓西方國家對蘇聯刮目相看,從此對蘇援助開始提上美國的議程,大量的美援裝備開始運抵蘇聯,靠著大量的援助,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可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為徹底擊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二戰時1941年底蘇聯能守住莫斯科,還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守住了,1942年初開始莫斯科反攻時,蘇聯才開始正式接收大批美國援助。

圖為蘇德戰爭爆發後,大批蘇聯裝甲車趕往莫斯科前線。

1941年9月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已經判斷出德軍會拼命奪取莫斯科,於是做好了非常堅固的防禦工事,在莫斯科城外圍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僅10月份約有70萬平民在莫斯科城外修築了700公里防禦坦克的戰壕、500公里的防禦坦克崖壁、400公里的防裝甲車輛的筋混凝土樁,共設置了超過1500公里的鐵絲障礙物,莫斯科城外形成了大縱深多地帶的防禦體系。

圖為從遠東趕來支援的蘇聯雪橇部隊,穿著冬季偽裝服正在戰鬥。

雖然德軍進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損失超過400萬人,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國民經濟迅速轉入戰時體制,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能夠快速動員,在蘇聯軍民抵抗德軍進攻時,莫斯科東部有6個集團預備軍一直按兵不動,目的就是當蘇聯反攻時,作為反攻的新銳力量,另外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平民都能組成16個民兵師,專門擔任戰勤任務,足以看出蘇聯的兵源是非常充足的。

圖為蘇聯203毫米口徑的M1913榴彈巨炮。

當戰役打響時,11月6日在炮火連天的莫斯科照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斯大林號召國家已到生死存亡關頭,然後蘇聯人民積極響應保衛首都的行動中,將兵員、彈藥、糧食從全國各地運到首都莫斯科,特別是蘇聯人民保衛了進入莫斯科的5條鐵路運輸線一直暢通無阻,另外戰役進行緊要關頭時,蘇聯的飛機數量是超過德軍的,空中運輸線也保障了部隊順利進行冬季作戰。

圖為被俘的蘇聯民兵,注意是光腳,旁邊是擱淺的蘇制坦克。

當然,為什麼會有說美國提供援助呢,因為保衛莫斯科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間點一前一後,美國一宣戰即和蘇聯組成聯盟陣線了。但是精明的美國人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正酣時,只是與蘇聯簽訂了個《物質供應儀定書》,直到1941年12月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破滅後,剛好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1日發表《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戰線才正式建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才正式展開。


圖文繪歷史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但是說實話,問題主在問題下面那個猜想這個不大正確,可以肯定的是,前蘇聯守莫斯科的時候,他確實是憑藉自己的那股韌性,把德國人給熬的背過氣去了。

當時,德國用於進攻的部隊大致有160萬人左右,前蘇聯用於守衛莫斯科的有120萬人左右,120萬是怎麼來的?是從前線接收下來不對,然後再加上從當時莫斯科四周調集過來的,這並不是前蘇聯有意調集的,而是德國人選擇去進攻基輔,然後留下來一段時間空檔期。前蘇聯做到了堅壁清野,然後在莫斯科集結了這麼多的部隊。

在這個期間斯大林可並不是集結人這麼簡單他還把一系列工業設備全部運輸到莫斯科和他的大後方,進行物質生產,他幾乎把前蘇聯在歐洲中部那塊區域的工業產值和人全給搬光了。

而且對於前蘇聯攔著他主要的工業產值仍然是位於這些大城市裡面,所以前蘇聯才有那句經典的革命口號,叫做城市包圍農村,作為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差這個地方積極的工業產值是很龐大的。

就這樣,兵力還是隻有120萬人,相比較於德國人是烈士的,但是120萬人守莫斯科綽綽有餘。斯大林的意思是要進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看著兵力實在不夠,得到了間諜的一張電報以後,斯大林下令命令駐守在西伯利亞的幾十萬前蘇聯紅軍迅速來到莫斯科跟莫斯科一起打這場莫斯科保衛戰。

德國人並不是不想摧毀前蘇聯在莫斯科的工業生產基地以及各種各樣的設施,但是按照德國王牌飛行員,德國空軍上將凱塞林的意思,莫斯科多霧的氣候,再加上惡劣天氣一直是空軍不能夠給陸軍能夠提供大量支持的一個阻礙。

所以德國人在莫斯科這個方向上推進特別緩慢,一直等到了莫斯科冬天來臨。這一下子,德國人直接兵敗如山倒。

如果你要說美國人對於前蘇聯的支持在這之前確實是有,但是很少,因為1941年12月7日,美國財政是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時候美國人才開始大張旗鼓的大規模的給這些國家運輸兵力,運輸武器,運輸人力運輸物資,在這之前,雖然有,但是很少。


漩渦鳴人yy


美國、加拿大的及時援助,使蘇聯被德軍‘’巴巴羅薩‘’的重拳打擊後沒有倒下;莫斯科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希特勒把打莫斯科的寶貴時間用於打基輔佔領烏克蘭………。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從蘇聯西部的三個方向,分別向列寧格勒(北路)、斯莫凌斯克(中路)、烏克蘭(南路)實施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大規模閃電突襲。戰爭一開始,蘇聯西部特別軍區即遭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擊潰。蘇聯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兼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由於抵擋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而潰退,因此而遭蘇聯軍事法庭處決。明斯克和斯莫凌斯克的丟失,使莫斯科暴露在德軍的裝甲集群和機械摩托化步兵的威脅之下。看似岌岌可危的莫斯科迅速進行了戰爭動員:大批軍工企業被轉移至蘇聯中部的烏拉爾山區;大批民眾被動員起來構築莫斯科的幾道防禦工事……。


而此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轉: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明斯克(白俄羅斯)和斯莫凌斯克後,與遠方的莫斯科遙遙相望。但希特勒卻認為‘’莫斯科只是一個象徵‘’,所以完全可以先放著不打,而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拿下北邊的列寧格勒,以及南邊的基輔暨佔領烏克蘭。拿下列寧格勒可以從政治上動搖蘇聯的抵抗意志;拿下烏克蘭不僅可以得到富足的糧食供給,而且還可以得到頓巴斯的煤,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的石油:這就是希特勒嘲笑主張先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不懂的所謂‘’戰爭經濟‘’。希特勒沒有如願拿下列寧格勒,卻如願拿下了基輔暨烏克蘭。從戰術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希特勒的一個軍事‘’大手筆‘’:基輔會戰蘇聯西南方面軍被擊潰,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戰死,蘇軍只有少數部隊拼死撤至第聶伯河對岸並炸燬大橋,其餘六十六萬五千人被德軍俘虜。而從戰略上看,為打列寧格勒和基輔,從而把兩個多月的寶貴時間送給了朱可夫,使其得以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
並組織了保衛莫斯科的充足的戰略預備隊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莫斯科已進入冷雨霏霏的寒秋時節。希特勒此時發佈了旨在進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號作戰訓令,即所謂的‘’颱風作戰‘’行動。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齊聚莫斯科城下。緊接著潛伏在日本東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小組密電莫斯科: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日本御前會議已經決定:

向南洋的美英荷開戰。斯大林聞訊大喜,遂急調了幾個駐遠東的西伯利亞寒帶作戰師乘火車馳援莫斯科。
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氣溫驟降零下二十幾度,並降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大雪。由於希特勒之前信心滿滿:打算在蘇聯十月革命節之前佔領莫斯科,並閱兵莫斯科紅場,以至於在戰略上犯了冬季作戰準備不足的致命錯誤。於是,德軍的武器裝備由於被凝凍而不能正常使用;裹著大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官兵們不得不點燃木柴烤火取暖。極寒氣溫使大批德軍被凍傷而導致非戰鬥減員,從而為德軍兵敗莫斯科埋下了伏筆。


Mrttlzz99


1941年6月22日,德軍偷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在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短短半年就殲滅、俘虜一百多萬蘇軍,兵臨莫斯科城下。但就在離莫斯科只有27公里之遙的地方,德軍的進攻被遏止了。隨後,蘇軍發動反擊,殲滅、俘虜德軍30多萬人,將德軍擊退150至30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德軍為什麼沒能打下莫斯科?

首先是因為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在保衛莫斯科的日日夜夜裡,無數的蘇聯軍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潘菲洛夫師的一個連,負責守衛沃洛科拉姆公路的一段。他們面對德軍28輛坦克,毫不畏懼,與之展開英勇的搏鬥。在戰鬥中,指導員杜布科夫身受重傷,他拉響反坦克手雷與一輛德軍坦克同歸於盡。犧牲前,他留下的最後一句話就是“蘇維埃祖國已經沒有地方可以退了,後面就是莫斯科!”指導員犧牲了,但他的話卻傳遍了整條戰線。每一個負責保衛莫斯科的軍民都知道,自己的身後就是首都。他們決心以生命捍衛自己的首都,絕不許納粹的鐵路踏進莫斯科一步。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到了12月4日,攻守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了。這時候,誰能獲得一支生力軍的加入,誰就是勝利者。這時候,掌握大量預備隊的蘇軍最高統帥斯大林突然放開閘門,給了負責保衛莫斯科的西方面軍司令朱可夫大將4個集團軍的兵力。這些軍隊來自遙遠的遠東西伯利亞。他們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是蘇聯為針對極寒條件下作戰而裝備起來的。

日本自從侵佔中國東北後,在東北建立了一支數量龐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戰略預備隊:關東軍。當時,日本國內一直有南進和北進的兩套戰略。南進是海軍的。他們主張進攻東南亞、南洋諸島,奪取美英法荷的殖民地。北進戰略則是陸軍的,他們主張進攻蘇聯。1938年5月,關東軍第23師團在中蘇蒙三國交界的諾門坎地區挑起武裝衝突。蘇蒙聯軍在朱可夫的指揮下,粉碎了日軍的進攻,殲滅了第23師團。隨後,日蘇兩國通過談判,簽署了《日蘇中立條約》。雙方在條約中規定,當契約一方與第三方發生戰爭時,另一方保持中立。雖然條約簽了,可斯大林還是不放心。他害怕德日兩國東西夾擊蘇聯,所以,他一方面積極援助中國軍隊抗戰,希望中國軍隊把日軍拖住;另一方面又沿著東北境內的中蘇邊境部署了一百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蘇軍。當德軍閃擊蘇聯時,雖然蘇聯歐洲部分岌岌可危,可斯大林還是不敢抽調遠東部隊的一兵一卒。直到蘇聯間諜佐爾格發來“日本決定實施南進戰略,1942年之前不會進攻蘇聯”的情報,蘇軍最高統帥部確認遠東地區局勢安全後,才開始調遠東部隊赴歐洲參戰。

1941年11月7日,在敵軍圍困千萬重的形勢下,蘇聯照例在莫斯科舉行慶祝十月革命閱兵式。受閱部隊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來自遠東地區。斯大林在閱兵式上發表演講。他首先承認在德軍偷襲下,蘇軍損失慘重。蘇聯失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大片國土,德軍兵臨莫斯科、列寧格勒城下,蘇聯形勢嚴峻。“但這並沒有什麼可怕的”,斯大林提醒蘇聯人民,“想想1918年吧!那時候的形勢比現在還要嚴重得多。那時候我們的紅軍剛組建,我們沒有糧食,沒有被服,缺少彈藥,沒有同盟者,全世界有十幾個國家聯合起來攻打我們。”但現在形勢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擁有強大的紅軍,擁有同盟者,全國人民都行動起來,支持紅軍。”“我們能夠並且一定戰勝德國法西斯,這難道還要懷疑嗎?”情況也確實如斯大林所言。整個蘇聯都已經被動員起來了,人們紛紛報名參軍,建立起了龐大的預備隊;遷移到東部大後方的工廠已經恢復生產,源源不斷的為前線輸送軍用物資;英國向蘇聯伸出了援手;美國把《戰爭物資租借法案》擴大到了蘇聯……。受閱部隊聆聽著最高統帥的聲音,雄糾糾、氣昂昂的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直接開赴前線。

這次閱兵,蘇聯通過電臺向全國、全世界現場直播。斯大林的講話和紅場閱兵極大的振奮了蘇聯軍民的士氣,堅定了他們必勝的信心。世界上反法西斯國家的軍民也深受鼓舞。

當希特勒從廣播中聽到莫斯科閱兵的時候,簡直難以置信!他對著手下們咆哮:“俄國人居然在我們的眼皮底下舉行了閱兵,這是對我們德國最大的蔑視!蔑視!!難道你們不知道今天對於俄國人來說是什麼日子嗎?”對於“俄國佬”敢蔑視“偉大的日爾曼民族”,希特勒實在不能容忍。他立即給負責攻打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元帥下令,要他以最快的速度拿下莫斯科。

說實在的,德軍本來也有機會拿下莫斯科的,但這個機會被希特勒放棄了。

蘇德戰爭初期,德軍勢如破竹。在7月中下旬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就拿下了莫斯科的門戶斯模凌斯克。這裡離莫斯科有300公里左右,擁有直達莫斯科的國道。當時秋高氣爽,非常適合德軍機械化部隊前進。更重要的是,當時從斯模凌斯克到莫斯科只有少量的部隊在守衛著。由於當時蘇聯最高統帥部戰略判斷失誤,他們認為德軍的戰略進攻重點在烏克蘭一線,所以在烏克蘭部署了大量的軍隊。但沒想到德軍是兵分三路,從廓爾喀懺山到波羅的海一千多公里長的戰線同時動手。假如當時的中央集團軍群向著莫斯科一路打過去,估計到九十月間就可以拿下莫斯科了。但這時候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戰略錯誤。

從西往東看,蘇聯的地形就像個喇叭口,越往東就越寬闊。這樣一來,戰線就越拉越寬,兵力就顯得不夠用。德軍兵分三路進攻蘇聯,中路固然得了手,但北路和南路卻遭遇了挫折。特別是負責進攻烏克蘭的南方集團軍群,打得異常艱苦。為了控制住戰線,兩頭總得先固定一頭再說。在拿下斯模凌斯克後,擺在德軍統帥部面前的,主要有兩個目標:一是一路向東,一口氣拿下莫斯科;二是中央集團軍群停止行動,調古德里安裝甲集團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圍殲烏克蘭的蘇軍。德軍參謀部和陸軍司令部主張直搗莫斯科,因為莫斯科既是蘇聯的首都,又是蘇聯的交通樞紐,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來說,都必需拿下莫斯科。而希特勒則主張先拿下烏克蘭。因為烏克蘭是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境內的頓巴斯地區是蘇聯重要的工業和煤炭基地,毗鄰烏克蘭的巴庫油田是蘇聯重要的石油基地。希特勒認為,只要拿下烏克蘭,就等於切斷了蘇聯的命脈,就能縮短戰爭的進程。所以他力排眾議,調古德里安的裝甲集團南下,配合南方集團軍群,一舉包圍並殲滅、俘虜了烏克蘭境內的70多萬蘇軍,攻佔了烏克蘭全境。儘管烏克蘭戰役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最大的殲滅戰之一,其戰術可圈可點,但在戰略上卻是失敗的。因為它使德軍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期,給了斯大林寶貴的兩個月時間,讓蘇軍在莫斯科周圍設置了六道防線。當希特勒發現攻佔烏克蘭後,蘇軍並沒有停止抵抗,蘇聯也沒有投降,他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他調集重兵加強中央集團軍群,並補充大量的裝備彈藥油料,向莫斯科發動代號為“颱風”的進攻戰役,妄圖希望德軍如同強勁的颱風一般橫掃莫斯科。

但這時已經晚了。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期已經過去。德軍不但遭到蘇軍的猛烈抵抗,連老天爺也跑來搗亂。那一年的冬天來得特別早,10月上旬就下起了冬雨。蘇聯的大部分道路本來就差,讓雨水一泡很快就變得泥濘不堪。這一下德軍可苦了。履帶式的坦克裝甲車固然不怕道路泥濘,但輪式車輛和步兵卻常常陷在淤泥裡難以動彈,進軍速度慢了很多。有人說裝甲集團沒必要等步兵,只要像攻打法國巴黎那樣,一路直撲莫斯科就行了。唉,此一時,彼一時,兩者不可相提並論。進攻巴黎是在1940年5月,天氣良好,道路也不差,裝甲集團和補給車隊可以不等步兵,一路馳騁。可進攻莫斯科就不一樣了。冬雨綿綿,道路泥濘。坦克裝甲車固然可以一路推進,但補給車隊卻跟不上。光靠坦克裝甲車自身攜帶的油料、彈藥和給養,根本到達不了莫斯科。有人說這問題好解決,叫空軍空投就行了。可惜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飛機並沒有達到全天候標準,很多時候都得要看老天爺的臉色行事。偏偏當時老天爺不幫忙,很多時候德國空軍受天氣影響,根本出動不了。加上經過幾個月的較量,蘇軍大體上也摸著了德軍的作戰特點,所以他們在德軍可能經過的地方都埋設了很多地雷,挖了很多反坦克壕溝。這樣一來,德軍的閃電戰就失去了原有的威力,雙方陷入艱苦的陣地拉鋸戰和阻擊戰中。

到了11月中旬,天氣放晴了,道路泥濘的問題沒有了,可氣溫卻降到了零下二三十度。在這麼嚴寒的冬天裡,油料都被凍成了粘乎乎的稠狀物,槍栓被凍得拉不開,車輛發動前得先用火把發動機烤熱了再說。更要命的是,當時德軍的冬裝還沒解決。有人問了,這麼冷的天德軍還不穿冬裝,難道德國人傻嗎?那倒不是德國人傻,而是希特勒太狂妄。其實早在“颱風”戰役發起的時候,就有人提醒希特勒,讓他準備好100萬套冬裝,好讓前線將士做好過冬的準備。可希特勒卻說,那用不著,等到冬天來臨的時候,我的將士早就住進莫斯科溫暖的房子裡了。據戰後從德國文件堆裡找到的材料稱,當時希特勒還給中央集團軍群下令,要求他們佔領克里姆林宮,控制莫斯科廣播電臺、郵局、銀行……,要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慶功晏,要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只可惜事與願違,冬天到了,他的將士卻在莫斯科郊外凍得瑟瑟發抖。雖然離莫斯科只剩下一步之遙,可德軍卻再也沒有能力前進一步了。12月6日,蘇軍發動反攻,殲滅、俘虜30多萬德軍,將德軍擊退了150至300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戰後,有史學家認為,蘇軍能取得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主要是靠老天爺幫忙,“上帝站到了俄國人那一邊。”其實老天爺是非常公平的,惡劣的天氣對蘇德兩軍的影響是一樣的,上帝並沒有站到俄國人那一邊。只是蘇聯人是在自己的家門口作戰,非常熟悉和適應當地的氣候,很多兵器都是針對在嚴寒氣候條件下作戰而設計的。換句話說,蘇聯人只不過是對這種惡劣的氣候條件早做好了應對的準備而已。公正的說,德軍能在如此不利的條件下打到莫斯科城下,證明德軍的素質是非常高的。


血染戰旗紅


蘇聯主要是依靠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犧牲牽制大量的日軍最終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乃至整個蘇德戰役的勝利,蘇聯衛國戰爭嚴格意義上來說和美國沒有什麼關係。冰雹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整個人類的勝利,中華民族所承受的苦難和巨大的犧牲才是根本的原因,這也是鐵的事實。有不同看法的,請觀看《東方戰場》,走進二戰歷史,瞭解當年中華民族的偉大犧牲。


既然來說這個問題,那我們就先從蘇聯在面對德軍入侵初期為何節節敗退的的根本原因說起。

1939年8月23日,蘇德在莫斯科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的簽訂這是英法等國刻意縱容德國以試圖將納粹鐵騎引向東方的綏靖政策的一大嚴重錯誤,當然作為蘇聯,斯大林也為未來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是斯大林雖然有戰略上的眼光,但卻低估了德國的實力和胃口,原以為最少會再推遲幾年的戰爭卻由於英法等國的不堪一擊提早到來。


終於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爆發。而這個時間的提早來臨,再加上德軍的閃電戰,另斯大林和蘇聯紅軍狼狽不堪,戰線被全面突破,損失慘重。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爆發,直到1942年1月結束,蘇聯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的情況下贏得了勝利。

看看當時中國牽制了多少日軍。二戰時日軍陸軍總兵力有51個師團,而中國戰場就有35個師團,佔日軍總兵力的68.6%,之所以說中華民族是二戰取得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更不用說一個莫斯科保衛戰了),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當時蘇聯一直為了防範日軍從東線侵入,與德國形成兩側夾擊之勢,一旦如此,蘇聯必定大敗,甚至亡國,雖然蘇聯紅軍在遠東部署了大量兵力,但正是有了中華民族的奮勇抵抗才使得日軍始終無法抽出兵力進攻蘇聯,這也為蘇聯日後的全面反擊保留了近百萬的軍隊,想想看一旦日軍能夠從中國抽出大部分兵力,蘇聯紅軍能抵擋得了嗎?

綜合,蘇聯莫斯科保衛戰也好,蘇聯衛國戰爭也罷,包括太平洋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中華民族才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貢獻者,更是整個人類勝利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也是付出犧牲最為慘重的。


冰雹藍天


其實這是個再簡單不過的問題,查查美、英援助的時間就知道。事實上美國是不會援助一個失敗者,在談援助前,美國派人到蘇聯先觀察了戰場形式,此時莫斯科戰役己經開始了,並己經從初期蘇軍節節敗退的階段,進入到雙方的相持階段,德軍的進攻己經受挫,蘇軍終於穩住了戰線。在這種情況下,美、英、蘇才開始正式談二戰的第一個對蘇援助協議,此時蘇軍也開始制定反攻計劃,這個計劃是不可能以還沒有的援助掛勾。協議籤歸籤,但美軍並不急於履行協議,以各種理由拖延,本身美軍由小陸軍,重新擴充為大陸軍,自己就急需大量裝備,也沒有現成的給蘇聯,一切都需要重新生產,羅斯福多次派人催促無果後,不得不親自出面,才促成美軍開始為援助蘇聯作準備,等美國人準備好交貨,由運輸船將物資運到,莫斯科的戰場結局己經出現,而美、英援助中的大部分都在運輸途中被德軍沉入了大海,真正到達的只是很小一部分,連一場大規模交戰的消耗都不夠。第一個援蘇協議的物資僅佔二戰總援蘇協議物資的10%,而後面的90%是42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才簽訂的第二個協議中的內容,其中絕大部分物資又多是庫爾斯克會戰後到達蘇聯的。由於美、英裝備制式與蘇軍不同,裝備上的標識也是英文的,貨到後,蘇軍也並不能馬上將其投入戰場,先要把所有英文標識改成俄文,士兵還要訓練如何使用,裝備和部隊需要整編,這都需要時間。美、英援助實際上根本沒有機會運用到莫斯科保衛戰當中。美國人自己都承認援助對蘇軍的幫助是杯水車薪,蘇德戰爭主要是依靠蘇聯自己的力量取得勝利的。這可以參考戰後美國的馬歇爾報告和美國著名經濟、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的著作《大國的興衰》,肯尼迪不僅詳細分析了美國的所謂援助的內容、過程和作用,還提到了所謂美國援助發揮主要作用說法的出處,也否定了大轟炸的作用。英國將軍富勒在其《西洋世界軍事史》當中,同樣否定了大轟炸在戰爭中的作用,還指出英國主張、實施這一計劃的戰略轟炸司令部,是戰後唯一沒被表彰的司令部,其指揮官也被立即退役,連英國人都覺得大轟炸是一種羞恥,所謂真正的大轟炸開始於德軍己經失敗的44年,美軍還因為承受不了損失,暫停了半年,直到研究出長航程護航戰鬥機,而德國軍工部門,在大轟炸期間,軍工生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達到了頂峰,只到盟軍(包括蘇軍)地面部隊佔領了部分德國控制的工業區後,軍工產量才出現下降,而對德國人的恐嚇也沒有發揮作用,德國人並未因此而害怕,反而因為親人的喪生,更加頑強。戰略大轟炸是個完全失敗的行動。


沉140769451


當然毫無疑地說是蘇聯自身的原因很多問題得已糾正,蘇軍整體戰力開始發揮作戰效能,真正的戰鬥力開始顯現,不僅擋住了德軍瘋狂地進攻,蘇軍士氣得以恢復,原來德軍並不可怕,德軍是可以擋住並戰勝它的。常言道:人心齊,泰山移!斯大林原本是按蘇維埃政府安排隨政府機關人員撤往古比雪夫,那裡作為戰時蘇聯臨時首都。裝甲專列已停在莫斯科站臺上,斯大林在站臺上抽袋煙,幫助他冷靜地思考:是離開?還是留下?那樣更好呢?他的眼光留在了一名年青衛兵稚氣的臉上,才十七,十八歲呀!我們走了,誰來保護這些年輕人的生命?他突然命令貝利亞,統帥部,總參謀部全體人員留在莫斯科,同時命令舉行紅場閱兵儀式。回到克里姆寧宮後,想起了那位年輕衛兵,馬上叫貝利亞查一下他的名字,獎勵他!是他幫助我堅定留在莫斯科的決定!不管這件事是否是真的,但有一點是肯定:斯大林離開莫斯科將是災難性的!城內許多達官貴人徵用許多車輛拉貴重傢俱,細軟,已引起市民的不滿,如果斯大林真的離開了莫斯科,還有多少將士堅定守城決心還真不估計!總之,斯大帥在連續範了多個重大戰爭決策失誤後,終於做出了一項英明的決定:他本人及統帥部不走了,舉行紅場閱兵儀式。啟用足智多謀,戰爭經驗豐富的朱可夫佈置莫斯科防禦戰,從西伯尼亞調集幾十個師補充莫斯科防線。紅場閱兵的士兵穿著防寒大衣,攜帶滑雪撬,他們就是從西伯尼亞抽調過來的軍隊;莫斯科幾十萬老百姓,不論男女老少全部參與構築防線工事,特別是構築上百公里的防坦克壕溝,壁壘,路障,反坦克地雷陣,對於阻擋德軍坦克集團衝鋒起到關鍵作用。


前鋒35


個人認為,蘇聯能守住莫斯科完全是依靠自身能力,並不是美國的援助。當然還有德軍在戰術戰略上的失誤以及莫斯科的寒冬。

雖然說在整個1941年,蘇聯處於完全的劣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1942年之後,蘇聯開始在戰略上對德國呈現反攻態勢,這其中最大的緣由在於莫斯科寒冷的冬季以及對蘇戰略上的失誤所導致的。

由於德國自身領土小,人口相對於蘇聯較為密集,所以說德國一旦捲入戰爭,將很難形成戰略縱深,再加上德國的工業規模相對於蘇聯要小的多,即使可以製造高水準,高工藝的武器裝備,也很難在武器數量上與蘇聯匹敵;客觀的說,德國的工業水平和製造水準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相比同時期的英法意要強太多,但是德國還是在重工業規模上輸給了蘇聯,畢竟德國的領土面積小,為了達到輕重工業以及農業的平衡,就不能肆無忌憚的發展重工業,不然下場就和冷戰後期的蘇聯一樣。這也正是小鬍子搞侵略擴張的原因之一(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掠奪財富以緩解國內經濟危機)


不過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由於自身領土面積大,適合打大縱深戰略;但是相比於德國,蘇聯的工業水平可就要差太多了,蘇聯無論是在工業水平還是在製造工藝上遠遜於德國;但蘇聯贏在了工業規模上,像T34坦克、波波沙衝鋒槍這些東西都是蘇聯自身工業所發展而成的產物,包括二戰後的AK-47也是蘇聯工業水平的產物,他們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製造工藝簡單,操作簡單。這也奠定了蘇聯的戰術理念,那就是人海戰術和鋼鐵洪流。

而德國的閃電戰戰術模式不僅可以使軍隊的戰損比例小,而且還可以快速擊潰敵軍部隊,像波蘭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對於蘇聯這種龐然大物,那德國就沒辦法繼續用閃電戰對付了,個人認為原因有兩點:

1.德國在佔領蘇聯領土的時候,工業設施要不就是被炸燬要不就是不能生產德軍所需品,等於佔領了荒地,不僅幫助不了德軍,反而還要出兵鎮壓,拖慢了德軍的進攻速度。

2.德軍一路越打越遠,戰略補給不能得到有效補充,進攻速度放緩,最後補給線越來越長,跟不上閃電戰的進度,最後完全無法實施閃電戰戰術。


也就是說,德國可以在初期保持對蘇優勢,但是如果越推越遠,那麼補給會逐漸跟不上,最後完全無法補給,下場就跟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那樣;雖然德國佔領了蘇聯的大片土地,但是能用上多少呢?不僅沒有緩解德軍的補給,沒有提高德國的工業生產值,還要砸錢進去管理,還要派兵鎮壓,沒有對進攻產生什麼幫助,反而成為了拖後腿的存在。(雖然說在這期間毀掉了蘇聯43%的工業,但是德國的工業也沒提示上去啊)

所以說,德國工業產值沒有提升,閃電戰不適合龐大的蘇聯,再加上補給不足和寒冬,最終促成了德國在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援助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頂多是緩解了蘇聯當時的戰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