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难以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它。

它有关梦想,所以老年人会觉得幼稚可笑;

它有关抗争,所以中年人会觉得老套无力;

它有关萌动,所以青年人会觉得无所不能。

我看完后的感觉与上述都不同,我的心里眼中都有泪。

我深知死而殉道难,生而殉道更难,而这部电影二者都有,泪是双倍的。

生而殉道者,我师Keating。死而殉道,学生Neil。

Keating是个不一般的老师,我的生活中没有出现过完整的,也许只有过零零碎碎的Keating。即使是零零碎碎的,这些片段现在还留在记忆里。

和电影中其他老师一样,很多人都会这样评价Keating:激情、幻想、不切实际。

本邦的人会更不客气,绝不能让Keating当自己孩子的老师,没有套路,不教怎么应试,怎么取巧,怎么应付社会与人……在我眼里,Keating才算是老师。

老师是什么?教知识?树规矩?传礼仪?都不是。

老师的唯一职责和终极意义是让学生认识自己。

自己擅长做什么?怎么样自己觉得有意义?遇到矛盾怎么样表达自己?

再往上,什么是美好?如何能感觉到细微的美好与隐藏的丑陋?怎么样才能捕捉内心真实的声音?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Keating老师教授英文诗歌,其实是传授上述这些具体的东西。这些东西不能像我这么直接说出来,直接说出来就不美了。Keating身体力行,引导孩子自己判断,自己突破。

先找个靶子。靶子就是摆在橱窗里死去的学长。他们的声音被Keating归于一句话“seize the day”。

人不能活两次,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终有一死,靶子其实是死亡。死亡是最大的现实。

“seize the day”是从悲观主义自然导出的酒神精神。Keating老师的底子出来了,是尼采。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酒神要喝酒,诗歌是酒。

Keating常引用Walt Whitman的诗,美国人的力量与宇宙碰撞,电光火石,坦坦荡荡。但日常生活中和同事交谈,即使最后被学校驱赶,Keating老师都没有言辞激烈,更不会申辩反斥,永远保有微笑。酒神喝酒只会醉,不发酒疯。

Keating老师不会让学生具体学习什么,更不会告诉他们一步一步如何提高。

他会讲自己的感受:“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是生活的意义。”

讲自己的故事:“死亡诗人致力于吸收生命的精华,我们每次开会都会引用梭罗的一句话,在印第安山洞聚会。”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你对戏剧的热爱,告诉过父亲吗?必须让他明白你是什么人,你的心在哪儿。”

即使有学生特立独行,比如Charlie说行使“不行走”的权利,他也肯定:“要的就是这个劲儿。”

他的第一堂课就让孩子撕掉前言——前言以机械的算法来衡量诗歌高下的理论。

每一次课都引导孩子自己撕掉裹在身上的绷带——前十七年里,家长、老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安排的远大前程。

他的孩子——我想称学生为孩子——如何反应?

Knox的故事是爱情,最浪漫的一见钟情。他纠结,他怯懦,又克制不住去看她,电话她,偷偷吻她即使被她的男友打得头破血流。雪夜他和她说:“就这最后一晚,你陪我去看戏,看完你说不行,就结束。”

爱情本该如此,激烈,压抑,胆怯,直接,没有遥远目的,只有瞬间直觉。电影最后没有说Knox故事的结果,结果一点不重要。

Charlie是为叛逆而生的。他在艳情杂志上写诗,带着女人来山洞参加诗社,偷偷寄送并刊发“男女同校”的申请,老迈的Nolan校长开会问谁做的,他拿起电话称上帝来电说“男女同校”。

Charlie是衡量社会容忍程度的尺子,这样的尺子往往第一个被折断。他被勒令退学,最后一幕没有他坏坏的笑。最后一幕孩子的主角换做了Todd。

Todd一出场便是沉默而畏缩的孩子。他不想参加死亡诗社,借口说不念诗只听诗可以不。关在宿舍写诗,还是撕掉。之后精彩的一幕在课堂上,Keating按住他的眼睛,激励他说出内心直接的感受,他脱口而出,竟是美妙的诗。

电影结尾,在强硬的Nolan校长面前,其他孩子都埋头不语,Todd站起说学生是被逼签名的,他登上课桌喊出Keating的昵称:“captain”(Whitman诗对Lincoln的称呼),另一些孩子也陆续登上课桌,喊“captain”。

Todd最好的朋友是Neil,他们住一间寝室。Neil鼓励他加入死亡诗社,Todd目睹Neil是怎么样在夹缝里追求自己的喜爱——戏剧、表演、诗歌……

Neil是死亡诗社的领袖,他的自杀与他的笑容一样灿烂。严苛的父亲为他预设好光明前程,并施加冷酷的压力:“我牺牲了多少才让你上这个学校,不要辜负。”

Neil是天才。日常他从没有显现一点失望,一点胆怯,一点犹豫。他发起死亡诗社,争取戏剧角色。Todd收到父母给的与上一年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非常失落。Neil安慰他,扔掉礼物对Todd说:“反正明年还会有个同样的。”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所有人汇聚到礼堂看他表演,所有人的命运在戏剧之夜重合,而谁也不知这是最后一夜。

Neil的死有着壮烈的美丽,彻骨的绝望。雪白的年轻的胸膛,雪白的僵直的手臂,质感的木地板,没有血,没有枪声。父亲号叫:“boy, poor boy。”第二天便去学校要个说法,将Keating逼走,不问自己才是凶手。

Neil真是poor boy。

电影前半节,饭间,McAllister先生对Keating说:“自由思想者?十七岁的自由思想者?……我不是悲观,是现实。”

现实是什么?Charlie被体罚,退学;Meeks出卖Keating和同学;Knox,Todd等孩子被逼迫在“Keating老师让Neil去演戏”的文件上签字承认;Nolan让孩子重新读诗歌课本的刻板前言;Keating老师被赶走……

最后一幕,孩子纷纷登上课桌喊“captain”,让人难以抑制激动,但我还是告诉自己要抑制,看看下面依然埋头沉默的学生,他们占多数。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Keating老师依然微笑,泪光在平静的脸上闪烁。Keating老师以后会如何?我知道,无论孩子登不登上课桌,他依然是Keating。但孩子登上课桌,他成了含泪的Keating。

孩子的父辈大多也在这严格的学校。古板的老师,苛刻的要求,僵硬的气氛,与之相对的是年轻躁动的心脏。

我想,父辈的心脏在这个年纪也是如此。他们中间有一部分登上课桌,但后来大多埋头沉默,缴械投降,甚至成为Neil父亲那样的凶手,维护古板,维护苛刻,维护僵硬。

任何时代,埋头沉默是多数,暴戾恣睢是常态,这极少数登上课桌的孩子是“大地的盐味”。

死亡诗社,死亡是指Neil,是指无救的人类,是指徒劳而伟大的人。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长大了是Knox,是Charlie,是Todd,还是Meeks,但你不会如Neil的结果,因为我选择做Keating。

如果只能和孩子一起看一部电影,我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