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非國營貿易允許量繼續下放 國內地煉進口上限破億

​ 7月上旬,2018年第二批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下發,共計1191萬噸,其中國內地方煉廠(未包含中化工旗下地煉)佔比高達58.8%。從去年的經驗來看,通常只有兩個批次的下放,且國家之前已經表示2018年的總允許量在1.42億噸,因此無論是慣例還是數據來看,2018年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或已完成分配。

原油非國營貿易允許量繼續下放 國內地煉進口上限破億

第二批的下發名單中,共有26家企業,不及第一批的49家,也可以看出第二批是對第一批次的補充。本次獲得第二批允許量的26家企業中,有18家為地方煉廠(未包含中化工旗下地煉),依然是進口的主要力量(見上圖)。第一批和第二批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允許量累積後,國家對多家地方煉廠已經完成足額下發。

原油非國營貿易允許量繼續下放 國內地煉進口上限破億

從上表可以看出,較早獲批的山東地煉已基本完成足額下放,而華聯和海科等地煉由於獲批相對較晚,下發比例還未到100%。此外備受矚目的大連恆力石化,由於煉廠裝置最快要第四季度才能建成,因此每年2000萬噸的配額在今年顯然無法進行足額消耗,本次沒有獲得新的允許進口量,維持第一批的500萬噸。

此外總量上來看,2018年國內地方煉廠的原油進口允許量已經突破1億噸,佔總配額的比例已經高達86%,山東地煉的原油進口允許量也已經超越8100萬噸,昔日原料端對於地煉的制約已經不復存在。對於地煉而言,進口原油已經從過去的舊時王謝堂前燕,變成了如今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除地煉以外的企業中,中化工集團值得關注,其2018年原油進口允許量已經超過1850萬噸。近期中化與中化工集團的合併新聞引發市場關注,在合併之前,諸如華星、昌邑、正和這樣的較大規模的地煉都歸屬在中化工的旗下。

據隆眾瞭解,今年上半年並不是所有地煉的進口原油配額使用情況都非常良好,受制於國際油價的持續攀升以及新的稅收政策影響,煉油成本和汽柴油銷售方面均帶來壓力,部分地煉對於進口原油的需求出現下降,而東明石化等規模較大的地煉使用情況依然不俗。

從2015年的初試啼聲,到2018年的漸入佳境,國家對民營地方煉廠開放進口原油權限已經走過了3年多的時間,進口原油從極度緊缺到資源充裕,也是國內地方煉油行業變遷的寫照。願國內地煉都能摸索出有自己特色的煉油之路,做大做強,乘風破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