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倉節的來歷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是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五穀豐收的節日。舊時,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盛行過這個節日。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城市中則以糧商等與糧食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這天,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炮,企盼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也要買些米麵、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

民間,還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一般地方都把農曆正月二十稱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則稱為老天倉。

有關填倉節的傳說

相傳古時候有個皇帝,十分貪心,為了自己享樂,強徵民糧,修造了許多糧倉,派一個大臣做護糧官,日夜為他護倉守糧。有一年,發生大旱災,土地乾裂,河水枯絕,赤地千里,顆粒不收。護糧官看到百姓處在飢餓之中,就上書皇帝,要求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皇帝只顧自己花天酒地,不管百姓死活,不但沒開倉賑濟災民,反而向災民增派皇糧。護糧官不忍心看著百姓們餓死,就命令糧兵卒打開糧倉,用皇糧救濟災民。正月二十五日這天,護糧官正在給災民散發糧食,不幸被皇帝發現,護糧官自知皇帝不會對他善罷甘休,放了一把火燒了糧倉,他也投身火海。人們懷念這位護糧官,就把他投身火海的正月二十五日叫作“填倉節”。每逢這天早晨,家家都往糧囤裡添點糧食,沒有糧囤的就在自己院裡或打麥場上,用柴灰畫個糧囤的樣子,撒上些五穀雜糧,或者從地裡拉點土回家,表示吉利,希望來年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另說:很久很久以前連續三年大旱,糧食顆粒無收,百姓飢寒交迫。官府不但不體恤於民,而且變本加厲徵稅納賦。一位看管官倉的倉官爺爺,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要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便在正月廿這天,假借玉皇旨意,告訴過往百姓,讓他們默記在心,互相轉告,正月廿五晚上到官倉取糧。當日晚,倉官爺爺開倉放糧,饑民們取走了一囤囤、一倉倉的糧食。倉官爺爺望著空空如也的官倉,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便放火燒倉,最後自己縱身投入火海人們為紀念這位捨身為民的倉官爺爺,以自己的風俗儀式,祭祀這位不知名的倉官爺爺。便有了這一年一度的添倉節。

  “灰撒囤,籽添倉”的添倉節,作為春節這串鞭炮的餘響,在給春節畫了一個圓滿句號的同時,又為新的一年帶來企盼和祝福。新的一年定會五穀豐登、糧食滿倉。

填倉節的來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