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作者丨JennyLiu

№.1

说到隔代育儿,相信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肯定会有很多想要诟病的地方,

比如:老人总满屋追着孩子跑,把孩子堵在墙角喂吃饭,有事没事给孩子把尿,嘴里还要吹口哨,辅食只喂小米粥糊,什么都不加,过分溺爱孩子,过快满足孩子的需求......

总之,老人有多少种带娃的方式,我们就有多少种吐槽的姿势。

眼看着孩子身上的小毛病越来越多,脾气越来越骄纵,自己却无力改变,真是崩溃又无奈,当坐下来想认真地和老人沟通一番时,却会被老人一句:“你都是我带大的,现在不也挺好的吗?我现在带你孩子能有什么问题?”怼的哑口无言,无力反驳。

诚然老人带娃的方式有诸多的不科学,但除开个别特别顽固专制的老人外,我们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老人也很爱孩子,他们也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所以,隔代育儿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一无是处。

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图片来源丨《想飞的钢琴少年》

№.2

祖辈适当的宠爱对孩子而言是美好的体验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南希·麦克威廉姆分享过这样一件事情。

和孩子聊天时,孩子们时不时的会回忆起儿时照顾他们的保姆Nanny每天给他们喂“一块”曲奇饼干的事情,每次讲到这里的时候,孩子们都是充满欢笑和暖意的,看起来非常开心的样子。

很显然,南希感觉到了这是孩子们童年里最重要的受宠体验,这份体验来自于如奶奶一般的Nanny,毕竟当时她和先生都不会这么纵着孩子的。

因为生完孩子后,没有任何祖辈和南希生活在同一个城市,所以带孩子几乎没有帮手,这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南希有三个孩子)。

于是她雇了一位意大利老太太Nanny做孩子的保姆。

老太太比南希大三十多岁,在年龄上完全可以充当孩子的奶奶的这个角色,但是她老是给孩子们吃曲奇饼干,每次南希一回家,都会看到孩子们坐在她身边吃曲奇。

“我的天哪,你知道曲奇糖分多高吗?”

“能不能不要再这样喂他们曲奇了?糖分太高了!”

“从现在开始,孩子们每天只能吃一个曲奇,明白吗?”

老太太很快答应了,但是后来下班回家,南希发现孩子们的曲奇照吃不误,老太太看到南希疑惑的眼神时,总会嘟噜着说:南希,孩子是在吃他们今天唯一的一个曲奇,就只吃一个......

相信不只是南希的孩子,就连我们自己,或多或少都会回忆起儿时那些被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宠爱’的美好时刻:偷偷塞给你零花钱,背着爸爸妈妈给你买糖果或者带你去游乐园疯玩一天。

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图片来源丨《想飞的钢琴少年》

№.3

只要父母没有退出主要照顾者这个角色

就不用太担心隔代抚养的问题

其实在所有文化中,祖辈都是非常重要的育儿帮手,不论是在欧洲,美国,还是中国,祖辈都倾向于参与到育儿当中来,当然现在有一些老人的想法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不再对照顾孙辈抱有很大的激情,更希望好好享受自己的退休时光,做一些自己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值得拥有自己的生活。

所以,对于那些始终还在参与育儿工作的老人而言,我们除了由衷感谢之外,更要有个清晰的定位:父母才是孩子最主要的照顾者。

也许很多妈妈会担心老人会替代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和老人亲却不和自己亲,其实不必如此。

因为母亲是孩子天生的,优质的主要依恋对象,相比其他人,孩子会更亲近自己的妈妈,会更加信服妈妈,并且内心也更认同她的生活方式,这是源自于孩子和母亲某种先天的身心连接。

尤其是在孩子三岁以前,父亲的重要性都很难和母亲相比(当然父亲同样很重要)。

只要妈妈的身心都还在孩子身上,就不用担心失去孩子的抚育孩子的主导权,因为孩子会优先认同妈妈(这里再啰嗦一句,妈妈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很重要,妈妈们更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啊~)。

当一个母亲身心完全退场的情况下,孩子才会选择另一个主要依恋对象,从而求得内心的安全感(一个孩子在孩童时期的主要依恋对象是成年后心理安全感的最重要来源)。

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图片来源丨《想飞的钢琴少年》

№.4

完全隔代抚养才是最需要重视的

也许出于一些客观原因,很多父母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放在老人身边,然后自己每隔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探望孩子一次,有些甚至要几个月或者一年才能看望一次,这种完全隔代抚养(父母退场,把孩子完全寄养在祖辈家中)才是对孩子最巨大的伤害。

尤其是年龄越小,伤害越大,因为这种情况会让孩子产生一种强烈的,令他们无比疑虑的却得不到解答的被抛弃感,严重的还会造成一辈子萦绕不去的分离焦虑。

所以,除非是万不得已,一定不要把3岁以下的孩子送出去寄养。

如果真的是迫不得已要做出完全隔代抚养的选择,也一定要向孩子做出充分的,真诚的解释和说明,

3岁以下的孩子几乎都无法感知‘客体恒常性’,只要事物不在他们身边,他们便觉得就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三岁以后才会逐渐确信—爸爸妈妈就算不见了,不在我身边了,也不会不存在,也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所以,对于还没有‘客体恒常感’的孩子,父母越是要频繁的在孩子面前标注自己的存在,绝不能凭空消失,经常发现一些父母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偷偷消失离开,避免孩子哭闹,其实是很不可取的做法。

在孩子心中:

所有没有言明的分离,都容易被体验为抛弃。

不告而辞的离别,都会被体验为诀别,永不再见。

所以哪怕是再小的孩子,也要把他们当做平等的对象交流,提前地、充分地和他们说明你离开的原因,哪怕听不懂你的语言,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情绪和意图,并通过视频,电话,信件等方式和孩子保持沟通,规律性地强化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存在感。

没有老人会带‘坏’孩子,只有你自己主动放弃孩子

图片来源丨《想飞的钢琴少年》

祖辈带孩子的种种不足,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得到改善和解决,大不了就自己带,但父母这个角色的缺失才是造就育儿问题的最大元凶。

或许从来没有什么真正的隔代育儿冲突,只有自动放弃孩子,凭空消失的父母。

如今,我们的社会里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真希望每一个父母都能为造就一个让孩子充满安全感的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

——————————

十分妈妈:一个有温度的亲子育儿公众平台,在这里,为你分享提升妈妈宝宝幸福指数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