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16年前,他意氣風發地邁入嚮往以久的學府——西安交通大學,開始了7年的求學之路;9年前,他鬥志昂揚地踏上新的征程,遠赴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繼續他的理想深造之路;3年前,他滿懷深情地回到祖國,並響應號召回到母校,步履堅定地走上熱愛熟悉的三尺講臺、憧憬良久的科研之路,信心滿滿踐行著他的“反哺”之誓。他就是

西安交通大學2018年“十大學術新人”獲得者——能動學院青年教師陳良副教授。

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陳良,1984年生,副教授。2015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獲得工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為低溫製冷技術、微納尺度能量轉化與傳遞。2015年7月進入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入職以來開設並主講了研究生全英文課程Thermal Management and Cooling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Packages and Data Center,並建設了全校首門研究生MOOC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裝備預研領域基金及國防重點實驗室基金,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中國博士後基金(一等)及企業合作項目,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參與國防973等GF重點項目。現已在Carbon、Nanoscale、Journal of Heat Transfer等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第一/通訊作者論文13篇。

想做的事情太多,只能向深夜借點時間

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我經常半夜兩三點收到導師侯予教授的郵件。”陳良很敬佩地說道,“老師常說,想做的事情太多,要努力的地方太多,只能向深夜借點時間了。老師已借了二十多年,我才剛開始”。從決定回國回校那一天開始,陳良就開始積極準備著。與侯予教授多次溝通後,陳良決定把電子器件冷卻及數據中心製冷技術這門課程帶回母校。該課程涵蓋了電子芯片內微尺度結構至數據中心大尺度空間的散熱、冷卻問題,對於學生掌握學科前沿,培養學生跨學科交叉研究能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是學科目前在前沿與交叉領域相對欠缺的課程。陳良多次在佐治亞理工聽不同教授講授相關課程,單是上課筆記就記了百餘頁。後又反覆打磨課程講義,對於自己主講的第一門課程精益求精。

然而,真正回國授課才發現,由於學院2015年留學生招生規模擴大,原來的課程方案英文課程比重較少,遠不能滿足實際培養需求。在學院的支持下,陳良申請了教改項目,探索創新教學方法,在實踐過程中依據教學對象、專業背景和基礎知識差異,開設研究生全英文MOOC。同時重新利用教材,通過“MOOC課提前預習知識點”+“上課討論”模式,大大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習效率。

這一切大多數都依賴著深夜借來的時間。陳良繼續保持著博採眾長的經驗積累方法。我們堅信,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睛,也會給他更多的光明尋找。

科研絕不能閉門造車,要勇闢蹊徑

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科研領域哪裡有幸運兒,不過是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罷了,必要時更要勇於另闢蹊徑!”陳良發出這樣的感嘆。正如他近期遇到的問題,由於國內生產加工技術有限,無法滿足項目需求,讓研究一度陷入困境。

停滯讓每個人都焦慮萬分。然而,一個看似突發奇想的嘗試,像一束神奇的光芒劃破了科研中暫時的黑暗。這得益於在製冷低溫系侯予教授指導下碩士讀研期間緊湊式低溫換熱器方面的研究基礎,及之後持續的積累:通過引入真空擴散焊接改進換熱器加工工藝,不僅滿足了項目設計需求,還為探索超大深寬比特殊微通道內流動換熱機理、實現傳熱強化和兩相流動不穩定性控制新方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條件和廣闊的發展空間。然而這並非偶然,是陳良長期專業知識的穩固積累和對其它學科悉心關注的必然。

對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滲透的關注為陳良在科研中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他要用這扇窗戶去看見更多新鮮的發現。陳良時刻關注著國家面臨的空間技術和航空航天難題,尤其是電子元器件的傳熱與散熱、探測器低溫冷卻等問題。“科研絕不能閉門造車”,陳良不止一次強調,“我自己主要從事低溫製冷研究,但同時一定要學習固體物理、電子技術等領域的基礎理論,甚至要推導、領悟材料學科的前沿技術”。

傳承西遷,吾輩樂此不疲

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著名能源動力科學家、西安交通大學陳學俊院士……直至去世時仍然交待將自己葬在西安,植身校園,不離師生”,陳良充滿深情地感慨著,“這是我非常感動的一段回憶。西遷精神是老一輩交大人嘔心瀝血譜寫的青春之歌、生命之歌,我輩當以此為志!”

短短2年多時間裡,陳良已經用實際成績為母校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重點項目1項、“十三五”裝備預研項目2項;在Carbon, Appl Phys. Lett.和J Heat Transfer等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餘篇;主講全英文研究生課程 Thermal Management and Cooling Technology of Electronic Packages and Data Center,並進一步將其創建為學校首門研究生全英文MOOC課程。如今,陳良以實際行動獲得交大2018年十大學術新人的青年才俊,充分展示了交大青年新教師的風采。

優秀!80後副教授:2年,裝備2項“十三五”預研項目,發表20餘篇國際論文

作為一名典型的交大工科生、曾經的交大優秀學生標兵,陳良表示自己當年選擇能動這一交大傳統專業,現在全國最強的A+學科,是十分幸運的。更幸運的是在交大求學的七年間,對交大學風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間積累的精神財富,埋下了西遷精神的種子。當以青年教師的身份再次加入交大,這顆種子已生根發芽,做好了傳承西遷精神的準備。“雖然認識交大已16年,然而現在我還是個新人”,陳良謙虛地說,“在優秀的老師們面前,我永遠是一名新人”。但他同時知道,新就意味著要不懈努力,意味著要在傳承西遷精神的路上不懈努力,他樂此不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