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不是有病無醫,而是有藥無錢

《我不是藥神》: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不是有病無醫,而是有藥無錢

金錢也許挽救不了生命,但可以續命。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不是有病無醫,而是有藥無錢。這是電影《我不是藥神》給我們最大的刺痛和無助感。

  從影片開始窸窸窣窣的爆米花聲,到悄無聲息的寂靜,再到啜啜泣泣的哭聲,觀眾的眼淚給了《我不是藥神》最好的回報。

  很多人都感謝影片的主創給我們帶來了最好的影片,也感謝原型人物陸勇為慢粒白血病人做出的奉獻。但在我看來,最應該感謝的是影片的審核部門,他們的手下留情讓我們有幸看到了這部直擊現實殘酷的影片,同樣也看到了政府近些年在解決醫藥之貴方面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一個靠賣印度神油的落魄小老闆,他是婚姻中的渣男,也是被房東追債的賴皮,在如此窘迫的情境下也一直恪守著不犯法的底線,但當面對重病父親高額的醫藥費時,不得已走上鋌而走險的的走私之路。程勇的起初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多賺些給父親保命的錢,但在與其它病人的相處過程中,他的善心被漸漸激發,他從單純為錢到最後純粹為了良心。

  程勇確實不是藥神,他永遠醫不好所有病人的“窮病”,但卻醫好了自己的心病,成為了一個不再讓人討厭的好人,並用自己的悲壯給醫藥體系打了一劑改良的針。

  這是一部充滿人情味的影片,也是一個錢命相搏的掙扎故事。片中程勇在努力說服印度廠家讓自己當代理商時說“命就是錢”,而對那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貧苦百姓來講“錢就是命”。為了救治孩子到夜場跳豔舞的媽媽,為了救命幾年吃掉一套房子的大媽等等,每一個患者的背後都是一個與藥費鬥爭的血淚史。

  很多觀眾把《我不是藥神》比喻為中國版的《達拉斯買傢俱樂部》,確實,從影片的主題架構來看似乎是異曲同功,但兩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主人公一個是患者一個是旁觀者,一個是絕症患者求生本能的絕地反擊,一個是靈魂沉淪者的自我救贖。與後者相比,《我不是藥神》對人性的描寫更尖銳更有痛感。

  程勇所做所作,始終都是一個矛盾體,開始是法律與金錢的選擇糾結,在把賣藥生意轉給張長林坐收漁利時,又陷入對病人朋友們的巨大愧疚當中。但最後呂受益的死讓他最終徹底頓悟,他毅然決然的把挽救病人當成自己的使命,不再顧及自身的安全,更不在乎自己是否賺錢,甚至還拿出自己的錢補齊差價。

  影片最後,當坐在囚車上的他看到成群的病人前來送別時,他流下了眼淚,雖然他最終沒能成為挽救病人的藥神,但卻拯救了自己的良心,也成為了名符其實的英雄“勇哥”。

  電影情節緊湊舒暢,張力十足,是一部誠意滿滿的上乘之作,每一個演員都奉獻了自己最棒的演技,《我不是藥神》口碑炸裂的如潮好評,得益於不同角色的精彩群戲。

  實際上,從電影的藝術角度來看,《我不是藥神》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簡單到連套路都能讓觀眾摸清,它不做作,也不裝大尾巴狼,更不故弄玄虛,就那麼一點點的滲透,情感把握的張馳有度。當得知導演文牧野是一個初次嘗試電影長篇的年輕人時,我實在驚訝於他對電影節奏的把控能力,不出意外的話,他可能會成就一個處女作導演的票房記錄。

  近些年,國產片一直備受詬病,其實並非觀眾的口味越來越刁鑽,而是很多影片確實越來越不接地氣,除了風花雪月的矯情,就是縹緲虛幻的空洞,言必稱大投資大製作,過分關注流量面孔和明星效應,傲驕的連一個基本故事都不想好好去講。

《我不是藥神》: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不是有病無醫,而是有藥無錢

《我不是藥神》:這個世界上最絕望的不是有病無醫,而是有藥無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