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最引人入勝的地界,恐怕不在大慈寺、寬巷子、浣花溪,而在東門。

如今的成都東門已蔓延至三四環路以外,但“東門勝景”的原點卻是合江亭、安順廊橋、九眼橋到望江樓一帶。

與大慈寺的商賈林立、寬巷子的少城煙雲、浣花溪的閒情雅緻不同,東門除了多文化名勝,更是錦官城自唐宋到明清,最為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

— 東門勝景圖 —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在“東門勝景”之下,李白說:“濯錦清江萬里流,雲帆龍舸下揚州。”杜甫道:“門泊東吳萬里船。”《馬可·波羅遊記》:水深魚多,河寬在一里半以上,通向海洋,商船往來不斷,“此川之廣,不類河流,竟似一海。”

天府之國,從成都東門出發,避開“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終與世界暢快相連。

直到今天,最能代表成都城市形象的畫面,依然是囊括了錦江、合江亭、安順廊橋和香格里拉酒店的壯美夜景。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成都代表性夜景(圖自網絡)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水井坊博物館一角

然而在此勝景裡,唯有一處,六百年至今依然正常“呼吸”,看到它就像目睹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

它就是“中國白酒歷史的活化石”——水井街酒坊。

酒香不知何處來

1998年,酒廠工人在改造廠房時意外發現六百年曆史的釀酒遺址“水井街酒坊”。

2013年,由建築師劉家琨主持設計的“水井坊博物館”正式開放。

遺址出土快20年,人們時常路過旁邊的水井街,知道這裡仍在釀酒的卻為數甚少,但他們都曾聞到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滿街酒香。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水井街所在街區

酒坊的低調從水井街就開始了——僅兩個車道,街道兩旁樹木茂盛。這條街朝南指向九眼橋,朝北過了水津橋則連著鏜鈀街。

九眼橋車流不息,鏜鈀街熙來攘往,而與水井坊博物館僅一牆之隔的又是水璟唐和蘭桂坊,一到夜裡,喧譁聲起、霓虹閃爍,好不熱鬧。

奇怪的是,到了水井街卻突然安靜下來。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古代水井街酒坊所在街區的模型

轉念一想,要說繁花似錦,幾百年前的水井街才是源頭。彼時成都的“東門勝景”,南來北往、詩酒人生,恐怕就濃縮在水井街酒坊這“前店後坊”的杯盞之間。

又或許正是逐漸低調的秉性,才讓歷史中往往轉瞬即逝的張揚得以封存六百年之久?

“藏”起來的博物館

面對六百年曆史的古老釀酒作坊——有人甚至把它的考古史學價值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為之建造現代博物館的建築師,該從何入手?

作為中國當下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師之一,成都人劉家琨的第一個代表作就是世紀之初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館”,其後還有建川博物館聚落的“文革之鐘博物館”,都位於成都郊區。

水井坊博物館位於成都市區,成為其最為低調的建築設計作品之一。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西村大院鳥瞰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他在成都西門的另一作品“西村大院”——

曾入選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題展,儘管依然低調,但難掩其巨大的建築體量,尤其是當從高處俯瞰時,著實驚訝於這座城市裡橫空出世的巨大院子。

此時俯瞰水井坊博物館,新建建築“合抱”保留建築——建於古代釀酒遺址之上的近代釀酒廠房,新老建築的邊界錯落有致、平滑過渡,整體圓融合一,縫合了周圍的街區肌理。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相比原有廠房或川西民居而言,新建建築的空間體量實則不小。

建築師通過連續的坡屋頂將體量消解,面對平均6米高的簷口——立面高度與坡屋頂大小相比並不協調,則在部分立面的上下層採用不同材質,例如上部採用重竹。

呈“合抱”老廠房之勢的新建築退距約五米;古井、牌坊穿插於建築群落間,設置有獨立的院落天井,這些手法既強調對古蹟的保護,又讓室內外空間得以轉換而變得豐富。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六角古井,水井街的“水井”二字即得名於此

於是一個原可以高大、壯絕的現代博物館,就這樣逐步消解、隱藏,直到融入市井與傳統之間,透露著與這個快時代不太相容的內斂與謙遜。

活著的古窖池

進入水井街,沿著一面矮牆,實在要花些功夫才能找到那並不起眼、尺度接近民居的博物館入口。

邁過入口就是一個不大卻顯得空曠的庭院,以青、紅舊磚鋪地,四四方方,本就安靜的街道氛圍移到這裡更添了幾分肅靜。

庭院四周的矮牆和建築立面大都採用了一種“再生磚”,其骨料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破碎的廢墟材料。建築師劉家琨曾推廣其“再生磚計劃”:“既是廢棄材料在物質方面的‘再生’,又是災後重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再生’。”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博物館入口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老廠房的青磚(右)與新廠房得再生磚(左)相呼應

博物館的整體流線設計大致分為:濃香型白酒釀酒工藝的先後順序;從傳統到當代的演進順序。在進門大廳看完成都“東門勝景”及中國白酒釀造工藝的模型沙盤後,開始進入酒窖區。

建築骨架為木構,建於民國時期,早前一直是酒廠的生產車間,地面則棋佈著數個被窖泥密封,直到今天依然正常運轉的窖池。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建於民國時期的木架構廠房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參觀棧道為鋼結構,沿一側架空,走上去後酒糟的香味更濃了,不時能看到酒廠工人穿行其間,潑灑冷水於窖泥之上,為窖池降溫。如果幸運,還能在早上看到某個時辰剛好的窖池被打開,工人從中挖出酒糟,這就是“出窖”。

沿棧道行至不遠處,出現具有極高考古價值的古窖遺址——包括窖池、蒸餾器基座、晾堂三部分。橫跨各個朝代的晾堂清晰呈現多個斷面,發展到現代則更高一層,真實再現了水井街酒坊傳承六百年的釀造歷史。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古窖遺址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古今釀造工藝對比

旁邊則有一模型演示區,還原釀造白酒的工藝原理。雖科技日新月異,但這加熱冷凝、循環往復之間的技術原理卻從未改變。得以演變的是窖泥中生活著的、數以億萬計的微生物,斗轉星移,微生物家族越發龐大,所釀之酒也就越陳越香。

這正是一個活著的、正在“呼吸”的古窖池和博物館。

頗有特點的是建築師堅持保留的、文革時期用紅磚修建而成的廠房辦公室,內部真實還原的考古現場辦公室、車間辦公室、化驗室一字排開,再現不久前的歷史。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得以再現的三個辦公室:考古現場辦公室、車間辦公室、化驗室

歷史記憶不只是來自遙不可及的過去,那些六十年前的故事與六百年前的故事一樣不斷消失,實則消失的速度更快。

每個時期的人們,大都樂於保存久遠的遺蹟而忽視不久前的遺蹟。經年之後,那些不久前的遺蹟終於變得久遠時,卻早已被破壞得無影無蹤。

所幸的是,水井坊博物館裡封存了較為完整的歷史片段,尤其是那些年。

傳承與突破

從木架構老廠房轉進體量接近的新廠房——採用清水混凝土和單向梁框架結構,這不是對老廠房結構的簡單模仿。

混凝土施工採用了家琨作品中常用的“手工竹膠板”,賦予清水混凝土獨特的質感,使建築與本土自然元素建立抽象的聯繫。

從釀造流程來說,老廠房出窖的酒糟在新廠房完成攤晾、做堆子等工藝。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博物館新廠房釀酒區

值得一提的是“獅子口”的再設計。

木架構老廠房裡的獅子口開在坡屋頂兩側,排成兩排,向外開口,既能避光、通風,又能在蒸餾時迅速擴散蒸汽。新廠房的獅子口為混凝土開口,相比更為扁平。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老廠房獅子口外部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老廠房獅子口模型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新廠房獅子口內部

博物館的最後展陳了世界七大蒸餾酒:白蘭地(Brandy)、威士忌(Whisky)、伏特加(Vodka)、杜松子酒(Gin)、朗姆酒(Rum)、龍舌蘭酒(Tequila)、中國白酒(Spirits)。

當中國白酒站在世界舞臺上時,其所帶來的反思與榮光並存。2012年,水井坊酒業被世界第一大烈酒製造商——英國帝亞吉歐以63億元收購。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成都東門,一座600年還在“呼吸”的釀酒作坊

▲ 城市的演變與水井坊的留存

東門之於成都——文化名勝與經濟重地並存,從亭臺樓閣裡的朗讀、橋畔碼頭上的吆喝一路而來,正是這座城市包容與開放的縮影。

水井街酒坊之於東門——則以一種六百年依然自在“呼吸”的沉著與傳承,穩守著某種如李冰治水般的氣度與智慧。

水井坊博物館,又何止是一個關於白酒的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