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晨報實習生成了昆士蘭大學女博士

吳曉璐,30歲,沙坪壩人。本科獲得重慶大學英語、廣電新聞雙學位,研究生主攻新聞方向,2006年曾在重慶晨報實習。後為重慶大學高研院博士生獎學金研究員,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歷史系攻讀博士,研究的課題是《重慶的抗戰歲月》。在澳期間,她還擔任昆士蘭州中國人協會理事、昆士蘭州川渝同鄉會理事、昆士蘭州中國訪問學聯主席。今年即將學成回國任教。

■聲音

“我試圖用一種自下而上的觀念來解釋歷史。(關於歷史)我們已經知道太多的‘宏大敘事’。但歷史研究的方法應該如同做手術一樣,開一個小口,但進去很深。我這個口,開在人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領域。”

澳大利亞頂尖名校昆士蘭大學坐落在布里斯班。校園裡的吳曉璐留一頭利落的短髮,愛穿T恤衫、牛仔褲和運動鞋,她總是行色匆匆,難得停下腳步欣賞美景,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室的格子間埋頭鑽研。

吳曉璐研究的課題是——《重慶的抗戰歲月》,這對昆士蘭大學來說算是沒有先例的研究,大家都覺得耳目一新。她常在一些學術期刊、國際研討會上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因為這個重慶女孩,很多澳大利亞人認識了重慶這座歷史文化豐富的城市。

讀大學時 曾在重慶晨報實習

在昆士蘭大學攻讀博士的吳曉璐跟我們並不陌生,2006年她曾在重慶晨報實習過,一見面我們就像熟人一樣拉起了家常。

小時候的吳曉璐夢想著成為一名記者,考入重慶大學本科時,她選擇了廣播電視新聞和英語兩個方向,獲得雙學位,讀研究生時她又繼續攻讀新聞方向。

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最佳的學習方式,大學期間吳曉璐選擇了去重慶發行量最高的都市報重慶晨報實習,“跟記者到一線採訪,從如何向別人提問,如何刨根問底,如何求證自己的猜測和推斷學起,學到了很多經驗。”吳曉璐說,她在重慶晨報實習了一個月,跟了兩位老師,跑過幾次現場採訪,印象很深刻,至今都保留著曾經在重慶晨報上發表的新聞。

公派留學 能力折服澳洲導師

學業優秀的吳曉璐在研二的時候獲得了985高校公派留學的機會。

2010年她確定好自己博士研究的方向,向昆士蘭大學遞交了申請。“當時我明確地提出,我要做‘下江人’的研究,因為在國內搞區域性歷史研究的大學並不多,所以申請了澳洲的大學。”吳曉璐說,申請遞出去,其實心裡很沒底,沒想到兩週後就有了回覆,昆士蘭大學的導師還打來了電話。

2010年底,導師來重慶出差抽空約見了吳曉璐,並給她佈置了一項高難度的作業,沒想到吳曉璐靠毅力在很短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了。第二次見面,看到吳曉璐拿著一堆資料,導師被折服了。也許是因為“面試”相當成功,留學申請獲得了通過,2012年吳曉璐來到澳洲求學。

“英聯邦體系的博士教育有別於國內。”吳曉璐說,這裡沒有具體的課程計劃,完全沒有上課的概念,如果你不主動找導師溝通,他們也不會給你任何指導,導師認同你的能力,主要靠自學。勤學的曉璐為了適應這種環境,主動去上研究生榮譽學位課程,參與到課堂學術交流中。

為什麼本科、研究生學的新聞,讀博要改變方向學歷史?

吳曉璐說,歷史研究需要大量的檔案、老新聞,尤其民國時期也是近代中國新聞業的一個繁榮時期,而抗戰時期也是這麼一個時期。“我認為,過去的新聞是現在的歷史,所以我認為新聞與歷史是相關聯的。”

重慶抗戰 因她而提高知名度

吳曉璐在昆大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重慶抗戰史,她用自下而上的觀點分析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是如何被戰爭改變,國家是如何介入個人的私領域的。

她參加了一些國際研討會,關於戰時北碚天府煤礦的研究,曾經在第二十屆國際採礦史學會上引起轟動。2014年12月去了香港浸會大學,演講了北川鐵路與盧作孚,2015年6月去了北領地達爾文,報告的題目是民生輪船公司與盧作孚。

在校期間,吳曉璐又對研究海外華人史產生了興趣,2015年10月她去悉尼參加了世界廣東人大會,報告了在北領地和北昆州的華人礦工史,這個會議得到了國僑辦和新州政商界的支持。她的論文在澳洲國立大學的《南方華裔研究》、悉尼大學的《中澳關係學報》、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國家航海》都有發表。

每次出席的國際會議,曉璐都是唯一一個講重慶史的,很多參會者都沒有聽說過重慶,所以曉璐會從介紹自己的家鄉重慶開始,而後再切入課題觀點。這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過程。很多外國人通過她的講述認識了抗戰時的重慶和中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我現在的夢想是能夠站在更大的舞臺傳播重慶的抗戰歷史,並且能夠與國際學術界同步對話,實現自己的夢想。”吳曉璐說。

本報記者 黃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