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退市制度造就出的奇葩生态

A股诞生于1990年,而它的退市制度诞生于2001年,整整晚了十年。

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2月23日发布了《亏损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之后又于2001年11月30日在原有办法基础上加以修订,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暂停上市。我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正式开始推行。

这是一个很粗糙的版本,很快就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A股IPO制度一直很严格,主板门槛极高,中小企业根本无力进入,中小企业界都认为"在A股上市难于登天"。2004年6月,中小板诞生之后,上市难的局面有所缓解,但IPO上市仍然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IPO上市难导致许多利益方在已上市的绩差股上打起了主意。

摩拜单车的胡玮炜曾经说过:"资本是助推你的,到最后你都得还回去。"这是一句大实话。公司拿了投资人的钱,只有上市成功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一旦IPO折戟沉沙,很多公司就会遭遇巨变,甚至有崩溃的危险。IPO时间漫长,变数很多,苦等期间还要年年保持业绩满足上市条件,万一最后临门一脚臭了,大家如何是好?为了降低这种风险,很多准备上市的公司愿意出价替那些业绩糜烂的上市公司接盘。

接盘是有成本,但是无所谓,只要壳在手,终究能赚回来,大不了就是多割几轮韭菜嘛!


A股退市制度造就出的奇葩生态

有需求就有供给,需求者众自然水涨船高,因此上市公司业绩虽然烂,但壳本身就是奇货可居的宝贝。既然是宝贝,就有寻宝人。A股市场上活跃着许多养壳人,他们会买下壳股,用微小成本维持它不断气,等待牛市到来时候浑水摸鱼收割一波,或者找机会高价卖给下家。

这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并非只有江湖人士在做,与之利益相关的还有其他人。

上市公司通常是当地的知名大企业,在税收、就业、社会关系等许多方面都和地方政府有着盘根错节的关联,一旦上市公司业绩不佳,陷入濒临退市的地步,地方政府都有着强烈的保壳欲望。这一点在某些上市公司稀缺的地区甚至成了政治任务,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脸面,更关系到地方官员的仕途。假如该上市公司是大中型国企,那这事更是了不得,地方财政宁可减税、免税、倒贴钱都要帮它摘掉ST的帽子,如果实在是无法维持,那么地方国资委也会对其做重组整合,甚至直接将壳卖给养壳人。

这种股市生态直接颠覆了A股几代投资人的三观,什么价值投资都挡不住黑暗思维赚钱效应的吸引力。

当你认为某个ST股要完蛋时,往往它死亡的可能性极小,因为总会有"贵人"出手相助,让它起死回生,继续吊住那一口气再喘上几年,说不定哪天又生龙活虎起来了。

即便你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也请不要轻率嘲笑买壳股的资金。你知道吗?壳股投资人也认为自己是价值投资者呢。IPO代价高昂,有时候综合考虑下来,甚至借壳上市更划算。既然有那么多人肯买壳,那么壳股当然有其价值所在。

A股上市公司退市标准单一,退市程序相对冗长,退市效率较低,退市难现象非常突出,而且存在着上市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的现象,导致上市公司"停而不退",并由此引发了"壳资源"的炒作。随之滋生的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等行为屡禁不止,这不但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对好几代投资人的投资理念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2009年,A股推出创业板,当时也有降低上市门槛,增加新股供给,以降低壳股价值,避免恶性投机的考虑,然而效果并不明显。创业板推出之初,在退市制度方面就有比主板严格得多的规定,但是造假上市的万福生科并没有退市,这种结局让很多人大失所望。

A股退市制度的种种缺陷屡遭诟病,但长期没能得到根本性改变,这让整个市场的交易风格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