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海報和電影畫面都非常好看,索菲亞這次用自然光攝影真是拍出了好鏡頭。

女人看《牡丹花下》這部電影,多少都會有點不舒服的。很簡單,即使戲中7個面對帥氣的受傷士兵科林·法瑞爾慾望(尤其是性慾)叢生的女人和自己沒半毛錢關係,女生在觀影過程中總難免會燃起“把女人描繪得太差了”的怒火。就跟看好萊塢電影,裡面的壞蛋角色請華裔演員來演,都有內地觀眾自動代入角色,並認為包括自己在內的華人形象遭到破壞,從而生氣。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狠不狠不能看外表,有時候人都想不到自己能狠到什麼地步。

還好,我是男人。可以心平氣和地看索菲亞·科波拉如何在《牡丹花下》描繪人在管理、對抗、放縱慾望,不同狀態下的形象以及每個狀態轉變的過程。索菲亞極其精準又細緻地將這些難以捉摸的情緒和態度,統統鮮活地具象化。

我對從來都不認為拍的作品有配得上她今時今日大名聲的索菲亞·科波拉另眼相看,光憑她在《牡丹花下》展現的技藝,拿下今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我是服氣的(顯然我服不服氣並不重要)。尤其是,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還是佩德羅·阿莫多瓦,很會塑造濃烈女性形象的導演。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仙女般的演員和精妙的構圖。

《牡丹花下》故事是這樣的: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具體為1863年,妮可·基德曼扮演的瑪莎女士管理的南方的一個女子學校裡,克爾斯滕·鄧斯特扮演的艾德雯娜是教法語的老師,她手下有5個年紀性格都不同的少女學生,當中有艾麗·範寧扮演的學生艾麗西亞。17歲的艾麗西亞美麗大膽對性充滿好奇和渴望。也有烏娜·勞倫斯扮演的艾米,12歲,小可愛。艾米在採蘑菇的時候發現了科林·法瑞爾扮演的受傷的北方士兵約翰·麥克伯尼,並把這位帥氣又虛弱的男人帶回瑪莎的學校。約翰的出現,點燃了一屋子女人的情慾或母性。而許久未見女人的約翰,也施展開魅力,讓不同年齡段的女性,都不同程度地,淪陷。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1971年版海報,環球宣傳時把電影往東木頭經典硬漢電影方向吹,觀眾看後感覺受騙。

這個故事源自美國小說家托馬斯•卡利南1966年寫的同名小說。1971年,唐•希格爾導演找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傑拉丹•佩姬等明星將小說拍成電影。這部電影如今IMDB網上有7.2分,當年在法國電影屆頗受歡迎,但在美國票房很差。

然而,唐•希格爾始終認為,這部《牡丹花下》是他職業生涯中最滿意的作品。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從顏色到鏡頭都詭異的開頭。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中瑪莎在做春夢時的畫面……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桑德羅·波提切利的名畫《哀悼耶穌》。

以如今的眼光來看,我並不覺的1971年版的《牡丹花下》是部拍得很好的電影。希格爾的《牡丹花下》,總的主題是反戰,但是具體呈現方式,除了開頭和結尾用蒙太奇方式加上諸如“不要去當兵”之類的喃喃自語般詭異的旁白之外,故事主要內容還是性、暴力和復仇,導演解讀為“女性對男性全方位‘閹割慾望’的展現”。但是,在這個內容中,又夾雜著宗教、亂倫、黑奴權益等元素,主題、子題多到無法很好地展開。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一見約翰就找回女人感覺的瑪莎……

更糟的是,希格爾居然用“畫外音”的方式向觀眾講述每個角色的內心戲,傑拉丹•佩姬扮演的瑪莎一見到受傷的約翰,其內心的OS“戰爭持續太久,我都忘了我是女人。”就透過旁白飄出畫面傳給觀眾。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人小慾望大的艾米……

帕梅琳•費丁扮演的小艾米見到約翰,觀眾就聽到她“他很靚仔”的內心旁白。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卡蘿就是新版範寧演的艾麗西亞。

喬·安娜·哈里斯扮演的卡蘿,看到伊麗莎白·哈特曼扮演的艾德雯娜就著燭光給約翰擦身子,其心中燃起的性慾也透過“她至少有機會認識男人的身體”旁白,赤裸展現出來。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這臺詞,也是讓人無法直視。

於是,老版的《牡丹花下》能讓你見識到一群內心戲全靠旁白來展現的演員,即使當中有著演藝生涯獲得過8次奧斯卡表演獎提名的傑拉丹·佩姬,也被這種糟糕的表演方式禍害。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導演,你給瑪莎女士打的光是給巫婆用的。

老版的種種缺點,到索菲亞·科波拉版的《牡丹花下》全都不見。索菲亞不認她的版本是翻拍1971年電影版,而是改編自原著小說。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中靜靜地看白人撕X的黑人角色,也有帶出美國南北戰爭不是為黑人打,是白人自己愛打這一觀點。

引起最大爭議的改動,是索菲亞把小說中黑人女奴一角刪掉,這在如今動輒就往“平權”話題扯的美國,自然也是要被非洲裔演員們冠上“洗白”罪名。雖然索菲亞解釋稱她是因為對“黑奴歷史話題非常看重,不想用點綴的方式讓其出現在《牡丹花下》之中。”

刪掉黑奴元素,同時索菲亞也將亂倫、宗教、戰爭,各種雜七雜八的主題給剔除,而她也並沒像有些觀眾所以為的那樣,在電影中講述幾個女人為了一個男人如何“宮鬥”(所以勸索菲亞看《甄嬛傳》學如何拍亞洲宮斗大法的觀眾,有點歪),她專心講述的只有一個主題:理性與人性慾望的博弈。

沒錯,電影中是一群女人對一個男人起色心,也是一群女人對一個男人施暴,但其實並沒有強調“色心起殺心重”這特性是女性專屬。科林·法瑞爾扮演的約翰,導演也給了足夠的篇幅展現其利用“美色”在女人堆裡撈好處的“渣男”形象。本質上,片中的兩性之爭,其實是強弱之爭。掌管生殺大權的一群人,與受傷並隨時有可能被交給南方士兵處死的人。以這種角度來看,《牡丹花下》就沒有所謂的醜化女性問題了。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看起來有點精神不太正常的艾德雯娜和約翰……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新版·艾德雯娜和約翰兩人的“感情線”相當飽滿。

對照著看兩部不同年代的電影,很容易發現索菲亞•科波拉的導演能力強大。最顯著的地方是對“優雅的獸性”的呈現。老版的一眾女性角色,被刻畫成女巫般的存在,基本上就只剩赤裸的獸性,無論是對性的飢渴,還是對殺的快感,全都直白呈現。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老版·擦身子就是單純的……擦身子。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新版·請你自己去感受妮可演這場戲的強大演技,據說這場戲當時拍了兩個小時,我只想問科林的皮爛了沒。

新版就不一樣了,且不說演員外形和造型上從“巫婆”到“仙女”(至少是淑女)的提升,同時還把每個角色對約翰的接受、產生慾望過程都綿延地拍出來。妮可扮演的瑪莎,對約翰產生性慾的過程,是通過她為受傷昏迷的約翰擦身子的戲碼傳達給觀眾的。這場戲沒有任何大尺度的畫面,但透過妮可充滿細節的擦拭動作,觀眾完全能感受到瑪莎已經被這位帥哥的身體吸引住,但她幫約翰緩緩擦完身體之後,鏡頭一轉就是她走到梳洗臺前站著,手捧冷水給自己洗臉……這種“理性與人性慾望搏鬥”的戲碼,片中比比皆是。每個不同角色性格不同,在分配多少比例的理想與多少比例的慾望搏鬥方面,都不相同。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瑪莎和約翰表面雲淡風輕的聊天,內心性慾火苗猛躥!

這有導演索菲亞·科波拉的功勞,而妮可·基德曼、克爾斯滕·鄧斯特(你見過用背影就能演出角色在“壓抑性慾”表演嗎?鄧斯特這次演出來了)、艾麗·範寧三個主要女演員強大的演技也是功不可沒。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約翰與範寧扮演的“磨人的小妖精”艾麗西亞。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淑女版《盤絲洞》的既視感。

看索菲亞版《牡丹花下》的過程中,總有種看變形版的《西遊記·女兒國》混搭《西遊記·盤絲洞》的錯覺。之所以說是變形版,是因為《牡丹花下》沒有《西遊記》故事裡的妖氣,而是拍出了“優雅的獸性”,簡單來說就類似拍出了“嘴上說不要,身體(和行為)倒是蠻誠實的”這句話“本人”了。你說索菲亞·科波拉牛不牛?

薦好戲·《牡丹花下》:索菲亞領著妮可和鄧斯特展現“優雅獸性”

索菲亞·科波拉和她的強大女演員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