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枣红”、“背绿”,这两个名字,经常接触货币收藏的人,可谓如雷贯耳。

其实,它们是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的两个版别。如果要给第三套人民币评个“最传奇”奖,那么获奖的一定是一角券。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从“枣红”到“背绿”再到“背棕”,第三套人民币一角券历经几度曲折变化,甚至因为多次改版而名声大震,成为如今收藏界的宠儿。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首先,给大家展示下,这两枚目前收藏界的宠儿长什么样~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 枣红一角 ——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1962年4月15日,这是第三套人民币开始发行的日子,第一个面世的券种就是一角券

这张小小的一角券可不简单,它的制作极为精良。纸张选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苏联进口五角星水印纸,正面背面主景团都是凹印。

这可是后来“元”以上的券种才能享受的待遇。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它的正面主景图案展示了“干部下放劳动锻炼”的主题,因为配色以枣红色为主,而被很多人成为“枣红”版。

然而,这枚制作精良的一角券发行不久就被叫停生产,并很快从市面上退场。

于是各种猜测层出不穷,甚至还出现了不少脑洞大开,让人啼笑皆非的说法。

那么,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其实,“枣红”一角券的退场早有预谋。甚至在它发行之前,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着手研究停印改版的事宜了。

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一角券的主景图案从“干部下放劳动锻炼”变成之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

周总理指出,一角券的使用者以青年学生为主,最好选用对他们有教育意义的主题。

此外,为了响应当时党中央关于“增产节约”的大政方针,缩小人民币票面尺寸,节约原材料,也是“枣红”一角券改版的重要原因。

纸张和工艺同样在改版的天平上增加了砝码: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紧张,苏联钞票纸供应不足;“枣红”一角券工艺太过复杂,生产效率较低。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 背绿一角 ——

于是到了1966年,焕然一新的一角券闪亮登场。

新版一角券尺寸缩小了,采用了生产效率更高的“正凹背胶”的印刷工艺,除早期生产的部分以外均使用国产钞票纸。

它的主景图案和装饰纹样都有很大的改变。由于新一角券背面的主色调是绿色的,很快它也得了一个俗名——

“背绿”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然而,“背绿”一角券甚至比“枣红”一角券更为“短命”。1964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二角券的背面也是绿色为主。

很多群众反映,“背绿”和二角券混在一起时容易分不清楚。这又促使了第三个版本的一角券的诞生。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 背棕一角 ——

1967年,在“背绿”一角券面世的短短一年后,被称为“背棕”的一角券正式发行。

主景图案和装饰纹饰与“背绿”几乎完全相同的“背棕”,最显著的改变就是将背面主色调从绿色变成了棕色,并以此得名。

辟谣!从“枣红”到“背绿”,其实这事没那么复杂~

而在工艺方面,“背棕”一角券放弃“正凹背胶”,转用生产效率更高的“双面胶印”印刷工艺。

这枚一角券从六十年代末一直流通到2000年7月1日才正式推出历史舞台,也是非常“高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