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创造出千亿帝国,为员工建房给百万福利,却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在浙江这块有众多大企业的城市,除了有声名远扬的阿里巴巴以外,还有一个十分低调的民企,它的名字叫海亮集团。2016年,海亮集团全年营收达到1502亿,只比阿里巴巴少80亿。

而如此庞大的企业掌门人,却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冯亚丽。

在很多方面,冯亚丽都不像一个千亿企业的掌门人。她多年住在70平米的两居室,穿工作服,吃食堂,很少有员工叫她冯董,而是叫她“四姨娘”。

她创造出千亿帝国,为员工建房给百万福利,却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上世纪60年代,冯亚丽因为父亲的“海外关系”,6岁时便跟随家人被下放到诸暨市湄池镇湖西村。家中孩子多,却只有父亲一人的微薄工资,缺衣少食是常态,冬天经常连生炉子的煤炭都买不起。

为帮父母分忧,给家里换“工分”,冯亚丽和兄弟姐妹天蒙蒙亮就端着簸箕去拾粪;弟弟妹妹年龄小,眼馋别人吃瓜子,冯亚丽就带着他们去捡别人吐掉的西瓜子,回家洗干净炒着吃;没有衣服穿,就穿着哥哥的衣服去学校。

而作为被下放人员子女,冯亚丽不仅吃不饱穿不暖,还时常要遭受别人的白眼和歧视。正是童年的经历,让冯亚丽产生了改变自己和家人生活的强烈愿望,也培养了她凡事都拼命努力的性格。

高中毕业后,冯亚丽凭借裁剪手艺进了一家乡镇服装厂。在厂里,别人一天做15件,冯亚丽要求自己做20件,不干完坚决不回家。

她创造出千亿帝国,为员工建房给百万福利,却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大多数女工只关心自己本职工作的一亩三分田,冯亚丽却除了服装加工,还主动研究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参数原理。凭着这股拼劲,冯亚丽在服装厂,从女工干到小组长再干到车间主管,最后成了整个厂的生产和技术主管。

那时冯亚丽的弟弟冯海良在全国做小五金生意。冯海良与店口镇供销社合作,赚到了第一桶金。1988年,冯海良出资成立了诸暨县铜材厂,生产铜棒,供应五金企业生产锁芯之用。

厂子是成立起来了,可光靠冯海良一个人根本无法支撑。1992年,冯海良找到了姐姐,希望冯亚丽能来帮自己主持铜材厂的工作。看到弟弟那么苦,心疼弟弟的冯亚丽,答应了。

冯亚丽一心想帮弟弟分担压力,但一直在服装行业的冯亚丽,对于有色金属行业一无所知。对于铜棒加工、有色金属生产技术更是一窍不通。

而为了弄懂铜材生产这一行,冯亚丽每天泡在车间向老师傅学、向员工问,晚上回家还要接着看书。一年多苦干下来,冯亚丽把“铸造、轧制、人工拉模、拉丝、退火”整个工艺流程摸了个透。

1996年,铜材厂更名为浙江海亮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而这一年,全国铜加工市场突然出现紧缩,海亮生产铜棒根本找不到订单。

她创造出千亿帝国,为员工建房给百万福利,却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在外跑市场的冯海良,每天给冯亚丽打电话:“姐,有没有订单?”连续4个月,一张订单都没有。没有活干,工厂人心浮动,很多人私下讨论“海亮是不是要完了?”。机器的轰鸣声日渐安静,厂里陆陆续续走了100多人。

冯亚丽急得满嘴起泡,她跑到深圳推销铜管,却毫无成效,毕竟海亮的铜管比别家价格贵了800多,合格率还很一般。冯亚丽心里想;“既然别人能做到高质量,低价格,海亮为什么不行?”

她将铜管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仔细罗列出来,什么地方可以优化,什么地方需要补强,什么地方可以砍掉。 研究一段时间后,冯亚丽召集十几个车间主任,集中封闭一个月,将铜管生产中的160多个生产环节重新优化,压缩成95个。仅此一项,就节省了几百万的人工费用。

她还严控各环节的费用预算,一旦超支,费用自理。而为了提高质量,冯亚丽还想出了 “连坐制”,一旦产品质量出了问题,第一责任人首先是车间主任,其次是班组长、最后才是员工。这一下,管理人员都在办公室坐不住了,手把手地带领工人干。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革:1997年6月,海亮铜管的价格比市场报价低了15%;1997年11月,产品达标率从50%提高到了85%;1998年,产品达标率提高到100%。

她创造出千亿帝国,为员工建房给百万福利,却只穿工作服吃食堂

性价比极高的产品以及绝对的诚信,让海亮的企业生产规模和业务版图的迅速扩大,2000年时,海亮已经成了全国最大的铜加工企业之一。

冯亚丽也是出了名的 “对员工好”, 为了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海亮投入上亿元建造了占地262亩,总建筑面积5万多平米,集办公、员工住宅、休闲活动为一体的高标准花园社区;投资近千万与中南大学、浙大、同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开设MBA研究生班和本科班;拨款1个多亿,成立海亮慈善基金,为因事因病致困的职工和社会人群解困救急;海亮工会还每年出资上百万,为员工生日、婚假、产假提供福利……

冯亚丽对员工的“好”,还体现在对员工的感情上。上万人的企业,冯亚丽直接可以叫出名字的员工有3000多人。这并非是她记忆力有多好,而是善待员工之后,流动率低,老员工多,时间久了自然就记得住;

很多人问她经营秘诀,她笑着说:“没啥奥秘,做企业其实就三点:视野远一点,做事实一点,对员工好一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