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羅氏!

信宜羅氏!

信宜羅氏!

廣東省信宜市約有320多姓氏,羅氏人口排第九位,約3萬多人。多數是明末清初期間遷入,屬聚居的主要有四大支系,當地群眾俗稱“飛鵝羅”、“絲線羅”、“扶參羅”、“塘面羅”。都是“豫章羅”之後裔。  

信宜羅氏!

珠系55世羅萬富從福建上杭縣遷廣東翁源縣大陂尾鄉,養育4子,羅孟、羅仲、羅舉、羅清。羅仲原任韶州(今韶關)水師營千總,授武德將軍。1576年奉命德慶平亂,後御守羅定州,攜家落籍羅定太平清水崗。其子羅善因葬合水“飛鵝地”,後裔俗稱“飛鵝羅”。羅舉於明末舉家外遷,途經海豐時病故。其妻鄧太攜3個兒子遷往現信宜市新堡鎮圓湧坑村。鄧太去故後葬“絲線吊金鐘”,俗稱“絲線羅”。羅清於明萬曆十七(1588年)年間,遷到羅定羅鏡鴨子塘入贅,萬曆壬辰年(1592年)遷到信宜懷鄉橫石豬坎垌。後裔再遷今池洞鎮扶參村定居,當地人稱之為“扶參羅”。這裡重點介紹聞名海內外的“扶參羅”。 信宜另一支羅姓因聚居東鎮塘面村,稱為“塘面羅”,是羅珠世系44世羅昌齡分支。羅昌齡生三子:羅尚古、羅尚崇、羅尚立。羅尚立是羅萬富的上祖,其兄羅尚古的8世孫(珠系53世)千十郎遷福建上杭縣,其玄孫羅全(珠系58世)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同兄羅勝遷到廣東高州根子定居。明萬曆中期(約1600年前後),羅全的玄孫羅四維遷居信宜東鎮塘面的霞村定居。

信宜羅氏!

信宜羅氏!

據《羅氏族譜》載,珠公四十四世昌齡公,生三子,尚古、崇古、尚立。尚立生一子,念五郎:念五郎生二子,志大、志廣;志大生一子,素文;素文生四子,仲康、仲端、仲弼、仲熙。仲熙生五子,旬、裕、贇、賦、贊;贇公,生於元朝至正十二(1352)年 ,生五子,穆、穩、俊、綱、紀;珠公六十一世穆公,名千一郎,生於明太祖洪武十四(1381)年,生五子,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萬四郎、萬五郎;萬二郎公生二子,法元、法生:法生公,生於明英宗天順元年丁丑(1457),生一子,法受:法受生一子,萬富。 珠公五十五世萬富公,生於明武宗正德五(1510)年,生四子,孟、仲、舉、清;於明晚期萬曆十六(1588)年間,在翁源縣故居因社會動亂避難,長子孟公遷廣西;次子仲公遷廣東羅定縣;三子舉公遷廣東信宜新寶;四子清公遷廣東信宜扶參。清公生於明嘉靖三十五(1556)年,被奉為扶參始遷祖。創業垂統至今歷四百餘年,歷傳十六世,枝繁葉茂,人材輩出。

信宜羅氏!

派輩(三次修譜,共五十字派)

乾隆四十年乙未第一次修譜,遵廷顯(三房)祖遺議擬十字:

(珠公56世起)清餘顯錦潤,佳名傳南方。

咸豐十年四房八世度修(傳千)公第二次修譜續增二十字派:

維原肇熙鴻,修培務敦良,樹謨崇謙惇,和德成嘉祥。

一九八七年三修族譜,新增二十字派:

邦興才榮福,勤隆群賢強。文武英傑振,新世宗澤昌。

信宜羅氏!

扶參村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文底蘊深厚的好地方。羅氏是扶參大姓,全村5000多人,羅姓佔了4000多人。現全村還保留著六個完整的羅家書院,是遠近有名的風水勝地,扶參羅氏最古老祠堂門前池塘裡的扶參印魚,迄今都有著神秘的未解之迷,扶參長壽老人眾多,過百歲的老人便有數位。扶參村近年出了十一位北大,清華學子!研究生數十人!今年上一本學子七十多人!全村羅氏人口占了百份九十八。將軍三位。其中一人在美國任軍界少將。導彈工程師!九位在職廳級幹部。茂名市,信宜市教育局長也是扶參人!

扶參尊師重教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全村出過1000多名教師,名人輩出。校友羅克明(信宜第一任縣委書記,懷鄉起義主要領導者之一)便是其中的佼佼者。羅維倬,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信宜中學以優異成績考上清華大學,成為信宜第一位清華學子,是國家某重要工業的著名專家。

宋高宗年間,元傑公之後裔五十四世祖昌齡公原住福建上杭。齡公生尚古、崇古、尚立三子。崇古遷粵東潮州,尚立遷粵北韶州。尚立生一子念五郎。到元至正年間念五郎之五世孫即六十世祖贇公生千一郎至千五郎五子。千一郎遷到翁源周陂鋪糞箕圍。即我餘祖遺囑中的翁源始祖。生萬一至萬五郎五子。到明朝正德年間,千一郎之五世孫即六十五世祖萬富公配鄭氏,生孟、仲、舉、清四子。萬曆年間因避寇亂,兄弟逃難,長子孟公遷廣西,其後不詳。次子仲公之子善公襲父蔭,任瀧水雲騎尉之職,其後裔落籍羅鏡太平清水崗開族。三子舉公攜妻兒逃到羅定後,再遷惠州海豐,不久舉公病逝,其妻鄧氏攜子遷回羅鏡,後再遷西寧白龍沙底(即今信宜新寶鎮)定居開族。四子清公(即扶參始祖)避寇逃至羅定後入贅羅鏡鴨仔壙蔡家,娶其媳邱氏為妻,生長子紅公,三載幼故。清公與邱氏祖婆再遷信宜懷鄉橫石豬堪垌,生次子忠公,三子餘公。他們在橫石生活約廿年曾與平花邱姓同立羅邱餘戶,清公與祖婆先後病逝,金同穴葬於橫石山楓梢咀。忠公娶梁氏生德顯、世顯兩子,忠公病逝,梁氏改嫁。

明天啟年間,約公元1620年前後,餘公攜兩侄遷到扶參。黃氏祖婆只生一子茂顯而病逝,餘公再娶當時扶參富戶石萬臺之女石氏為妻,連生萬顯、廷顯、文顯、九顯、奕顯五子。此後餘公六子兩侄在扶參開族,明崇禎十年即丁丑年公元1637年,餘公與平花邱姓分戶,另立羅餘戶,從此立籍,尊清公為扶參羅氏一世祖,在扶參繁衍生息,到咸豐年間,成為信宜有名之一族。

雍正十年,即公元1730年即開始修墳,建祖祠,號愛敬堂,設辦羅氏書塾,讓裔孫們入學讀書。1850年,於祖祠前改河,挖一口十多畝的大魚壙,由於水質好,環境適宜,養出的魚不僅肥美,而且在尾鰭側邊有一塊手指大的紅印,肉質嫩滑,味道鮮美,成為聞名信宜的印魚。

扶參山清水秀,村中古榕婆娑,環境十分優雅,是舊信宜八景之一,令人們十分嚮往。扶參舊六景有詩為:“寶璽蓮燈掛瀑布,靈龜瑞蟹印池魚”,至今給人留下美好的回憶。

扶參人十分重視文化教育,到民國元年,即1911年,祖祠撥租壹佰擔創辦扶參小學,是信宜縣最早的幾間小學之一,信宜縣第一位清華大學的學子羅維倬就是從扶參小學畢業的。

扶參羅知名企業家南玉王羅裕振和定居海南的實業家羅雄南

扶參羅氏人口已大部分搬出鄰近外村居住,現在扶參居住的人口也有95%是羅姓的,遷外的以茂名、湛江、陽江、海南各地為多數,分散至馬來西亞及臺灣,總人口約2萬多至3萬人(因扶參全族編族譜是2002年,到目前都未有比較準確的統計)。

扶參羅祖墳風水說

信宜市賀洞扶參羅氏二世祖墳——藏風聚氣的真正體現

此墳的故事,聽說是譚四娥所點,當時譚四娥是所養的先生,但邱氏照顧不周,後點與扶參羅氏。扶參羅人才輩出,特別是教育戰線出了多個領導。

聽說當時先生想吃魚,但邱氏不肯放水捉魚,而先生去到羅氏那邊,先生又說很久沒吃過魚了,羅氏馬上命兒子下塘捉魚,當時正是冬天,太冷了,兒子不肯下塘,主家就命兒子下跪,並教育一番,後終於下塘捉魚給先生吃。

又有一次,先生看到羅氏家的牛長得很肥,於是,先生又說:“如果能吃上一頓肥牛多好呀!”主家又叫兒子殺牛給先生吃,先生見主家那麼發招待就點了此山,點山時先叫他們在後土上面開墳,自己在下面的密林裡吃甘蕉,並故意留下一雙鞋,回到半路才說要回去拿鞋,主家看路程太遠,就叫兒子回去拿。先生見主家如此才說放鞋處才是真正的穴位,向就是鞋頭的指向。

信宜羅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