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分離焦慮」

如何與孩子一起度過“分離焦慮”

本期專家:喚喚老師,楊真豔心理教育機構下設七喜幼兒園園長,兒童問題專家,對兒童心理學有深入研究,有豐富的幼兒問題指導經驗。

家長困惑

我的孩子三歲,最近剛剛上幼兒園。每天早上,都是我們最痛苦的時候,到了幼兒園,他不想讓我走,總是死死地拉著我,撕心裂肺地哭,好像生離死別一樣。我實在忍受不了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哭鬧與自己內心的焦慮,甚至想,是不是應該辭職,回家自己帶孩子,等他再大一 些,再上幼兒園。喚喚老師,我該怎麼辦呢?

專家解答

孩子上幼兒園都會經歷“分離焦慮”,這種“痛苦的感覺”不僅僅孩子在體會,孩子的媽媽也在深深地體會著,甚至比孩子來得更強烈,所以,我特別能夠理解你的心情。

當面對孩子離開父母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哭泣,幾乎所有的媽媽都會心碎。你說你實在忍受不了孩子上幼兒園時的哭鬧與自己內心的焦慮,甚至想“不知是不是該辭職回家自己帶孩子。”所以,真正應該學習分離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你這位媽媽。這與其說是孩子最為重要的一課,不如說是為人父母最為重要的一課。

首先,我們來說說“分離”。上幼兒園,孩子出現分離焦慮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這是他們情感和認知發育的一個里程碑,是必經階段,是進步的表現。每一個人的成長都要從分離開始。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一次次分離中實現的。

生命的最初是在媽媽的腹中孕育、生長,呱呱墜地是與媽媽身體上的分離;在襁褓期,他們以為自己跟媽媽還是一體,這感覺一般延續到8個月左右,孩子學會爬行到1歲左右學會走路,從身體上可以自行遠離媽媽,也繼而從心理上開始與媽媽分離,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這是孩子與媽媽的第一次分離。孩子在家庭環境中生活三年左右,生命開始走向社會化,上幼兒園,是孩子離開父母,實現又一次分離的一個最為重要的階段,可以說是人生第一次重大的成長。

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從不接受幼兒園到喜歡上幼兒園,在幼兒園裡找到朋友,找到歸屬感,這是孩子內在空間不斷擴大的過程。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從“不接納”到“接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空間逐漸變大,內在越來越包容,越來越有力量。所以,對孩子真正的愛是“幫助他更好地離開我們。”

接著,我們來談談孩子的“哭”。

孩子離開父母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與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小朋友一起生活,這對他來說是一次重大的挑戰,他們迫切地需要確認:爸爸媽媽無論離開多遠,離開多久,仍然是愛他的,會照料他,保護他。這個時期的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很模糊,不能預見未來,他們往往認為暫時看不到的東西是不存在的。父母離開,寶寶會誤以為爸爸媽媽會消失不再來,因此出現分離焦慮。當寶貝重複經歷幾天早上入園,晚上爸爸媽媽高高興興地來接,他們就會漸漸明白,爸爸媽媽不是永遠消失了。在建立這個認知之前,孩子一定會經歷“撕心裂肺的哭”,因為分離使孩子充滿了恐懼,就像出生時孩子離開媽媽的身體一樣,孩子在用哭的方式表達他的恐懼。恐懼是內在的情緒,是一股能量,這種能量透過哭被釋放到身體之外,以此達到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自我平衡。

中國文化中有一個部分認為哭是不好的,我們從小就被教育:不要哭,要多笑;哭是懦弱的表現;男子漢不可以哭……所以,很多父母會制止孩子的哭泣,用威協的方式、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哄騙的方式,希望能止住孩子的哭聲,讓孩子高興起來。這是對孩子的感覺和情緒的直接否認。我們要知道,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人是情緒體,每個人每天都會有各種情緒產生,孩子更是這樣。哭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如果成年人能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陪伴孩子的情緒,准許孩子哭一會,那麼,孩子就能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傾聽自己的情緒,他就能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

在我們的幼兒園,老師會用心陪伴處於“分離焦慮”的孩子,老師不會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而是體會他的心情,陪著他,告訴他:“是的,你現在很難過,難過就哭會兒吧,老師很愛你,你現在很安全,老師會一直陪著你。”有的孩子有時會持續哭泣,十分鐘、二十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就這樣,伴隨著哭泣,孩子內心的恐懼、憤怒、委屈……各種各樣的情緒都流淌出去了。隨著哭聲慢慢停止,他們的內心也柔軟起來,起身投入老師的懷抱。經過這十幾分鐘的哭泣,他內心的創傷慢慢癒合了,重新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然後,你會發現,孩子哭泣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這就是孩子在哭泣中自然康復的一個過程。他的內心接納了“離開媽媽,上幼兒園”的這個事實,他的內在空間變得更大了。

如何化解自己內心的“焦慮”?

每天我們內心都會升起各種情緒,有的很快過去,有的佔據著我們的內心久久無法散去,使我們深陷其中。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與情緒相處。當你感覺到焦慮升起,煎熬著內心的時候,請閉上眼睛,問自己:看著自己的焦慮,此刻焦慮在身體的什麼部位?身體哪兒感到焦慮?看著自己的焦慮,給它一個形狀或者一種顏色的話,焦慮是什麼形狀的,什麼顏色的?你可能會說:“我看不到它的形狀,就是特別難過,特別想哭的那種感覺。”當你焦慮難過想哭的時候,先讓自己停一下,因為焦慮不是你(情緒不是你),不要和它融在一起,把它與你分離開,把你的焦慮打包,放在離你有一定距離的地方,帶著關懷與愛,就像一個媽媽照顧發燒的小寶寶一樣。與它保持一點距離,從一個充滿關懷的、有力量的和愛的媽媽的角度看著它;可以抱著它,把你想對它說的話,統統說出來。仔細體會那種感受,再看看自己的焦慮,聽它說出想說的話。

當再次回到充滿愛和智慧、力量的自己後,也許會覺得那個焦慮的情緒也是自己的朋友。這個朋友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你,試著放下,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